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本文主要涉及到的面试问题点比较多各种各样的,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Java的基础、集合类、并发编程、框架、面试题我就把我常遇到的和一些出现频率比较多的问题整理出来了。
如果想要更多的学习资料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交个朋友我们一起交流点击一起学习
❤Java学习路线个人总结-博客
❤备战2022年春季面试Java面试题库-数据库篇《收藏》
❤备战2022年春季面试Java面试题库-缓存篇Redis《收藏》
❤欢迎点赞收藏⭐留言 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
- 前言
- 1、Java基础
- JDK 和 JRE 有什么区别?
- == 和 equals 的区别是什么?
- hashCode()与 equals()
- 基本数据类型
- Java 中的几种基本数据类型是什么?对应的包装类型是什么?各自占用多少字节呢?
- 自动装箱与拆箱
- 8 种基本类型的包装类和常量池
- 重载和重写的区别
- 重载
- 重写
- 深拷贝 vs 浅拷贝
- 面向对象三大特征
- 封装
- 继承
- 多态
- String 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 的区别是什么? String 为什么是不可变的?
- Object 类的常见方法总结
- 异常
- Throwable 类常用方法
- try-catch-finally
- 使用 `try-with-resources` 来代替`try-catch-finally`
- Java常见关键字总结
- final,static,this,super 关键字总结
- final 关键字
- static 关键字
- this 关键字
- super 关键字
- 2、Java集合类
- Collection 子接口之 List
- Arraylist 和 Vector 的区别?
- Arraylist 与 linkedList 区别?
- Collection 子接口之 Set
- comparable 和 Comparator 的区别
- Comparator 定制排序
- 重写 compareTo 方法实现按年龄来排序
- 无序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含义是什么
- 比较 HashSet、linkedHashSet 和 TreeSet 三者的异同
- Map 接口
- HashMap 和 Hashtable 的区别
- HashMap 和 HashSet 区别
- HashMap 和 TreeMap 区别
- HashSet 如何检查重复
- HashMap 的底层实现
- JDK1.8 之前
- JDK1.8 之后
- HashMap 的长度为什么是 2 的幂次方
- HashMap 多线程 *** 作导致死循环问题
- HashMap 有哪几种常见的遍历方式?
-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的区别
- ConcurrentHashMap 线程安全的具体实现方式/底层具体实现
- JDK1.7(上面有示意图)
- 10.2. JDK1.8 (上面有示意图)
- Collections 工具类
- 排序 *** 作
- 查找,替换 *** 作
- 同步控制
- 3、Java并发
- 说说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 为什么要使用多线程呢?
- 使用多线程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 说说线程的生命周期和状态?
- 什么是线程死锁?如何避免死锁?
- 认识线程死锁
- 如何预防和避免线程死锁?
- 说说 sleep() 方法和 wait() 方法区别和共同点?
- 为什么我们调用 start() 方法时会执行 run() 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调用 run() 方法?
- synchronized 关键字
- 说一说自己对于 synchronized 关键字的了解
- 说说自己是怎么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
- 构造方法可以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么?
- 讲一下 synchronized 关键字的底层原理
- synchronized 同步语句块的情况
- synchronized 修饰方法的的情况
- 总结
- volatile 关键字
- CPU 缓存模型
- 讲一下 JMM(Java 内存模型)
- 并发编程的三个重要特性
- 说说 synchronized 关键字和 volatile 关键字的区别
- ThreadLocal
- ThreadLocal 简介
- ThreadLocal 示例
- ThreadLocal 原理
- ThreadLocal 内存泄露问题
- 线程池
- 为什么要用线程池?
- 实现 Runnable 接口和 Callable 接口的区别
- 执行 execute()方法和 submit()方法的区别是什么呢?
- 如何创建线程池
- ThreadPoolExecutor 类分析
- `ThreadPoolExecutor`构造函数重要参数分析
- `ThreadPoolExecutor` 饱和策略
- 一个简单的线程池 Demo
- 线程池原理分析
- AQS
- AQS 介绍
- 6.2. AQS 原理分析
- 6.2.1. AQS 原理概览
- 6.2.2. AQS 对资源的共享方式
- 6.2.3. AQS 底层使用了模板方法模式
- 6.3. AQS 组件总结
- 6.4. 用过 CountDownLatch 么?什么场景下用的?
- 4、Spring
- 什么是 Spring 框架?
- 列举一些重要的 Spring 模块?
- Spring IOC & AOP
- 谈谈自己对于 Spring IoC 的了解
- 谈谈自己对于 AOP 的了解
- Spring AOP 和 AspectJ AOP 有什么区别?
- Spring bean
- 什么是 bean?
- bean 的作用域有哪些?
- 单例 bean 的线程安全问题了解吗?
- [@Component ](/Component ) 和 [@Bean ](/Bean ) 的区别是什么?
- 将一个类声明为 bean 的注解有哪些?
- bean 的生命周期?
- Spring MVC
- 说说自己对于 Spring MVC 了解?
- SpringMVC 工作原理了解吗?
- Spring 框架中用到了哪些设计模式?
- Spring 事务
- Spring 管理事务的方式有几种?
- Spring 事务中哪几种事务传播行为?
- Spring 事务中的隔离级别有哪几种?
- [@Transactional(rollbackFor ](/Transactional(rollbackFor ) = Exception.class)注解了解吗?
- JPA
- 如何使用 JPA 在数据库中非持久化一个字段?
JDK:Java Development Kit 的简称,java 开发工具包,提供了 java 的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
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 的简称,java 运行环境,为 java 的运行提供了所需环境。
具体来说 JDK 其实包含了 JRE,同时还包含了编译 java 源码的编译器 javac,还包含了很多 java 程序调试和分析的工具。简单来说:如果你需要运行 java 程序,只需安装 JRE 就可以了,如果你需要编写 java 程序,需要安装 JDK。
== 和 equals 的区别是什么?对于基本数据类型来说,==比较的是值。对于引用数据类型来说,==比较的是对象的内存地址。
因为 Java 只有值传递,所以,对于 == 来说,不管是比较基本数据类型,还是引用数据类型的变量,其本质比较的都是值,只是引用类型变量存的值是对象的地址。
**equals()** 作用不能用于判断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只能用来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equals()方法存在于Object类中,而Object类是所有类的直接或间接父类。
Object 类 equals() 方法: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return (this == obj); }
equals() 方法存在两种使用情况:
- **类没有覆盖 ****equals()**方法 :通过equals()比较该类的两个对象时,等价于通过“==”比较这两个对象,使用的默认是 Object类equals()方法。
- **类覆盖了 ****equals()**方法 :一般我们都覆盖 equals()方法来比较两个对象中的属性是否相等;若它们的属性相等,则返回 true(即,认为这两个对象相等)。
举个例子:
public class test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a = new String("ab"); // a 为一个引用 String b = new String("ab"); // b为另一个引用,对象的内容一样 String aa = "ab"; // 放在常量池中 String bb = "ab"; // 从常量池中查找 if (aa == bb) // true System.out.println("aa==bb"); if (a == b) // false,非同一对象 System.out.println("a==b"); if (a.equals(b)) // true System.out.println("aEQb"); if (42 == 42.0) { // true System.out.println("true"); } } }hashCode()与 equals()
面试官可能会问你:“你重写过 hashcode 和 equals么,为什么重写 equals 时必须重写 hashCode 方法?”
1)hashCode()介绍:
hashCode() 的作用是获取哈希码,也称为散列码;它实际上是返回一个 int 整数。这个哈希码的作用是确定该对象在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hashCode()定义在 JDK 的 Object 类中,这就意味着 Java 中的任何类都包含有 hashCode() 函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Object 的 hashcode 方法是本地方法,也就是用 c 语言或 c++ 实现的,该方法通常用来将对象的 内存地址 转换为整数之后返回。
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
散列表存储的是键值对(key-value),它的特点是:能根据“键”快速的检索出对应的“值”。这其中就利用到了散列码!(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对象)
2)为什么要有 hashCode?
我们以“HashSet 如何检查重复”为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有 hashCode?
当你把对象加入 HashSet 时,HashSet 会先计算对象的 hashcode 值来判断对象加入的位置,同时也会与其他已经加入的对象的 hashcode 值作比较,如果没有相符的 hashcode,HashSet 会假设对象没有重复出现。但是如果发现有相同 hashcode 值的对象,这时会调用 equals() 方法来检查 hashcode 相等的对象是否真的相同。如果两者相同,HashSet 就不会让其加入 *** 作成功。如果不同的话,就会重新散列到其他位置。(摘自我的 Java 启蒙书《Head First Java》第二版)。这样我们就大大减少了 equals 的次数,相应就大大提高了执行速度。
3)为什么重写 **equals** 时必须重写 **hashCode** 方法?
如果两个对象相等,则 hashcode 一定也是相同的。两个对象相等,对两个对象分别调用 equals 方法都返回 true。但是,两个对象有相同的 hashcode 值,它们也不一定是相等的 。因此,equals 方法被覆盖过,则 **hashCode** 方法也必须被覆盖。
hashCode()的默认行为是对堆上的对象产生独特值。如果没有重写 hashCode(),则该 class 的两个对象无论如何都不会相等(即使这两个对象指向相同的数据)
4)为什么两个对象有相同的 hashcode 值,它们也不一定是相等的?
