中国Interent的起源情况

中国Interent的起源情况,第1张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我国与Internet联接的主干网主要有: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 ”工程,后来演变为中国科学技术网,简称CSTNet,是我国第一个与Internet联接的网络,主要包括中科院网、清华大学校园网和北京大学校园网。1993年,三家网络互联成功。

  ◆ 教育部(原国家教委)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简称CERNET。1995年开始建设,网络管理中心设在清华大学,负责主干网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运行。它是为教育、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的网络。

  ◆ 信息产业部(原邮电部)建立的ChinaNet网络。1994年8月建立能够访问国外站点的“中国公众计算机互联网”,俗称“163”。1996年中国电信建设了只能访问国内站点的“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俗称“169”。

  ◆ 信息产业部 (原电子工业部)所属吉通公司负责建设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也叫金桥网,一般简称GBNet。计划建成覆盖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个中心城市,12 000个大型企业联接的信息通信网。

  ◆ 1999年,中国联通网(Uninet)、中国网通网(CNCNet)等开始运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负责向全国提供最高一级域名的注册服务,每年完成两次因特网用户的统计工作。

  钱天白与中国的INTERNET

  钱天白先生被国内外的Internet界尊称为"中国Internet先驱者",他对Internet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代表中国在InterNIC首次注册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由于他对Internet发展的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上网第一人"。

  中国最早使用Internet可以追溯到1986年,是钱天白先生通过拨号方式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与Internet的间接联接,通过Internet发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封Email:"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钱天白先生作为我国Internet的代表多次参加INET等国际会议,促进了中国与国际Internet界的相互了解,为Internet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11月28日对中国的Internet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钱天白先生代表我国在SRI-NIC(InterNIC的前身)首次注册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在国外建立了我国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域名,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标识,钱天白先生为中国人在Internet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并由此担任了中国域名的第一任行政管理联系人,为CNNIC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由于钱天白先生对Internet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也被许多媒体尊称为"中国上网第一人"。

  从钱天白先生在1986年首次开通Email以来,有数十个科技界用户通过他的渠道收发Email。为了能获得Internet的全部功能,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从1989年11月开始建设NCFC,利用光缆连接了中关村地区的数十个研究所和两所大学,并以NCFC为核心建成了全国性的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在1994年4月首次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联接,使中国成为世界Internet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在钱天白先生的协助下,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将CN域名服务器从国外移到CSTNET上运行。从此中国的Internet的发展十分迅速,又先后建成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等互联网络。

  为了保证国际互联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向全体互联网络用户提供服务,国际上设立了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为所有互联网络用户服务。由于网络的规模庞大及各国语言的关系,各国纷纷设立自己国家一级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便为本国的互联网络用户提供更及时和方便的服务。因此我国在1996年底也开始积极孕酿成立CNNIC,以适应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我国迅速增长的互联网络用户服务。受原国务院信息办的委托,钱天白先生作为筹备组的专家,与其他专家一起积极开展了CNNIC的筹备工作。为CNNIC的运行管理模式的制定,以及我国第一个域名管理办法的制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6月3日受原国务院信息办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钱天白先生作为我国Internet界的著名专家,被原国务院信息办聘任为CNNIC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NNIC能够在今天初具规模,离不开钱天白先生的心血。

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大事记(1986-2009)

1 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其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3 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4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5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6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BBS站。

7 1996年9月22日,全国第一个城域网--上海热线正式开通试运行,标志着作为上海信息港主体工程的上海公共信息网正式建成。

8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9 1997年6月,丁磊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起名网易。靠BBS和个人主页,网易开始声名鹊起。

10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约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25408M。

11 1998年2月,爱特信推出搜狐,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横空出世,搜狐品牌由此诞生。

12 1998年11月腾讯公司在深圳成立。

13 1998 年12 月,四通利方与总部设在美国硅谷的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站公司― 华渊资讯成功合并,成立新浪网公司,并推出同名的新浪网站。

14 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四十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在京共同举办"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wwwgovcn开通试运行。

15 1999年7月12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这是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

16 2000年1月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创立于北京中关村。

17 2001年5月2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它是在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下,经民政部批准, 由国内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科研、教育机构等70多家互联网从业者共同发起成立的。

18 2004年2月3日至18日,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分别实现了114亿美元、89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的全年度营业收入,以及3100万美元、3900万美元和2600万美元的全年度净利润,首次迎来了全年度盈利。

19 2005年8月5日,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发行价为27美元,在首日的交易中,以66美元跳空开盘,股价最高达15121美元,收盘价12254美元,涨幅达354%,创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五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最高的纪录。

