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python,第1张

python

在许多情况下,Python的外观和行为都像自然的英语,但这是这种抽象失败的一种情况。人们可以使用上下文线索来确定

Jon
Inbar
是与动词
equals
连接的对象,但是Python解释器具有更多的字面意义。

if name == "Kevin" or "Jon" or "Inbar":

在逻辑上等效于:

if (name == "Kevin") or ("Jon") or ("Inbar"):

对于用户

Bob
而言,这等效于:

if (False) or ("Jon") or ("Inbar"):

or
运营商选择以积极的第一个参数真值

if ("Jon"):

并且由于

Jon
具有正的真值,因此if执行该块。这就是导致无论给定名称如何都将打印“授予访问权限”的原因。

所有这些推理也适用于表达式if

"Kevin" or "Jon" or "Inbar" == name
。第一个值,”Kevin”则为
true
,因此该
if
块将执行。

有两种常见的方法可以正确地构造此条件。

使用多个

==
运算符显式检查每个值:

if name == "Kevin" or name == "Jon" or name == "Inbar":

组成一个有效值序列,并使用

in
运算符测试成员资格:

if name in {"Kevin", "Jon", "Inbar"}:

一般而言,第二个应该是首选,因为它更易于阅读,而且速度更快:

>>> import timeit>>> timeit.timeit('name == "Kevin" or name == "Jon" or name == "Inbar"', setup="name='Inbar'")0.4247764749999945>>> timeit.timeit('name in {"Kevin", "Jon", "Inbar"}', setup="name='Inbar'")0.1849330719999926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4901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2
下一篇 2022-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