在这里解释一位小伙伴的问题。以下内容摘自《Head Fisrt Java》。
因为 hashCode() 所使用的哈希算法也许刚好会让多个对象传回相同的哈希值。越糟糕的哈希算法越容易碰撞,但这也与数据值域分布的特性有关(所谓碰撞也就是指的是不同的对象得到相同的 hashCode )。
我们刚刚也提到了 HashSet,如果 HashSet 在对比的时候,同样的 hashcode 有多个对象,它会使用 equals() 来判断是否真的相同。也就是说 hashcode 只是用来缩小查找成本。
基本数据类型 Java 中的几种基本数据类型是什么?对应的包装类型是什么?各自占用多少字节呢?Java 中有 8 种基本数据类型,分别为:
- 6 种数字类型 :byte、short、int、long、float、double
- 1 种字符类型:char
- 1 种布尔型:boolean。
这 8 种基本数据类型的默认值以及所占空间的大小如下:
另外,对于 boolean,官方文档未明确定义,它依赖于 JVM 厂商的具体实现。逻辑上理解是占用 1 位,但是实际中会考虑计算机高效存储因素。
注意:
- Java 里使用 long 类型的数据一定要在数值后面加上 L,否则将作为整型解析。
- char a = 'h'char :单引号,String a = "hello" :双引号。
这八种基本类型都有对应的包装类分别为:Byte、Short、Integer、Long、Float、Double、Character、Boolean 。
包装类型不赋值就是 Null ,而基本类型有默认值且不是 Null。
另外,这个问题建议还可以先从 JVM 层面来分析。
基本数据类型直接存放在 Java 虚拟机栈中的局部变量表中,而包装类型属于对象类型,我们知道对象实例都存在于堆中。相比于对象类型, 基本数据类型占用的空间非常小。
自动装箱与拆箱《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 :局部变量表主要存放了编译期可知的基本数据类型 (boolean、byte、char、short、int、float、long、double)、对象引用(reference 类型,它不同于对象本身,可能是一个指向对象起始地址的引用指针,也可能是指向一个代表对象的句柄或其他与此对象相关的位置)。
- 装箱:将基本类型用它们对应的引用类型包装起来;
- 拆箱:将包装类型转换为基本数据类型;
举例:
Integer i = 10; //装箱 int n = i; //拆箱
上面这两行代码对应的字节码为:
L1 LINENUMBER 8 L1 ALOAD 0 BIPUSH 10 INVOKESTATIC java/lang/Integer.valueOf (I)Ljava/lang/Integer; PUTFIELD AutoBoxTest.i : Ljava/lang/Integer; L2 LINENUMBER 9 L2 ALOAD 0 ALOAD 0 GETFIELD AutoBoxTest.i : Ljava/lang/Integer; INVOKEVIRTUAL java/lang/Integer.intValue ()I PUTFIELD AutoBoxTest.n : I RETURN
从字节码中,我们发现装箱其实就是调用了 包装类的valueOf()方法,拆箱其实就是调用了 xxxValue()方法。
因此,
- Integer i = 10 等价于 Integer i = Integer.valueOf(10)
- int n = i 等价于 int n = i.intValue();
Java 基本类型的包装类的大部分都实现了常量池技术。Byte,Short,Integer,Long 这 4 种包装类默认创建了数值 [-128,127] 的相应类型的缓存数据,Character 创建了数值在[0,127]范围的缓存数据,Boolean 直接返回 True Or False。
Integer 缓存源码: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static final int low = -128; static final int high;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
**Character**** 缓存源码:**
public static Character valueOf(char c) { if (c <= 127) { // must cache return CharacterCache.cache[(int)c]; } return new Character(c); } private static class CharacterCache { private CharacterCache(){} static final Character cache[] = new Character[127 + 1]; static { for (int i = 0; i < cache.length; i++) cache[i] = new Character((char)i); } }
**Boolean**** 缓存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valueOf(boolean b) { return (b ? TRUE : FALSE); }
如果超出对应范围仍然会去创建新的对象,缓存的范围区间的大小只是在性能和资源之间的权衡。
两种浮点数类型的包装类 Float,Double 并没有实现常量池技术。
Integer i1 = 33; Integer i2 = 33; System.out.println(i1 == i2);// 输出 true Float i11 = 333f; Float i22 = 333f; System.out.println(i11 == i22);// 输出 false Double i3 = 1.2; Double i4 = 1.2; System.out.println(i3 == i4);// 输出 false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问题。下面的代码的输出结果是 true 还是 flase 呢?
Integer i1 = 40; Integer i2 = new Integer(40); System.out.println(i1==i2);
Integer i1=40 这一行代码会发生装箱,也就是说这行代码等价于 Integer i1=Integer.valueOf(40) 。因此,i1 直接使用的是常量池中的对象。而Integer i1 = new Integer(40) 会直接创建新的对象。
因此,答案是 false 。你答对了吗?
记住:所有整型包装类对象之间值的比较,全部使用 equals 方法比较。
重载和重写的区别重载重载就是同样的一个方法能够根据输入数据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处理
重写就是当子类继承自父类的相同方法,输入数据一样,但要做出有别于父类的响应时,你就要覆盖父类方法
发生在同一个类中(或者父类和子类之间),方法名必须相同,参数类型不同、个数不同、顺序不同,方法返回值和访问修饰符可以不同。
下面是《Java 核心技术》对重载这个概念的介绍:
综上:重载就是同一个类中多个同名方法根据不同的传参来执行不同的逻辑处理。
重写重写发生在运行期,是子类对父类的允许访问的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重新编写。
- 返回值类型、方法名、参数列表必须相同,抛出的异常范围小于等于父类,访问修饰符范围大于等于父类。
- 如果父类方法访问修饰符为 private/final/static 则子类就不能重写该方法,但是被 static 修饰的方法能够被再次声明。
- 构造方法无法被重写
综上:重写就是子类对父类方法的重新改造,外部样子不能改变,内部逻辑可以改变
暖心的 Guide 哥最后再来个图表总结一下!
方法的重写要遵循“两同两小一大”(以下内容摘录自《疯狂 Java 讲义》,issue#892 ):
- “两同”即方法名相同、形参列表相同;
- “两小”指的是子类方法返回值类型应比父类方法返回值类型更小或相等,子类方法声明抛出的异常类应比父类方法声明抛出的异常类更小或相等;
- “一大”指的是子类方法的访问权限应比父类方法的访问权限更大或相等。
⭐️ 关于 重写的返回值类型 这里需要额外多说明一下,上面的表述不太清晰准确:如果方法的返回类型是 void 和基本数据类型,则返回值重写时不可修改。但是如果方法的返回值是引用类型,重写时是可以返回该引用类型的子类的。
public class Hero { public String name() { return "超级英雄"; } } public class SuperMan extends Hero{ @Override public String name() { return "超人"; } public Hero hero() { return new Hero(); } } public class SuperSuperMan extends SuperMan { public String name() { return "超级超级英雄"; } @Override public SuperMan hero() { return new SuperMan(); } }深拷贝 vs 浅拷贝
- 浅拷贝:对基本数据类型进行值传递,对引用数据类型进行引用传递般的拷贝,此为浅拷贝。
- 深拷贝:对基本数据类型进行值传递,对引用数据类型,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并复制其内容,此为深拷贝。
封装是指把一个对象的状态信息(也就是属性)隐藏在对象内部,不允许外部对象直接访问对象的内部信息。但是可以提供一些可以被外界访问的方法来 *** 作属性。就好像我们看不到挂在墙上的空调的内部的零件信息(也就是属性),但是可以通过遥控器(方法)来控制空调。如果属性不想被外界访问,我们大可不必提供方法给外界访问。但是如果一个类没有提供给外界访问的方法,那么这个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就好像如果没有空调遥控器,那么我们就无法 *** 控空凋制冷,空调本身就没有意义了(当然现在还有很多其他方法 ,这里只是为了举例子)。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int id;//id属性私有化 private String name;//name属性私有化 //获取id的方法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id; } //设置id的方法 public void setId(int id) { this.id = id; } //获取name的方法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设置name的方法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继承
不同类型的对象,相互之间经常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点。例如,小明同学、小红同学、小李同学,都共享学生的特性(班级、学号等)。同时,每一个对象还定义了额外的特性使得他们与众不同。例如小明的数学比较好,小红的性格惹人喜爱;小李的力气比较大。继承是使用已存在的类的定义作为基础建立新类的技术,新类的定义可以增加新的数据或新的功能,也可以用父类的功能,但不能选择性地继承父类。通过使用继承,可以快速地创建新的类,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程序的可维护性,节省大量创建新类的时间 ,提高我们的开发效率。
关于继承如下 3 点请记住:
- 子类拥有父类对象所有的属性和方法(包括私有属性和私有方法),但是父类中的私有属性和方法子类是无法访问,只是拥有。
- 子类可以拥有自己属性和方法,即子类可以对父类进行扩展。
- 子类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父类的方法。(以后介绍)。
多态,顾名思义,表示一个对象具有多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父类的引用指向子类的实例。
多态的特点:
- 对象类型和引用类型之间具有继承(类)/实现(接口)的关系;
- 引用类型变量发出的方法调用的到底是哪个类中的方法,必须在程序运行期间才能确定;
- 多态不能调用“只在子类存在但在父类不存在”的方法;
- 如果子类重写了父类的方法,真正执行的是子类覆盖的方法,如果子类没有覆盖父类的方法,执行的是父类的方法。
可变性
简单的来说:String 类中使用 final 关键字修饰字符数组来保存字符串,private final char value[],所以String 对象是不可变的。
补充(来自issue 675):在 Java 9 之后,String 、StringBuilder 与 StringBuffer 的实现改用 byte 数组存储字符串 private final byte[] value
而 StringBuilder 与 StringBuffer 都继承自 AbstractStringBuilder 类,在 AbstractStringBuilder 中也是使用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char[]value 但是没有用 final 关键字修饰,所以这两种对象都是可变的。
StringBuilder 与 StringBuffer 的构造方法都是调用父类构造方法也就是AbstractStringBuilder 实现的,大家可以自行查阅源码。
AbstractStringBuilder.java
abstract class AbstractStringBuilder implements Appendable, CharSequence { char[] value; int count; AbstractStringBuilder(int capacity) { value = new char[capacity]; }}
线程安全性
String 中的对象是不可变的,也就可以理解为常量,线程安全。AbstractStringBuilder 是 StringBuilder 与 StringBuffer 的公共父类,定义了一些字符串的基本 *** 作,如 expandCapacity、append、insert、indexOf 等公共方法。StringBuffer 对方法加了同步锁或者对调用的方法加了同步锁,所以是线程安全的。StringBuilder 并没有对方法进行加同步锁,所以是非线程安全的。
性能
每次对 String 类型进行改变的时候,都会生成一个新的 String 对象,然后将指针指向新的 String 对象。StringBuffer 每次都会对 StringBuffer 对象本身进行 *** 作,而不是生成新的对象并改变对象引用。相同情况下使用 StringBuilder 相比使用 StringBuffer 仅能获得 10%~15% 左右的性能提升,但却要冒多线程不安全的风险。
对于三者使用的总结:
- *** 作少量的数据: 适用 String
- 单线程 *** 作字符串缓冲区下 *** 作大量数据: 适用 StringBuilder
- 多线程 *** 作字符串缓冲区下 *** 作大量数据: 适用 StringBuffer
Object 类是一个特殊的类,是所有类的父类。它主要提供了以下 11 个方法:
public final native Class> getClass()//native方法,用于返回当前运行时对象的Class对象,使用了final关键字修饰,故不允许子类重写。 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 //native方法,用于返回对象的哈希码,主要使用在哈希表中,比如JDK中的HashMap。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用于比较2个对象的内存地址是否相等,String类对该方法进行了重写用户比较字符串的值是否相等。 protected native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naitive方法,用于创建并返回当前对象的一份拷贝。一般情况下,对于任何对象 x,表达式 x.clone() != x 为true,x.clone().getClass() == x.getClass() 为true。Object本身没有实现Cloneable接口,所以不重写clone方法并且进行调用的话会发生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异常。 public String toString()//返回类的名字@实例的哈希码的16进制的字符串。建议Object所有的子类都重写这个方法。 public final native void notify()//native方法,并且不能重写。唤醒一个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线程(监视器相当于就是锁的概念)。如果有多个线程在等待只会任意唤醒一个。 public final native void notifyAll()//native方法,并且不能重写。跟notify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会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所有线程,而不是一个线程。 public final native void wait(long timeou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native方法,并且不能重写。暂停线程的执行。注意:sleep方法没有释放锁,而wait方法释放了锁 。timeout是等待时间。 public final void wait(long timeout, int nano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多了nanos参数,这个参数表示额外时间(以毫微秒为单位,范围是 0-999999)。 所以超时的时间还需要加上nanos毫秒。 public final void wa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跟之前的2个wait方法一样,只不过该方法一直等待,没有超时时间这个概念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实例被垃圾回收器回收的时候触发的 *** 作