20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正式开通。该网站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

21 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459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11100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1,096,924个,网站数约694200个,国际出口带宽136,106Mbps。

中文上网官方版软件下载安装说明

该软件是由信息产业部授权的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推出,实现中文域名、通用网址访问,并支持中文域名邮件收发的功能。该软件符合多语种域名国际标准和《关键词网络定位服务解析协议技术规范》。中文域名是含有中文的域名,用户可以使用中文域名访问Web网站、使用中文电子邮件等互联网应用服务。通用网址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名称地址资源,用户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已经注册为通用网址的企业名称、产品名称或服务名称等就可以直达企业的网站,甚至直接浏览网站中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介绍网页。

我国首次使用因特网是在1987年9月20日。这一天,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实施国际联网项目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的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1990年10月,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这是我国部分连入因特网的第一根专线。1993年12月,国家计委组织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实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间的网络互连。1994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同意了NCFC正式接入因特网的要求。1994年3月,开通并测试了64Kbps专线。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

从此,中国的因特网开始了迅速发展的时期。1995年7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入美国的128K国际专线开通。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1996年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中国金桥信息网开始提供因特网服务。到1996年12月,我国约有10万人开始使用因特网。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1864Mbps。

1997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其它三个互联网络即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

199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二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8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542万台,上网用户1175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9415个,WWW站点3700个,国际出口带宽8464Mbps。

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将使八个大区间的主干带宽扩充至155M,并且将八个大区的节点路由器全部换成千兆位路由器。

199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三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8396个,WWW站点5300个,国际出口带宽143M256K。

1999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四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止到1999年6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146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25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121万台;上网用户人数为400万,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76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256万,两者都有的用户人数68万。CN下注册的域名29045个,WWW站点约9906个,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241M。 在全球因特网使用者最多的国家中,我国排列第7位。 图22反映了我国因特网用户迅速发展的情况。

是的,注册域名必须上传实名认证资料才能注册。

如何进行 cn 域名注册?

要求:注册CN域名遵循"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

申请 CN 域名者应当在域名注册协议中保证:遵守有关互联网络的法律和规定;遵守《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以及主管部门的其他相关规定;遵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制定的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等相关规定,以及修订后的版本;提交的域名注册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以 FUYEORCN 为例,首先我们打开域名注册网站:

然后在搜索框里输入”FUYEOR“,后缀选择 CN,然后查域名:

如果发现像 FUYEORCN 是灰色已被注册,我们就需要重新起一个名字。毕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你想要注册的域名(例如英文词、拼音域名、中文词汇拼音、大部分 2 个英文单词组合)几乎都被人捷足先登了。

如果是可注册状态,那么直接登录注册即可。

扩展信息:

CN 域名是中国国家顶级域名,是以 CN 为后缀的域名,包括在 CN 下直接注册的二级域名和在 CN 二级域下注册的三级域名。 CN 域名属于国家地区顶级域名,CN 代表中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是 CN 域名注册管理机构,负责运行和管理相应的 CN 域名系统,维护中央数据库。 [5] 2016年11月1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国家顶级域名 CN 的注册保有量成功跨越2000万大关。 [1]

参考:——CN域名

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 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中国已经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的前沿,而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早已悄然被互联网所替代。

在原有信息传播格局被互联网冲击的同时,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也显而易见的,网站作为互联网信息的主要载体,从单一的信息发布到论坛社区的互动交流,从博客兴起到人人追捧微博的今天,我们已然明白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规律,只有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快捷且人性化的服务才能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互联网竞技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背景介绍

1、基本概况

人民网作为国内规模最大,信息最全的新闻综合类网站之一,主要向用户提供国内外各类新闻信息,并配以社区、论坛、博客、微博、视频、搜索等交互式平台,构建起了庞大的互联网新闻载体。然而,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新闻网站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民营综合类网站显然与人民网已形成了竞争的态势,而国内新闻界兄弟单位主办的其它新闻网站也与人民网形成的行业对垒的格局。

与此同时,版面同质化、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没有创新,信息检索不够便捷、没有特色应用产品已成为了新闻类网站的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当下新闻类网站的困局已经成为了摆在各大新闻网站运营方的巨大难题。为了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体验,探索人民网的优势与不足,发掘人民网的与用户间的契合点,支持人民网的发展,本文从应用层面对人民网用户群体的构成、用户对人民网的关注度、用户在使用人民网过程中的具体感受等几方面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与研究。