异常在 Java 中,所有的异常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java.lang 包中的 Throwable 类。Throwable 类有两个重要的子类 Exception(异常)和 Error(错误)。Exception 能被程序本身处理(try-catch), Error 是无法处理的(只能尽量避免)。
Exception 和 Error 二者都是 Java 异常处理的重要子类,各自都包含大量子类。
- **Exception** :程序本身可以处理的异常,可以通过 catch 来进行捕获。Exception 又可以分为 受检查异常(必须处理) 和 不受检查异常(可以不处理)。
- **Error** :Error 属于程序无法处理的错误 ,我们没办法通过 catch 来进行捕获 。例如,Java 虚拟机运行错误(Virtual MachineError)、虚拟机内存不够错误(OutOfMemoryError)、类定义错误(NoClassDefFoundError)等 。这些异常发生时,Java 虚拟机(JVM)一般会选择线程终止。
受检查异常
Java 代码在编译过程中,如果受检查异常没有被 catch/throw 处理的话,就没办法通过编译 。比如下面这段 IO *** 作的代码。
除了RuntimeException及其子类以外,其他的Exception类及其子类都属于受检查异常 。常见的受检查异常有: IO 相关的异常、ClassNotFoundException 、SQLException…。
不受检查异常
Java 代码在编译过程中 ,我们即使不处理不受检查异常也可以正常通过编译。
RuntimeException 及其子类都统称为非受检查异常,例如:NullPointerException、NumberFormatException(字符串转换为数字)、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数组越界)、ClassCastException(类型转换错误)、ArithmeticException(算术错误)等。
Throwable 类常用方法- **public String getMessage()**:返回异常发生时的简要描述
- **public String toString()**:返回异常发生时的详细信息
- **public String getLocalizedMessage()**:返回异常对象的本地化信息。使用 Throwable 的子类覆盖这个方法,可以生成本地化信息。如果子类没有覆盖该方法,则该方法返回的信息与 getMessage()返回的结果相同
- **public void printStackTrace()**:在控制台上打印 Throwable 对象封装的异常信息
- **try**块: 用于捕获异常。其后可接零个或多个 catch 块,如果没有 catch 块,则必须跟一个 finally 块。
- **catch**块: 用于处理 try 捕获到的异常。
- **finally**** 块:** 无论是否捕获或处理异常,finally 块里的语句都会被执行。当在 try 块或 catch 块中遇到 return 语句时,finally 语句块将在方法返回之前被执行。
在以下 3 种特殊情况下,**finally**** 块不会被执行:**
- 在 try 或 finally块中用了 System.exit(int)退出程序。但是,如果 System.exit(int) 在异常语句之后,finally 还是会被执行
- 程序所在的线程死亡。
- 关闭 CPU。
下面这部分内容来自 issue:https://github.com/Snailclimb/JavaGuide/issues/190。
注意: 当 try 语句和 finally 语句中都有 return 语句时,在方法返回之前,finally 语句的内容将被执行,并且 finally 语句的返回值将会覆盖原始的返回值。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int f(int value) { try { return value * value; } finally { if (value == 2) { return 0; } } } }
如果调用 f(2),返回值将是 0,因为 finally 语句的返回值覆盖了 try 语句块的返回值。
使用 try-with-resources 来代替try-catch-finally- 适用范围(资源的定义): 任何实现 java.lang.AutoCloseable或者 java.io.Closeable 的对象
- 关闭资源和 finally 块的执行顺序: 在 try-with-resources 语句中,任何 catch 或 finally 块在声明的资源关闭后运行
《Effecitve Java》中明确指出:
面对必须要关闭的资源,我们总是应该优先使用 try-with-resources 而不是try-finally。随之产生的代码更简短,更清晰,产生的异常对我们也更有用。try-with-resources语句让我们更容易编写必须要关闭的资源的代码,若采用try-finally则几乎做不到这点。
Java 中类似于InputStream、OutputStream 、Scanner 、PrintWriter等的资源都需要我们调用close()方法来手动关闭,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try-catch-finally语句来实现这个需求,如下:
//读取文本文件的内容 Scanner scanner = null; try { scanner = new Scanner(new File("D://read.txt")); while (scanne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scanner.nextLine()); }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if (scanner != null) { scanner.close(); } }
使用 Java 7 之后的 try-with-resources 语句改造上面的代码:
try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new File("test.txt"))) { while (scanne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scanner.nextLine()); }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fnfe) { fnfe.printStackTrace(); }
当然多个资源需要关闭的时候,使用 try-with-resources 实现起来也非常简单,如果你还是用try-catch-finally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
通过使用分号分隔,可以在try-with-resources块中声明多个资源。
try (BufferedInputStream bin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new File("test.txt"))); BufferedOutputStream bout = new Buffered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new File("out.txt")))) { int b; while ((b = bin.read()) != -1) { bout.write(b);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Java常见关键字总结 final,static,this,super 关键字总结 final 关键字
final 关键字,意思是最终的、不可修改的,最见不得变化 ,用来修饰类、方法和变量,具有以下特点:
- final 修饰的类不能被继承,final 类中的所有成员方法都会被隐式的指定为 final 方法;
- final 修饰的方法不能被重写;
- final 修饰的变量是常量,如果是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则其数值一旦在初始化之后便不能更改;如果是引用类型的变量,则在对其初始化之后便不能让其指向另一个对象。
说明:使用 final 方法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把方法锁定,以防任何继承类修改它的含义;第二个原因是效率。在早期的 Java 实现版本中,会将 final 方法转为内嵌调用。但是如果方法过于庞大,可能看不到内嵌调用带来的任何性能提升(现在的 Java 版本已经不需要使用 final 方法进行这些优化了)。类中所有的 private 方法都隐式地指定为 final。
static 关键字static 关键字主要有以下四种使用场景:
- 修饰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 被 static 修饰的成员属于类,不属于单个这个类的某个对象,被类中所有对象共享,可以并且建议通过类名调用。被 static 声明的成员变量属于静态成员变量,静态变量 存放在 Java 内存区域的方法区。调用格式:类名.静态变量名 类名.静态方法名()
- 静态代码块: 静态代码块定义在类中方法外, 静态代码块在非静态代码块之前执行(静态代码块—>非静态代码块—>构造方法)。 该类不管创建多少对象,静态代码块只执行一次.
- 静态内部类(static 修饰类的话只能修饰内部类): 静态内部类与非静态内部类之间存在一个最大的区别: 非静态内部类在编译完成之后会隐含地保存着一个引用,该引用是指向创建它的外围类,但是静态内部类却没有。没有这个引用就意味着:1. 它的创建是不需要依赖外围类的创建。2. 它不能使用任何外围类的非 static 成员变量和方法。
- 静态导包(用来导入类中的静态资源,1.5 之后的新特性): 格式为:import static 这两个关键字连用可以指定导入某个类中的指定静态资源,并且不需要使用类名调用类中静态成员,可以直接使用类中静态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
this 关键字用于引用类的当前实例。 例如:
class Manager { Employees[] employees; void manageEmployees() { int totalEmp = this.employees.length; System.out.println("Total employees: " + totalEmp); this.report(); } void report() { } }
在上面的示例中,this 关键字用于两个地方:
- this.employees.length:访问类 Manager 的当前实例的变量。
- this.report():调用类 Manager 的当前实例的方法。
此关键字是可选的,这意味着如果上面的示例在不使用此关键字的情况下表现相同。 但是,使用此关键字可能会使代码更易读或易懂。
super 关键字super 关键字用于从子类访问父类的变量和方法。 例如:
public class Super { protected int number; protected showNumber() { System.out.println("number = " + number); } } public class Sub extends Super { void bar() { super.number = 10; super.showNumber(); } }
在上面的例子中,Sub 类访问父类成员变量 number 并调用其父类 Super 的 showNumber() 方法。
使用 this 和 super 要注意的问题:
- 在构造器中使用 super() 调用父类中的其他构造方法时,该语句必须处于构造器的首行,否则编译器会报错。另外,this 调用本类中的其他构造方法时,也要放在首行。
- this、super 不能用在 static 方法中。
简单解释一下:
被 static 修饰的成员属于类,不属于单个这个类的某个对象,被类中所有对象共享。而 this 代表对本类对象的引用,指向本类对象;而 super 代表对父类对象的引用,指向父类对象;所以, this 和 super 是属于对象范畴的东西,而静态方法是属于类范畴的东西。
- ArrayList 是 List 的主要实现类,底层使用 Object[ ]存储,适用于频繁的查找工作,线程不安全 ;
- Vector 是 List 的古老实现类,底层使用Object[ ] 存储,线程安全的。
- 是否保证线程安全: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都是不同步的,也就是不保证线程安全;
- 底层数据结构: Arraylist 底层使用的是 **Object**** 数组**;linkedList 底层使用的是 双向链表 数据结构(JDK1.6 之前为循环链表,JDK1.7 取消了循环。注意双向链表和双向循环链表的区别,下面有介绍到!)
- 插入和删除是否受元素位置的影响:
- ArrayList 采用数组存储,所以插入和删除元素的时间复杂度受元素位置的影响。 比如:执行add(E e)方法的时候, ArrayList 会默认在将指定的元素追加到此列表的末尾,这种情况时间复杂度就是 O(1)。但是如果要在指定位置 i 插入和删除元素的话(add(int index, E element))时间复杂度就为 O(n-i)。因为在进行上述 *** 作的时候集合中第 i 和第 i 个元素之后的(n-i)个元素都要执行向后位/向前移一位的 *** 作。
- linkedList 采用链表存储,所以,如果是在头尾插入或者删除元素不受元素位置的影响(add(E e)、addFirst(E e)、addLast(E e)、removeFirst() 、 removeLast()),近似 O(1),如果是要在指定位置 i 插入和删除元素的话(add(int index, E element),remove(Object o)) 时间复杂度近似为 O(n) ,因为需要先移动到指定位置再插入。
- 是否支持快速随机访问: linkedList 不支持高效的随机元素访问,而 ArrayList 支持。快速随机访问就是通过元素的序号快速获取元素对象(对应于get(int index)方法)。
- 内存空间占用: ArrayList 的空 间浪费主要体现在在 list 列表的结尾会预留一定的容量空间,而 linkedList 的空间花费则体现在它的每一个元素都需要消耗比 ArrayList 更多的空间(因为要存放直接后继和直接前驱以及数据)。
- comparable 接口实际上是出自java.lang包 它有一个 compareTo(Object obj)方法用来排序
- comparator接口实际上是出自 java.util 包它有一个compare(Object obj1, Object obj2)方法用来排序
一般我们需要对一个集合使用自定义排序时,我们就要重写compareTo()方法或compare()方法,当我们需要对某一个集合实现两种排序方式,比如一个 song 对象中的歌名和歌手名分别采用一种排序方法的话,我们可以重写compareTo()方法和使用自制的Comparator方法或者以两个 Comparator 来实现歌名排序和歌星名排序,第二种代表我们只能使用两个参数版的 Collections.sort().
Comparator 定制排序ArrayList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 arrayList.add(-1); arrayList.add(3); arrayList.add(3); arrayList.add(-5); arrayList.add(7); arrayList.add(4); arrayList.add(-9); arrayList.add(-7); System.out.println("原始数组:"); System.out.println(arrayList); // void reverse(List list):反转 Collections.reverse(arrayList); System.out.println("Collections.reverse(arrayList):"); System.out.println(arrayList); // void sort(List list),按自然排序的升序排序 Collections.sort(arrayList); System.out.println("Collections.sort(arrayList):"); System.out.println(arrayList); // 定制排序的用法 Collections.sort(arrayList, new Comparator ()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Integer o1, Integer o2) { return o2.compareTo(o1); } }); System.out.println("定制排序后:"); System.out.println(arrayList);
Output:
原始数组: [-1, 3, 3, -5, 7, 4, -9, -7] Collections.reverse(arrayList): [-7, -9, 4, 7, -5, 3, 3, -1] Collections.sort(arrayList): [-9, -7, -5, -1, 3, 3, 4, 7] 定制排序后: [7, 4, 3, 3, -1, -5, -7, -9]重写 compareTo 方法实现按年龄来排序
// person对象没有实现Comparable接口,所以必须实现,这样才不会出错,才可以使treemap中的数据按顺序排列 // 前面一个例子的String类已经默认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详细可以查看String类的API文档,另外其他 // 像Integer类等都已经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所以不需要另外实现了 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Compar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super();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o(Person o) { if (this.age > o.getAge()) { return 1; } if (this.age < o.getAge()) { return -1; } return 0;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eeMappdata = new TreeMap (); pdata.put(new Person("张三", 30), "zhangsan"); pdata.put(new Person("李四", 20), "lisi"); pdata.put(new Person("王五", 10), "wangwu"); pdata.put(new Person("小红", 5), "xiaohong"); // 得到key的值的同时得到key所对应的值 Set keys = pdata.keySet(); for (Person key : keys) { System.out.println(key.getAge() + "-" + key.getName()); } }
Output:
5-小红 10-王五 20-李四 30-张三无序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含义是什么
1、什么是无序性?无序性不等于随机性 ,无序性是指存储的数据在底层数组中并非按照数组索引的顺序添加 ,而是根据数据的哈希值决定的。
2、什么是不可重复性?不可重复性是指添加的元素按照 equals()判断时 ,返回 false,需要同时重写 equals()方法和 HashCode()方法。
比较 HashSet、linkedHashSet 和 TreeSet 三者的异同HashSet 是 Set 接口的主要实现类 ,HashSet 的底层是 HashMap,线程不安全的,可以存储 null 值;
linkedHashSet 是 HashSet 的子类,能够按照添加的顺序遍历;
TreeSet 底层使用红黑树,元素是有序的,排序的方式有自然排序和定制排序。
Map 接口 HashMap 和 Hashtable 的区别- 线程是否安全: HashMap 是非线程安全的,Hashtable 是线程安全的,因为 Hashtable 内部的方法基本都经过synchronized 修饰。(如果你要保证线程安全的话就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吧!);
- 效率: 因为线程安全的问题,HashMap 要比 Hashtable 效率高一点。另外,Hashtable 基本被淘汰,不要在代码中使用它;
- 对 Null key 和 Null value 的支持: HashMap 可以存储 null 的 key 和 value,但 null 作为键只能有一个,null 作为值可以有多个;Hashtable 不允许有 null 键和 null 值,否则会抛出 NullPointerException。
- 初始容量大小和每次扩充容量大小的不同 : ① 创建时如果不指定容量初始值,Hashtable 默认的初始大小为 11,之后每次扩充,容量变为原来的 2n+1。HashMap 默认的初始化大小为 16。之后每次扩充,容量变为原来的 2 倍。② 创建时如果给定了容量初始值,那么 Hashtable 会直接使用你给定的大小,而 HashMap 会将其扩充为 2 的幂次方大小(HashMap 中的tableSizeFor()方法保证,下面给出了源代码)。也就是说 HashMap 总是使用 2 的幂作为哈希表的大小,后面会介绍到为什么是 2 的幂次方。
- 底层数据结构: JDK1.8 以后的 HashMap 在解决哈希冲突时有了较大的变化,当链表长度大于阈值(默认为 8)(将链表转换成红黑树前会判断,如果当前数组的长度小于 64,那么会选择先进行数组扩容,而不是转换为红黑树)时,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以减少搜索时间。Hashtable 没有这样的机制。
**HashMap**** 中带有初始容量的构造函数:**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下面这个方法保证了 HashMap 总是使用 2 的幂作为哈希表的大小。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HashMap 和 HashSet 区别
如果你看过 HashSet 源码的话就应该知道:HashSet 底层就是基于 HashMap 实现的。(HashSet 的源码非常非常少,因为除了 clone()、writeObject()、readObject()是 HashSet 自己不得不实现之外,其他方法都是直接调用 HashMap 中的方法。
方法向 Set
中添加元素 |
| HashMap
使用键(Key)计算 hashcode | HashSet
使用成员对象来计算 hashcode
值,对于两个对象来说 hashcode
可能相同,所以equals()
方法用来判断对象的相等性 |
TreeMap 和HashMap 都继承自AbstractMap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TreeMap它还实现了NavigableMap接口和SortedMap 接口。
实现 NavigableMap 接口让 TreeMap 有了对集合内元素的搜索的能力。
实现SortedMap接口让 TreeMap 有了对集合中的元素根据键排序的能力。默认是按 key 的升序排序,不过我们也可以指定排序的比较器。示例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Integer age; public Person(Integer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Integer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eeMaptreeMap = new TreeMap<>(new Comparator ()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Person person1, Person person2) { int num = person1.getAge() - person2.getAge(); return Integer.compare(num, 0); } }); treeMap.put(new Person(3), "person1"); treeMap.put(new Person(18), "person2"); treeMap.put(new Person(35), "person3"); treeMap.put(new Person(16), "person4"); treeMap.entrySet().stream().forEach(personStringEntry -> { System.out.println(personStringEntry.getValue()); }); } }
输出:
person1 person4 person2 person3
可以看出,TreeMap 中的元素已经是按照 Person 的 age 字段的升序来排列了。
上面,我们是通过传入匿名内部类的方式实现的,你可以将代码替换成 Lambda 表达式实现的方式:
TreeMaptreeMap = new TreeMap<>((person1, person2) -> { int num = person1.getAge() - person2.getAge(); return Integer.compare(num, 0); });
综上,相比于**HashMap**来说 **TreeMap** 主要多了对集合中的元素根据键排序的能力以及对集合内元素的搜索的能力。
HashSet 如何检查重复以下内容摘自我的 Java 启蒙书《Head first java》第二版:
当你把对象加入HashSet时,HashSet 会先计算对象的hashcode值来判断对象加入的位置,同时也会与其他加入的对象的 hashcode 值作比较,如果没有相符的 hashcode,HashSet 会假设对象没有重复出现。但是如果发现有相同 hashcode 值的对象,这时会调用equals()方法来检查 hashcode 相等的对象是否真的相同。如果两者相同,HashSet 就不会让加入 *** 作成功。
在openjdk8中,HashSet的add()方法只是简单的调用了HashMap的put()方法,并且判断了一下返回值以确保是否有重复元素。直接看一下HashSet中的源码:
// Returns: true if this set did not already contain the specified element // 返回值:当set中没有包含add的元素时返回真 public boolean add(E e) { return map.put(e, PRESENT)==null; }
而在HashMap的putVal()方法中也能看到如下说明:
// Returns : previous value, or null if none // 返回值:如果插入位置没有元素返回null,否则返回上一个元素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 }
也就是说,在openjdk8中,实际上无论HashSet中是否已经存在了某元素,HashSet都会直接插入,只是会在add()方法的返回值处告诉我们插入前是否存在相同元素。
**hashCode()**与 **equals()** 的相关规定:
- 如果两个对象相等,则 hashcode 一定也是相同的
- 两个对象相等,对两个 equals() 方法返回 true
- 两个对象有相同的 hashcode 值,它们也不一定是相等的
- 综上,equals() 方法被覆盖过,则 hashCode() 方法也必须被覆盖
- hashCode()的默认行为是对堆上的对象产生独特值。如果没有重写 hashCode(),则该 class 的两个对象无论如何都不会相等(即使这两个对象指向相同的数据)。
==与 equals 的区别
对于基本类型来说,== 比较的是值是否相等;
对于引用类型来说,== 比较的是两个引用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地址(两者在内存中存放的地址(堆内存地址)是否指向同一个地方);
对于引用类型(包括包装类型)来说,equals 如果没有被重写,对比它们的地址是否相等;如果 equals()方法被重写(例如 String),则比较的是地址里的内容。
HashMap 的底层实现 JDK1.8 之前JDK1.8 之前 HashMap 底层是 数组和链表 结合在一起使用也就是 链表散列。HashMap 通过 key 的 hashCode 经过扰动函数处理过后得到 hash 值,然后通过 (n - 1) & hash 判断当前元素存放的位置(这里的 n 指的是数组的长度),如果当前位置存在元素的话,就判断该元素与要存入的元素的 hash 值以及 key 是否相同,如果相同的话,直接覆盖,不相同就通过拉链法解决冲突。
所谓扰动函数指的就是 HashMap 的 hash 方法。使用 hash 方法也就是扰动函数是为了防止一些实现比较差的 hashCode() 方法 换句话说使用扰动函数之后可以减少碰撞。
JDK 1.8 HashMap 的 hash 方法源码:
JDK 1.8 的 hash 方法 相比于 JDK 1.7 hash 方法更加简化,但是原理不变。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 key.hashCode():返回散列值也就是hashcode // ^ :按位异或 // >>>:无符号右移,忽略符号位,空位都以0补齐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对比一下 JDK1.7 的 HashMap 的 hash 方法源码.
static int hash(int h) { // This function ensures that hashCodes that differ only by // constant multiples at each bit position have a bounded // number of collisions (approximately 8 at default load factor).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相比于 JDK1.8 的 hash 方法 ,JDK 1.7 的 hash 方法的性能会稍差一点点,因为毕竟扰动了 4 次。
所谓 “拉链法” 就是:将链表和数组相结合。也就是说创建一个链表数组,数组中每一格就是一个链表。若遇到哈希冲突,则将冲突的值加到链表中即可。
JDK1.8 之后相比于之前的版本, JDK1.8 之后在解决哈希冲突时有了较大的变化,当链表长度大于阈值(默认为 8)(将链表转换成红黑树前会判断,如果当前数组的长度小于 64,那么会选择先进行数组扩容,而不是转换为红黑树)时,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以减少搜索时间。
HashMap 的长度为什么是 2 的幂次方TreeMap、TreeSet 以及 JDK1.8 之后的 HashMap 底层都用到了红黑树。红黑树就是为了解决二叉查找树的缺陷,因为二叉查找树在某些情况下会退化成一个线性结构。
为了能让 HashMap 存取高效,尽量较少碰撞,也就是要尽量把数据分配均匀。我们上面也讲到了过了,Hash 值的范围值-2147483648 到 2147483647,前后加起来大概 40 亿的映射空间,只要哈希函数映射得比较均匀松散,一般应用是很难出现碰撞的。但问题是一个 40 亿长度的数组,内存是放不下的。所以这个散列值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用之前还要先做对数组的长度取模运算,得到的余数才能用来要存放的位置也就是对应的数组下标。这个数组下标的计算方法是“ (n - 1) & hash”。(n 代表数组长度)。这也就解释了 HashMap 的长度为什么是 2 的幂次方。
这个算法应该如何设计呢?