2、研究目标

经过调研得出用户体验数据,分析人民网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与用户需求间的关系,找出人民网在页面计设、内容编排、用户互动以及应用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与亟待解决的

Internet发展史 国际互联网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出于军事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为了分散因遭遇外国核武器打击本国军事指挥控制系统所带来的危险(即当网络中的某一物理层遭到破坏不至于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立了一个实验型的网络架构APRANET,资金来源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局(APRPA)。起初,只有几个著名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及军事设备承包商等单位被允许与APRPANET联接。APRPANET的建立虽然是出于军事上的目的,但在和平时期,这一网络却极大地方便了各部门的研究人员在该网络上进行信息及技术数据交流。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又建立了一个更加庞大的网络架构NSFnet。1990年,APRPANET中止了与非军事有关的营运活动,随即NSFnet便成为国际互联网初期的主干网。由于是政府出资,NSFnet因而只对大学院校及公共研究机构免费开放,而且限制在该主干网传输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数据信息。然而许多大企业都对网络潜藏的巨大商业机会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出现了一些由企业自主兴建的主干网络。到了1992年,由于网络技术已日趋成熟,NSF为了推进国际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宣布几年后将停止营运NSFnet,并开始积极鼓励和资助各类商业实体建立主干网。从此,国际互联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商业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NSFnet也于1995年正式退出。要了解国际互联网,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重要事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上的创新是决定国际互联网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交换信息,而采取什么样的信息交换方式则是网络早期研究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 1961年,MIT的克兰洛克(Kleinrock) 教授在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包交换思想,并在理论上证明了包交换技术(packet switching)相对于电路交换技术在网络信息交换方面更具可行性。不久,包交换技术就获得了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同,当时APRPANET采用的就是这种信息交换技术。包交换思想的确立在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史上是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包交换技术使得网络上的信息传输不仅在技术上更为便捷,而且还在经济上更为可行。国际互联网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信息传输协议(TCP/IP)的制定。网络在类型上有多种,诸如卫星传输网络、地面无线电传输网络等等。信息的传输在同样类型的网络内部不存在任何问题,而要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却会在技术上存在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ARPA研究人员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开放式网络架构思想,并根据这一思想设计出沿用至今的TCP/IP传输协议标准。 在TCP/IP中,“网络”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即任何一个能传输数据分组的通信系统都可以被视为网络。这样,只要采用包交换技术,任何类型的数据传输网络都可相互对接。由于兼容性是技术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因而标准的制定对于国际互联网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TCP/IP标准中的开放性理念也是网络能够发展成为如今的“网中网”——Internet一个决定性因素。第三个里程碑事件是互联网页(World Wide Web,又叫万维网)技术的出现。早期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信息或者查询资料需要在电脑上进行许多复杂的指令 *** 作,这些 *** 作只有那些对电脑非常了解的技术人员才能做到熟练运用。特别是当时软件技术还并不发达,软件 *** 作界面过于单调,电脑对于多数人只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之物,因而当时“上网”只是局限在高级技术研究人员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 WWW技术是由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实验室(CERN)的程序设计员Tim Berners-Lee 最先开发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采用一种超文本格式(hypertext)把分布在网上的文件链接在一起。这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大量排列无序的文件中调用自己所需的文件。1993年,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应用软件研究中心(NCSA)设计出了一个采用WWW技术的应用软件Mosaic,这也是国际互联网史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软件。该软件除了具有方便人们在网上查询资料的功能,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支持呈现图象,从而使得网页的浏览更具直观性和人性化。可以说,如果网页的浏览没有图象这一功能,国际互联网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巨大的进展的,更不用说发展电子商务了。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网页的浏览还具有支持动态的图象传输、声音传输等多媒体功能,这就为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会议等提供一种新型、便捷、费用低廉的通讯传输基础工具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适应未来商务活动的发展。如果说,最初网络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信息交流的需求,而现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或者人们所熟悉的电子商务则是国际互联网今后发展的主要推进器。可以肯定的是,国际互联网仍将以一种不可预见的飞快速度向前发展,同时,如何发展网络经济也将成为每个国家不可廻避的重要问题

广州市工商红盾信息网是由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主办、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信息中心承办,是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登记的广州市工商局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唯一官方网站和互联网应用服务窗口。红盾网站作为广州市工商局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平台,其主要功能为:根据政务公开的要求,向公众发布各种可对外公开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宣传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提供各类电子政务服务,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延伸到网络经济之中;设立红盾信箱,受理各类群众投诉,提供接受社会监督的网络渠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12185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