我们首先可能会想到采用%取余的 *** 作来实现。但是,重点来了:“取余(%) *** 作中如果除数是 2 的幂次则等价于与其除数减一的与(&) *** 作(也就是说 hash%length==hash&(length-1)的前提是 length 是 2 的 n 次方;)。” 并且 采用二进制位 *** 作 &,相对于%能够提高运算效率,这就解释了 HashMap 的长度为什么是 2 的幂次方。
HashMap 多线程 *** 作导致死循环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并发下的 Rehash 会造成元素之间会形成一个循环链表。不过,jdk 1.8 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还是不建议在多线程下使用 HashMap,因为多线程下使用 HashMap 还是会存在其他问题比如数据丢失。并发环境下推荐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
详情请查看:https://coolshell.cn/articles/9606.html
HashMap 有哪几种常见的遍历方式?HashMap 的 7 种遍历方式与性能分析!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的区别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上不同。
- 底层数据结构: JDK1.7 的 ConcurrentHashMap 底层采用 分段的数组+链表 实现,JDK1.8 采用的数据结构跟 HashMap1.8 的结构一样,数组+链表/红黑二叉树。Hashtable 和 JDK1.8 之前的 HashMap 的底层数据结构类似都是采用 数组+链表 的形式,数组是 HashMap 的主体,链表则是主要为了解决哈希冲突而存在的;
- 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重要): ① 在 JDK1.7 的时候,**ConcurrentHashMap**(分段锁) 对整个桶数组进行了分割分段(Segment),每一把锁只锁容器其中一部分数据,多线程访问容器里不同数据段的数据,就不会存在锁竞争,提高并发访问率。 到了 JDK1.8 的时候已经摒弃了 **Segment** 的概念,而是直接用 **Node** 数组+链表+红黑树的数据结构来实现,并发控制使用 **synchronized** 和 CAS 来 *** 作。(JDK1.6 以后 对 **synchronized** 锁做了很多优化) 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优化过且线程安全的 HashMap,虽然在 JDK1.8 中还能看到 Segment 的数据结构,但是已经简化了属性,只是为了兼容旧版本;② **Hashtable**(同一把锁) :使用 synchronized 来保证线程安全,效率非常低下。当一个线程访问同步方法时,其他线程也访问同步方法,可能会进入阻塞或轮询状态,如使用 put 添加元素,另一个线程不能使用 put 添加元素,也不能使用 get,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效率越低。
两者的对比图:
Hashtable:
https://www.cnblogs.com/chengxiao/p/6842045.html>
JDK1.7 的 ConcurrentHashMap:
https://www.cnblogs.com/chengxiao/p/6842045.html>
JDK1.8 的 ConcurrentHashMap:
JDK1.8 的 ConcurrentHashMap 不再是 Segment 数组 + HashEntry 数组 + 链表,而是 Node 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不过,Node 只能用于链表的情况,红黑树的情况需要使用 **TreeNode**。当冲突链表达到一定长度时,链表会转换成红黑树。
ConcurrentHashMap 线程安全的具体实现方式/底层具体实现 JDK1.7(上面有示意图)首先将数据分为一段一段的存储,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时,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
**ConcurrentHashMap**** 是由 **Segment** 数组结构和 **HashEntry** 数组结构组成**。
Segment 实现了 ReentrantLock,所以 Segment 是一种可重入锁,扮演锁的角色。HashEntry 用于存储键值对数据。
static class Segment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
一个 ConcurrentHashMap 里包含一个 Segment 数组。Segment 的结构和 HashMap 类似,是一种数组和链表结构,一个 Segment 包含一个 HashEntry 数组,每个 HashEntry 是一个链表结构的元素,每个 Segment 守护着一个 HashEntry 数组里的元素,当对 HashEntry 数组的数据进行修改时,必须首先获得对应的 Segment 的锁。
10.2. JDK1.8 (上面有示意图)ConcurrentHashMap 取消了 Segment 分段锁,采用 CAS 和 synchronized 来保证并发安全。数据结构跟 HashMap1.8 的结构类似,数组+链表/红黑二叉树。Java 8 在链表长度超过一定阈值(8)时将链表(寻址时间复杂度为 O(N))转换为红黑树(寻址时间复杂度为 O(log(N)))
synchronized 只锁定当前链表或红黑二叉树的首节点,这样只要 hash 不冲突,就不会产生并发,效率又提升 N 倍。
Collections 工具类Collections 工具类常用方法:
- 排序
- 查找,替换 *** 作
- 同步控制(不推荐,需要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型时请考虑使用 JUC 包下的并发集合)
void reverse(List list)//反转 void shuffle(List list)//随机排序 void sort(List list)//按自然排序的升序排序 void sort(List list, Comparator c)//定制排序,由Comparator控制排序逻辑 void swap(List list, int i , int j)//交换两个索引位置的元素 void rotate(List list, int distance)//旋转。当distance为正数时,将list后distance个元素整体移到前面。当distance为负数时,将 list的前distance个元素整体移到后面查找,替换 *** 作
int binarySearch(List list, Object key)//对List进行二分查找,返回索引,注意List必须是有序的 int max(Collection coll)//根据元素的自然顺序,返回最大的元素。 类比int min(Collection coll) int max(Collection coll, Comparator c)//根据定制排序,返回最大元素,排序规则由Comparatator类控制。类比int min(Collection coll, Comparator c) void fill(List list, Object obj)//用指定的元素代替指定list中的所有元素 int frequency(Collection c, Object o)//统计元素出现次数 int indexOfSubList(List list, List target)//统计target在list中第一次出现的索引,找不到则返回-1,类比int lastIndexOfSubList(List source, list target) boolean replaceAll(List list, Object oldVal, Object newVal)//用新元素替换旧元素同步控制
Collections 提供了多个synchronizedXxx()方法·,该方法可以将指定集合包装成线程同步的集合,从而解决多线程并发访问集合时的线程安全问题。
我们知道 HashSet,TreeSet,ArrayList,linkedList,HashMap,TreeMap 都是线程不安全的。Collections 提供了多个静态方法可以把他们包装成线程同步的集合。
最好不要用下面这些方法,效率非常低,需要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型时请考虑使用 JUC 包下的并发集合。
方法如下:
synchronizedCollection(Collection3、Java并发 说说并发与并行的区别?c) //返回指定 collection 支持的同步(线程安全的)collection。 synchronizedList(List list)//返回指定列表支持的同步(线程安全的)List。 synchronizedMap(Map m) //返回由指定映射支持的同步(线程安全的)Map。 synchronizedSet(Set s) //返回指定 set 支持的同步(线程安全的)set。
- 并发: 同一时间段,多个任务都在执行 (单位时间内不一定同时执行);
- 并行: 单位时间内,多个任务同时执行。
先从总体上来说:
- 从计算机底层来说: 线程可以比作是轻量级的进程,是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线程间的切换和调度的成本远远小于进程。另外,多核 CPU 时代意味着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运行,这减少了线程上下文切换的开销。
- 从当代互联网发展趋势来说: 现在的系统动不动就要求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并发量,而多线程并发编程正是开发高并发系统的基础,利用好多线程机制可以大大提高系统整体的并发能力以及性能。
再深入到计算机底层来探讨:
- 单核时代: 在单核时代多线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单进程利用 CPU 和 IO 系统的效率。 假设只运行了一个 Java 进程的情况,当我们请求 IO 的时候,如果 Java 进程中只有一个线程,此线程被 IO 阻塞则整个进程被阻塞。CPU 和 IO 设备只有一个在运行,那么可以简单地说系统整体效率只有 50%。当使用多线程的时候,一个线程被 IO 阻塞,其他线程还可以继续使用 CPU。从而提高了 Java 进程利用系统资源的整体效率。
- 多核时代: 多核时代多线程主要是为了提高进程利用多核 CPU 的能力。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计算一个复杂的任务,我们只用一个线程的话,不论系统有几个 CPU 核心,都只会有一个 CPU 核心被利用到。而创建多个线程,这些线程可以被映射到底层多个 CPU 上执行,在任务中的多个线程没有资源竞争的情况下,任务执行的效率会有显著性的提高,约等于(单核时执行时间/CPU 核心数)。
并发编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提高程序运行速度,但是并发编程并不总是能提高程序运行速度的,而且并发编程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内存泄漏、死锁、线程不安全等等。
说说线程的生命周期和状态?Java 线程在运行的生命周期中的指定时刻只可能处于下面 6 种不同状态的其中一个状态(图源《Java 并发编程艺术》4.1.4 节)。
线程在生命周期中并不是固定处于某一个状态而是随着代码的执行在不同状态之间切换。Java 线程状态变迁如下图所示(图源《Java 并发编程艺术》4.1.4 节):
订正(来自issue736):原图中 wait 到 runnable 状态的转换中,join实际上是Thread类的方法,但这里写成了Object。
由上图可以看出:线程创建之后它将处于 NEW(新建) 状态,调用 start() 方法后开始运行,线程这时候处于 READY(可运行) 状态。可运行状态的线程获得了 CPU 时间片(timeslice)后就处于 RUNNING(运行) 状态。
在 *** 作系统中层面线程有 READY 和 RUNNING 状态,而在 JVM 层面只能看到 RUNNABLE 状态(图源:HowToDoInJava:Java Thread Life Cycle and Thread States),所以 Java 系统一般将这两个状态统称为 RUNNABLE(运行中) 状态 。
为什么 JVM 没有区分这两种状态呢? (摘自:java线程运行怎么有第六种状态? - Dawell的回答 ) 现在的时分(time-sharing)多任务(multi-task) *** 作系统架构通常都是用所谓的“时间分片(time quantum or time slice)”方式进行抢占式(preemptive)轮转调度(round-robin式)。这个时间分片通常是很小的,一个线程一次最多只能在 CPU 上运行比如 10-20ms 的时间(此时处于 running 状态),也即大概只有 0.01 秒这一量级,时间片用后就要被切换下来放入调度队列的末尾等待再次调度。(也即回到 ready 状态)。线程切换的如此之快,区分这两种状态就没什么意义了。
当线程执行 wait()方法之后,线程进入 WAITING(等待) 状态。进入等待状态的线程需要依靠其他线程的通知才能够返回到运行状态,而 TIMED_WAITING(超时等待) 状态相当于在等待状态的基础上增加了超时限制,比如通过 sleep(long millis)方法或 wait(long millis)方法可以将 Java 线程置于 TIMED_WAITING 状态。当超时时间到达后 Java 线程将会返回到 RUNNABLE 状态。当线程调用同步方法时,在没有获取到锁的情况下,线程将会进入到 BLOCKED(阻塞) 状态。线程在执行 Runnable 的run()方法之后将会进入到 TERMINATED(终止) 状态。
相关阅读:挑错 |《Java 并发编程的艺术》中关于线程状态的三处错误 。
什么是线程死锁?如何避免死锁? 认识线程死锁线程死锁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多个线程同时被阻塞,它们中的一个或者全部都在等待某个资源被释放。由于线程被无限期地阻塞,因此程序不可能正常终止。
如下图所示,线程 A 持有资源 2,线程 B 持有资源 1,他们同时都想申请对方的资源,所以这两个线程就会互相等待而进入死锁状态。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线程死锁,代码模拟了上图的死锁的情况 (代码来源于《并发编程之美》):
public class DeadLockDemo { private static Object resource1 = new Object();//资源 1 private static Object resource2 = new Object();//资源 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resource1)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1");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waiting get resource2"); synchronized (resource2)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2"); } } }, "线程 1").start();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resource2)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2");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waiting get resource1"); synchronized (resource1)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1"); } } }, "线程 2").start(); } }
Output
Thread[线程 1,5,main]get resource1 Thread[线程 2,5,main]get resource2 Thread[线程 1,5,main]waiting get resource2 Thread[线程 2,5,main]waiting get resource1
线程 A 通过 synchronized (resource1) 获得 resource1 的监视器锁,然后通过Thread.sleep(1000);让线程 A 休眠 1s 为的是让线程 B 得到执行然后获取到 resource2 的监视器锁。线程 A 和线程 B 休眠结束了都开始企图请求获取对方的资源,然后这两个线程就会陷入互相等待的状态,这也就产生了死锁。上面的例子符合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学过 *** 作系统的朋友都知道产生死锁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 互斥条件:该资源任意一个时刻只由一个线程占用。
- 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 不剥夺条件:线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被其他线程强行剥夺,只有自己使用完毕后才释放资源。
- 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如何预防死锁? 破坏死锁的产生的必要条件即可:
- 破坏请求与保持条件 :一次性申请所有的资源。
- 破坏不剥夺条件 :占用部分资源的线程进一步申请其他资源时,如果申请不到,可以主动释放它占有的资源。
- 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靠按序申请资源来预防。按某一顺序申请资源,释放资源则反序释放。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如何避免死锁?
避免死锁就是在资源分配时,借助于算法(比如银行家算法)对资源分配进行计算评估,使其进入安全状态。
安全状态 指的是系统能够按照某种进程推进顺序(P1、P2、P3…Pn)来为每个进程分配所需资源,直到满足每个进程对资源的最大需求,使每个进程都可顺利完成。称
我们对线程 2 的代码修改成下面这样就不会产生死锁了。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resource1)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1");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waiting get resource2"); synchronized (resource2)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2"); } } }, "线程 2").start();
Output
Thread[线程 1,5,main]get resource1 Thread[线程 1,5,main]waiting get resource2 Thread[线程 1,5,main]get resource2 Thread[线程 2,5,main]get resource1 Thread[线程 2,5,main]waiting get resource2 Thread[线程 2,5,main]get resource2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
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代码为什么避免了死锁的发生?
线程 1 首先获得到 resource1 的监视器锁,这时候线程 2 就获取不到了。然后线程 1 再去获取 resource2 的监视器锁,可以获取到。然后线程 1 释放了对 resource1、resource2 的监视器锁的占用,线程 2 获取到就可以执行了。这样就破坏了破坏循环等待条件,因此避免了死锁。
说说 sleep() 方法和 wait() 方法区别和共同点?-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sleep()**** 方法没有释放锁,而 **wait()** 方法释放了锁** 。
- 两者都可以暂停线程的执行。
- wait() 通常被用于线程间交互/通信,sleep()通常被用于暂停执行。
- wait() 方法被调用后,线程不会自动苏醒,需要别的线程调用同一个对象上的 notify()或者 notifyAll() 方法。sleep()方法执行完成后,线程会自动苏醒。或者可以使用 wait(long timeout) 超时后线程会自动苏醒。
这是另一个非常经典的 Java 多线程面试问题,而且在面试中会经常被问到。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会答不上来!
new 一个 Thread,线程进入了新建状态。调用 start()方法,会启动一个线程并使线程进入了就绪状态,当分配到时间片后就可以开始运行了。 start() 会执行线程的相应准备工作,然后自动执行 run() 方法的内容,这是真正的多线程工作。 但是,直接执行 run() 方法,会把 run() 方法当成一个 main 线程下的普通方法去执行,并不会在某个线程中执行它,所以这并不是多线程工作。
总结: 调用 **start()** 方法方可启动线程并使线程进入就绪状态,直接执行 **run()** 方法的话不会以多线程的方式执行。
synchronized 关键字 说一说自己对于 synchronized 关键字的了解**synchronized**** 关键字解决的是多个线程之间访问资源的同步性,****synchronized**关键字可以保证被它修饰的方法或者代码块在任意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执行。
另外,在 Java 早期版本中,synchronized 属于 重量级锁,效率低下。
为什么呢?
因为监视器锁(monitor)是依赖于底层的 *** 作系统的 Mutex Lock 来实现的,Java 的线程是映射到 *** 作系统的原生线程之上的。如果要挂起或者唤醒一个线程,都需要 *** 作系统帮忙完成,而 *** 作系统实现线程之间的切换时需要从用户态转换到内核态,这个状态之间的转换需要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时间成本相对较高。
庆幸的是在 Java 6 之后 Java 官方对从 JVM 层面对 synchronized 较大优化,所以现在的 synchronized 锁效率也优化得很不错了。JDK1.6 对锁的实现引入了大量的优化,如自旋锁、适应性自旋锁、锁消除、锁粗化、偏向锁、轻量级锁等技术来减少锁 *** 作的开销。
所以,你会发现目前的话,不论是各种开源框架还是 JDK 源码都大量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
说说自己是怎么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synchronized 关键字最主要的三种使用方式:
1.修饰实例方法: 作用于当前对象实例加锁,进入同步代码前要获得 当前对象实例的锁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业务代码 }
2.修饰静态方法: 也就是给当前类加锁,会作用于类的所有对象实例 ,进入同步代码前要获得 当前 class 的锁。因为静态成员不属于任何一个实例对象,是类成员( static 表明这是该类的一个静态资源,不管 new 了多少个对象,只有一份)。所以,如果一个线程 A 调用一个实例对象的非静态 synchronized 方法,而线程 B 需要调用这个实例对象所属类的静态 synchronized 方法,是允许的,不会发生互斥现象,因为访问静态 **synchronized** 方法占用的锁是当前类的锁,而访问非静态 **synchronized** 方法占用的锁是当前实例对象锁。
synchronized static void method() { //业务代码 }
3.修饰代码块 :指定加锁对象,对给定对象/类加锁。synchronized(this|object) 表示进入同步代码库前要获得给定对象的锁。synchronized(类.class) 表示进入同步代码前要获得 当前 class 的锁
synchronized(this) { //业务代码 }
总结:
- synchronized 关键字加到 static 静态方法和 synchronized(class) 代码块上都是是给 Class 类上锁。
- synchronized 关键字加到实例方法上是给对象实例上锁。
- 尽量不要使用 synchronized(String a) 因为 JVM 中,字符串常量池具有缓存功能!
下面我以一个常见的面试题为例讲解一下 synchronized 关键字的具体使用。
面试中面试官经常会说:“单例模式了解吗?来给我手写一下!给我解释一下双重检验锁方式实现单例模式的原理呗!”
双重校验锁实现对象单例(线程安全)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unique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UniqueInstance() { //先判断对象是否已经实例过,没有实例化过才进入加锁代码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类对象加锁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uniqueInstance; } }
另外,需要注意 uniqueInstance 采用 volatile 关键字修饰也是很有必要。
uniqueInstance 采用 volatile 关键字修饰也是很有必要的,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这段代码其实是分为三步执行:
- 为 uniqueInstance 分配内存空间
- 初始化 uniqueInstance
- 将 uniqueInstance 指向分配的内存地址
但是由于 JVM 具有指令重排的特性,执行顺序有可能变成 1->3->2。指令重排在单线程环境下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在多线程环境下会导致一个线程获得还没有初始化的实例。例如,线程 T1 执行了 1 和 3,此时 T2 调用 getUniqueInstance() 后发现 uniqueInstance 不为空,因此返回 uniqueInstance,但此时 uniqueInstance 还未被初始化。
使用 volatile 可以禁止 JVM 的指令重排,保证在多线程环境下也能正常运行。
构造方法可以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么?先说结论:构造方法不能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
构造方法本身就属于线程安全的,不存在同步的构造方法一说。
讲一下 synchronized 关键字的底层原理synchronized 关键字底层原理属于 JVM 层面。
synchronized 同步语句块的情况public class SynchronizedDemo { public void method() { synchronized (this) { System.out.println("synchronized 代码块"); } } }
通过 JDK 自带的 javap 命令查看 SynchronizedDemo 类的相关字节码信息:首先切换到类的对应目录执行 javac SynchronizedDemo.java 命令生成编译后的 .class 文件,然后执行javap -c -s -v -l SynchronizedDemo.class。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synchronized**** 同步语句块的实现使用的是 **monitorenter** 和 **monitorexit** 指令,其中 **monitorenter** 指令指向同步代码块的开始位置,**monitorexit** 指令则指明同步代码块的结束位置。**
当执行 monitorenter 指令时,线程试图获取锁也就是获取 **对象监视器 ****monitor** 的持有权。
在 Java 虚拟机(HotSpot)中,Monitor 是基于 C++实现的,由ObjectMonitor实现的。每个对象中都内置了一个 ObjectMonitor对象。
另外,wait/notify等方法也依赖于monitor对象,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在同步的块或者方法中才能调用wait/notify等方法,否则会抛出java.lang.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的异常的原因。
在执行monitorenter时,会尝试获取对象的锁,如果锁的计数器为 0 则表示锁可以被获取,获取后将锁计数器设为 1 也就是加 1。
在执行 monitorexit 指令后,将锁计数器设为 0,表明锁被释放。如果获取对象锁失败,那当前线程就要阻塞等待,直到锁被另外一个线程释放为止。
synchronized 修饰方法的的情况public class SynchronizedDemo2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System.out.println("synchronized 方法"); } }
synchronized 修饰的方法并没有 monitorenter 指令和 monitorexit 指令,取得代之的确实是 ACC_SYNCHRONIZED 标识,该标识指明了该方法是一个同步方法。JVM 通过该 ACC_SYNCHRONIZED 访问标志来辨别一个方法是否声明为同步方法,从而执行相应的同步调用。
总结synchronized 同步语句块的实现使用的是 monitorenter 和 monitorexit 指令,其中 monitorenter 指令指向同步代码块的开始位置,monitorexit 指令则指明同步代码块的结束位置。
synchronized 修饰的方法并没有 monitorenter 指令和 monitorexit 指令,取得代之的确实是 ACC_SYNCHRONIZED 标识,该标识指明了该方法是一个同步方法。
不过两者的本质都是对对象监视器 monitor 的获取。
我们先要从 CPU 缓存模型 说起!
CPU 缓存模型为什么要弄一个 CPU 高速缓存呢?
类比我们开发网站后台系统使用的缓存(比如 Redis)是为了解决程序处理速度和访问常规关系型数据库速度不对等的问题。 CPU 缓存则是为了解决 CPU 处理速度和内存处理速度不对等的问题。
我们甚至可以把 内存可以看作外存的高速缓存,程序运行的时候我们把外存的数据复制到内存,由于内存的处理速度远远高于外存,这样提高了处理速度。
总结:CPU Cache 缓存的是内存数据用于解决 CPU 处理速度和内存不匹配的问题,内存缓存的是硬盘数据用于解决硬盘访问速度过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画了一个简单的 CPU Cache 示意图如下(实际上,现代的 CPU Cache 通常分为三层,分别叫 L1,L2,L3 Cache):
CPU Cache 的工作方式:
先复制一份数据到 CPU Cache 中,当 CPU 需要用到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 CPU Cache 中读取数据,当运算完成后,再将运算得到的数据写回 Main Memory 中。但是,这样存在 内存缓存不一致性的问题 !比如我执行一个 i *** 作的话,如果两个线程同时执行的话,假设两个线程从 CPU Cache 中读取的 i=1,两个线程做了 1运算完之后再写回 Main Memory 之后 i=2,而正确结果应该是 i=3。
CPU 为了解决内存缓存不一致性问题可以通过制定缓存一致协议或者其他手段来解决。
讲一下 JMM(Java 内存模型)在 JDK1.2 之前,Java 的内存模型实现总是从主存(即共享内存)读取变量,是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注意的。而在当前的 Java 内存模型下,线程可以把变量保存本地内存(比如机器的寄存器)中,而不是直接在主存中进行读写。这就可能造成一个线程在主存中修改了一个变量的值,而另外一个线程还继续使用它在寄存器中的变量值的拷贝,造成数据的不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变量声明为 **volatile** ,这就指示 JVM,这个变量是共享且不稳定的,每次使用它都到主存中进行读取。
所以,**volatile**** 关键字 除了防止 JVM 的指令重排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证变量的可见性。**
并发编程的三个重要特性- 原子性 : 一个的 *** 作或者多次 *** 作,要么所有的 *** 作全部都得到执行并且不会收到任何因素的干扰而中断,要么所有的 *** 作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synchronized 可以保证代码片段的原子性。
- 可见性 :当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进行了修改,那么另外的线程都是立即可以看到修改后的最新值。volatile 关键字可以保证共享变量的可见性。
- 有序性 :代码在执行的过程中的先后顺序,Java 在编译器以及运行期间的优化,代码的执行顺序未必就是编写代码时候的顺序。volatile 关键字可以禁止指令进行重排序优化。
synchronized 关键字和 volatile 关键字是两个互补的存在,而不是对立的存在!
- **volatile**** 关键字是线程同步的轻量级实现**,所以 **volatile**性能肯定比**synchronized**关键字要好 。但是 **volatile**** 关键字只能用于变量而 **synchronized** 关键字可以修饰方法以及代码块** 。
- **volatile**** 关键字能保证数据的可见性,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原子性。**synchronized** 关键字两者都能保证。**
- **volatile**关键字主要用于解决变量在多个线程之间的可见性,而 **synchronized** 关键字解决的是多个线程之间访问资源的同步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创建的变量是可以被任何一个线程访问并修改的。如果想实现每一个线程都有自己的专属本地变量该如何解决呢? JDK 中提供的ThreadLocal类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ThreadLocal**类主要解决的就是让每个线程绑定自己的值,可以将**ThreadLocal**类形象的比喻成存放数据的盒子,盒子中可以存储每个线程的私有数据。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ThreadLocal**变量,那么访问这个变量的每个线程都会有这个变量的本地副本,这也是**ThreadLocal**变量名的由来。他们可以使用 **get()** 和 **set()** 方法来获取默认值或将其值更改为当前线程所存的副本的值,从而避免了线程安全问题。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有两个人去宝屋收集宝物,这两个共用一个袋子的话肯定会产生争执,但是给他们两个人每个人分配一个袋子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这两个人比作线程的话,那么 ThreadLocal 就是用来避免这两个线程竞争的。
ThreadLocal 示例相信看了上面的解释,大家已经搞懂 ThreadLocal 类是个什么东西了。
import java.text.SimpleDateFormat; import java.util.Random; public class ThreadLocalExample implements Runnable{ // SimpleDateFormat 不是线程安全的,所以每个线程都要有自己独立的副本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formatter = ThreadLocal.withInitial(() ->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HHmm"));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LocalExample obj = new ThreadLocalExample(); for(int i=0 ; i<10; i++){ Thread t = new Thread(obj, ""+i); Thread.sleep(new Random().nextInt(1000)); t.start();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 Name=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default Formatter = "+formatter.get().toPattern()); try { Thread.sleep(new Random().nextInt(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ormatter pattern is changed here by thread, but it won't reflect to other threads formatter.set(new SimpleDateFormat()); System.out.println("Thread Name=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formatter = "+formatter.get().toPattern()); } }
Output:
Thread Name= 0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0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1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2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1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3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2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4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3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4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5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5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6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6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7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7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8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9 default Formatter = yyyyMMdd HHmm Thread Name= 8 formatter = yy-M-d ah:mm Thread Name= 9 formatter = yy-M-d ah:mm
从输出中可以看出,Thread-0 已经改变了 formatter 的值,但仍然是 thread-2 默认格式化程序与初始化值相同,其他线程也一样。
上面有一段代码用到了创建 ThreadLocal 变量的那段代码用到了 Java8 的知识,它等于下面这段代码,如果你写了下面这段代码的话,IDEA 会提示你转换为 Java8 的格式(IDEA 真的不错!)。因为 ThreadLocal 类在 Java 8 中扩展,使用一个新的方法withInitial(),将 Supplier 功能接口作为参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ThreadLocal 原理formatter = new ThreadLocal (){ @Override protected SimpleDateFormat initialValue(){ return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HHmm"); } };
从 Thread类源代码入手。
public class 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 //...... //与此线程有关的ThreadLocal值。由ThreadLocal类维护 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threadLocals = null; //与此线程有关的InheritableThreadLocal值。由InheritableThreadLocal类维护 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inheritableThreadLocals = null; //...... }
从上面Thread类 源代码可以看出Thread 类中有一个 threadLocals 和 一个 inheritableThreadLocals 变量,它们都是 ThreadLocalMap 类型的变量,我们可以把 ThreadLocalMap 理解为ThreadLocal 类实现的定制化的 HashMap。默认情况下这两个变量都是 null,只有当前线程调用 ThreadLocal 类的 set或get方法时才创建它们,实际上调用这两个方法的时候,我们调用的是ThreadLocalMap类对应的 get()、set()方法。
ThreadLocal类的set()方法
public void set(T value) { Thread t = Thread.currentThread(); ThreadLocalMap map = getMap(t); if (map != null) map.set(this, value); else createMap(t, value); } ThreadLocalMap getMap(Thread t) { return t.threadLocals; }
通过上面这些内容,我们足以通过猜测得出结论:最终的变量是放在了当前线程的 **ThreadLocalMap** 中,并不是存在 **ThreadLocal** 上,**ThreadLocal**** 可以理解为只是****ThreadLocalMap**的封装,传递了变量值。 ThrealLocal 类中可以通过Thread.currentThread()获取到当前线程对象后,直接通过getMap(Thread t)可以访问到该线程的ThreadLocalMap对象。
每个**Thread**中都具备一个**ThreadLocalMap**,而**ThreadLocalMap**可以存储以**ThreadLocal**为 key ,Object 对象为 value 的键值对。
ThreadLocalMap(ThreadLocal> firstKey, Object firstValue) { //...... }
比如我们在同一个线程中声明了两个 ThreadLocal 对象的话,会使用 Thread内部都是使用仅有那个ThreadLocalMap 存放数据的,ThreadLocalMap的 key 就是 ThreadLocal对象,value 就是 ThreadLocal 对象调用set方法设置的值。
ThreadLocalMap是ThreadLocal的静态内部类。
ThreadLocal 内存泄露问题ThreadLocalMap 中使用的 key 为 ThreadLocal 的弱引用,而 value 是强引用。所以,如果 ThreadLocal 没有被外部强引用的情况下,在垃圾回收的时候,key 会被清理掉,而 value 不会被清理掉。这样一来,ThreadLocalMap 中就会出现 key 为 null 的 Entry。假如我们不做任何措施的话,value 永远无法被 GC 回收,这个时候就可能会产生内存泄露。ThreadLocalMap 实现中已经考虑了这种情况,在调用 set()、get()、remove() 方法的时候,会清理掉 key 为 null 的记录。使用完 ThreadLocal方法后 最好手动调用remove()方法
static class Entry extends WeakReference> { Object value; Entry(ThreadLocal> k, Object v) { super(k); value = v; } }
弱引用介绍:
如果一个对象只具有弱引用,那就类似于可有可无的生活用品。弱引用与软引用的区别在于:只具有弱引用的对象拥有更短暂的生命周期。在垃圾回收器线程扫描它 所管辖的内存区域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了只具有弱引用的对象,不管当前内存空间足够与否,都会回收它的内存。不过,由于垃圾回收器是一个优先级很低的线程, 因此不一定会很快发现那些只具有弱引用的对象。
弱引用可以和一个引用队列(ReferenceQueue)联合使用,如果弱引用所引用的对象被垃圾回收,Java 虚拟机就会把这个弱引用加入到与之关联的引用队列中。
线程池 为什么要用线程池?池化技术想必大家已经屡见不鲜了,线程池、数据库连接池、Http 连接池等等都是对这个思想的应用。池化技术的思想主要是为了减少每次获取资源的消耗,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线程池提供了一种限制和管理资源(包括执行一个任务)。 每个线程池还维护一些基本统计信息,例如已完成任务的数量。
这里借用《Java 并发编程的艺术》提到的来说一下使用线程池的好处:
- 降低资源消耗。通过重复利用已创建的线程降低线程创建和销毁造成的消耗。
- 提高响应速度。当任务到达时,任务可以不需要等到线程创建就能立即执行。
- 提高线程的可管理性。线程是稀缺资源,如果无限制的创建,不仅会消耗系统资源,还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使用线程池可以进行统一的分配,调优和监控。
Runnable自 Java 1.0 以来一直存在,但Callable仅在 Java 1.5 中引入,目的就是为了来处理Runnable不支持的用例。**Runnable**** 接口** 不会返回结果或抛出检查异常,但是 **Callable**** 接口** 可以。所以,如果任务不需要返回结果或抛出异常推荐使用 **Runnable**** 接口** ,这样代码看起来会更加简洁。
工具类 Executors 可以实现将 Runnable 对象转换成 Callable 对象。(Executors.callable(Runnable task) 或 Executors.callable(Runnable task, Object result))。
Runnable.java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 { public abstract void run(); }
Callable.java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Callable执行 execute()方法和 submit()方法的区别是什么呢?{ V call() throws Exception; }
- **execute()**方法用于提交不需要返回值的任务,所以无法判断任务是否被线程池执行成功与否;
- **submit()**方法用于提交需要返回值的任务。线程池会返回一个 **Future** 类型的对象,通过这个 **Future** 对象可以判断任务是否执行成功,并且可以通过 Future 的 get()方法来获取返回值,get()方法会阻塞当前线程直到任务完成,而使用 get(long timeout,TimeUnit unit)方法则会阻塞当前线程一段时间后立即返回,这时候有可能任务没有执行完。
我们以 **AbstractExecutorService**** 接口** 中的一个 submit 方法为例子来看看源代码:
public Future> submit(Runnable task) { if (task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RunnableFutureftask = newTaskFor(task, null); execute(ftask); return ftask; }
上面方法调用的 newTaskFor 方法返回了一个 FutureTask 对象。
protectedRunnableFuture newTaskFor(Runnable runnable, T value) { return new FutureTask (runnable, value); }
我们再来看看execute()方法:
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 ... }如何创建线程池
《阿里巴巴 Java 开发手册》中强制线程池不允许使用 Executors 去创建,而是通过 ThreadPoolExecutor 的方式,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写的同学更加明确线程池的运行规则,规避资源耗尽的风险
Executors 返回线程池对象的弊端如下:
- FixedThreadPool 和 SingleThreadExecutor : 允许请求的队列长度为 Integer.MAX_VALUE ,可能堆积大量的请求,从而导致 OOM。
- CachedThreadPool 和 ScheduledThreadPool : 允许创建的线程数量为 Integer.MAX_VALUE ,可能会创建大量线程,从而导致 OOM。
方式一:通过构造方法实现
方式二:通过 Executor 框架的工具类 Executors 来实现
我们可以创建三种类型的 ThreadPoolExecutor:
- FixedThreadPool : 该方法返回一个固定线程数量的线程池。该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始终不变。当有一个新的任务提交时,线程池中若有空闲线程,则立即执行。若没有,则新的任务会被暂存在一个任务队列中,待有线程空闲时,便处理在任务队列中的任务。
- SingleThreadExecutor: 方法返回一个只有一个线程的线程池。若多余一个任务被提交到该线程池,任务会被保存在一个任务队列中,待线程空闲,按先入先出的顺序执行队列中的任务。
- CachedThreadPool: 该方法返回一个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线程数量的线程池。线程池的线程数量不确定,但若有空闲线程可以复用,则会优先使用可复用的线程。若所有线程均在工作,又有新的任务提交,则会创建新的线程处理任务。所有线程在当前任务执行完毕后,将返回线程池进行复用。
对应 Executors 工具类中的方法如图所示:
ThreadPoolExecutor 类分析ThreadPoolExecutor 类中提供的四个构造方法。我们来看最长的那个,其余三个都是在这个构造方法的基础上产生(其他几个构造方法说白点都是给定某些默认参数的构造方法比如默认制定拒绝策略是什么),这里就不贴代码讲了,比较简单。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 int maximumPoolSize, long keepAliveTime, 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workQueue, 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 if (corePoolSize < 0 || maximumPoolSize <= 0 || maximumPoolSize < corePoolSize || keepAliveTime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workQueue == null || threadFactory == null || handler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this.corePoolSize = corePoolSize; this.maximumPoolSize = maximumPoolSize; this.workQueue = workQueue; this.keepAliveTime = unit.toNanos(keepAliveTime); this.threadFactory = threadFactory; this.handler = handler; }
下面这些对创建 非常重要,在后面使用线程池的过程中你一定会用到!所以,务必拿着小本本记清楚。
ThreadPoolExecutor构造函数重要参数分析**ThreadPoolExecutor**** 3 个最重要的参数:**
- **corePoolSize**** * 核心线程数定义了最小可以同时运行的线程数量。
- **maximumPoolSize**** * 当队列中存放的任务达到队列容量的时候,当前可以同时运行的线程数量变为最大线程数。
- **workQueue**: 当新任务来的时候会先判断当前运行的线程数量是否达到核心线程数,如果达到的话,新任务就会被存放在队列中。
ThreadPoolExecutor其他常见参数:
- **keepAliveTime**: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大于 corePoolSize 的时候,如果这时没有新的任务提交,核心线程外的线程不会立即销毁,而是会等待,直到等待的时间超过了 keepAliveTime才会被回收销毁;
- **unit** : keepAliveTime 参数的时间单位。
- **threadFactory** :executor 创建新线程的时候会用到。
- **handler** :饱和策略。关于饱和策略下面单独介绍一下。
**ThreadPoolExecutor**** 饱和策略定义:**
如果当前同时运行的线程数量达到最大线程数量并且队列也已经被放满了任务时,ThreadPoolTaskExecutor 定义一些策略:
-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 抛出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来拒绝新任务的处理。
-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调用执行自己的线程运行任务,也就是直接在调用execute方法的线程中运行(run)被拒绝的任务,如果执行程序已关闭,则会丢弃该任务。因此这种策略会降低对于新任务提交速度,影响程序的整体性能。如果您的应用程序可以承受此延迟并且你要求任何一个任务请求都要被执行的话,你可以选择这个策略。
- **ThreadPoolExecutor.DiscardPolicy**: 不处理新任务,直接丢弃掉。
- **ThreadPoolExecutor.DiscardOldestPolicy**: 此策略将丢弃最早的未处理的任务请求。
举个例子: Spring 通过 ThreadPoolTaskExecutor 或者我们直接通过 ThreadPoolExecutor 的构造函数创建线程池的时候,当我们不指定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饱和策略的话来配置线程池的时候默认使用的是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在默认情况下,ThreadPoolExecutor 将抛出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来拒绝新来的任务 ,这代表你将丢失对这个任务的处理。 对于可伸缩的应用程序,建议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当最大池被填满时,此策略为我们提供可伸缩队列。(这个直接查看 ThreadPoolExecutor 的构造函数源码就可以看出,比较简单的原因,这里就不贴代码了)
一个简单的线程池 Demo为了让大家更清楚上面的面试题中的一些概念,我写了一个简单的线程池 Demo。
首先创建一个 Runnable 接口的实现类(当然也可以是 Callable 接口,我们上面也说了两者的区别。)
MyRunnable.java
import java.util.Date;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String command; public MyRunnable(String s) { this.command = s;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Start. Time = " + new Date()); processCommand();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End. Time = " + new Date()); } private void processCommand() { try { Thread.sleep(5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this.command; } }
编写测试程序,我们这里以阿里巴巴推荐的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 构造函数自定义参数的方式来创建线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Demo.java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ArrayBlockingQueu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TimeUni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ecutorDemo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RE_POOL_SIZE = 5;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POOL_SIZE = 1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QUEUE_CAPACITY = 100;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KEEP_ALIVE_TIME = 1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使用阿里巴巴推荐的创建线程池的方式 //通过ThreadPoolExecutor构造函数自定义参数创建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CORE_POOL_SIZE, MAX_POOL_SIZE, KEEP_ALIVE_TIME, TimeUnit.SECONDS, new ArrayBlockingQueue<>(QUEUE_CAPACITY), new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for (int i = 0; i < 10; i++) { //创建WorkerThread对象(WorkerThread类实现了Runnable 接口) Runnable worker = new MyRunnable("" + i); //执行Runnable executor.execute(worker); } //终止线程池 executor.shutdown(); while (!executor.isTerminated()) { } System.out.println("Finished all threads"); } }
可以看到我们上面的代码指定了:
- corePoolSize: 核心线程数为 5。
- maximumPoolSize :最大线程数 10
- keepAliveTime : 等待时间为 1L。
- unit: 等待时间的单位为 TimeUnit.SECONDS。
- workQueue:任务队列为 ArrayBlockingQueue,并且容量为 100;
- handler:饱和策略为 CallerRunsPolicy。
Output:
pool-1-thread-3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37 CST 2020 pool-1-thread-5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37 CST 2020 pool-1-thread-2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37 CST 2020 pool-1-thread-1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37 CST 2020 pool-1-thread-4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37 CST 2020 pool-1-thread-3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4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1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5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1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2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5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4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3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2 Start. Time = Sun Apr 12 11:14:42 CST 2020 pool-1-thread-1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7 CST 2020 pool-1-thread-4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7 CST 2020 pool-1-thread-5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7 CST 2020 pool-1-thread-3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7 CST 2020 pool-1-thread-2 End. Time = Sun Apr 12 11:14:47 CST 2020线程池原理分析
承接 4.6 节,我们通过代码输出结果可以看出:线程池首先会先执行 5 个任务,然后这些任务有任务被执行完的话,就会去拿新的任务执行。 大家可以先通过上面讲解的内容,分析一下到底是咋回事?(自己独立思考一会)
现在,我们就分析上面的输出内容来简单分析一下线程池原理。
**为了搞懂线程池的原理,我们需要首先分析一下 ****execute**方法。 在 4.6 节中的 Demo 中我们使用 executor.execute(worker)来提交一个任务到线程池中去,这个方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源码:
// 存放线程池的运行状态 (runState) 和线程池内有效线程的数量 (workerCount)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ctl = new AtomicInteger(ctlOf(RUNNING, 0)); private static int workerCountOf(int c) { return c & CAPACITY; } private final BlockingQueueworkQueue; 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 // 如果任务为null,则抛出异常。 if (command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ctl 中保存的线程池当前的一些状态信息 int c = ctl.get(); // 下面会涉及到 3 步 *** 作 // 1.首先判断当前线程池中执行的任务数量是否小于 corePoolSize // 如果小于的话,通过addWorker(command, true)新建一个线程,并将任务(command)添加到该线程中;然后,启动该线程从而执行任务。 if (workerCountOf(c) < corePoolSize) { if (addWorker(command, true)) return; c = ctl.get(); } // 2.如果当前执行的任务数量大于等于 corePoolSize 的时候就会走到这里 // 通过 isRunning 方法判断线程池状态,线程池处于 RUNNING 状态才会被并且队列可以加入任务,该任务才会被加入进去 if (isRunning(c) && workQueue.offer(command)) { int recheck = ctl.get(); // 再次获取线程池状态,如果线程池状态不是 RUNNING 状态就需要从任务队列中移除任务,并尝试判断线程是否全部执行完毕。同时执行拒绝策略。 if (!isRunning(recheck) && remove(command)) reject(command); // 如果当前线程池为空就新创建一个线程并执行。 else if (workerCountOf(recheck) == 0) addWorker(null, false); } //3. 通过addWorker(command, false)新建一个线程,并将任务(command)添加到该线程中;然后,启动该线程从而执行任务。 //如果addWorker(command, false)执行失败,则通过reject()执行相应的拒绝策略的内容。 else if (!addWorker(command, false)) reject(command); }
通过下图可以更好的对上面这 3 步做一个展示,下图是我为了省事直接从网上找到,原地址不明。
现在,让我们在回到 4.6 节我们写的 Demo, 现在是不是很容易就可以搞懂它的原理了呢?
没搞懂的话,也没关系,可以看看我的分析:
AQS AQS 介绍我们在代码中模拟了 10 个任务,我们配置的核心线程数为 5 、等待队列容量为 100 ,所以每次只可能存在 5 个任务同时执行,剩下的 5 个任务会被放到等待队列中去。当前的5个任务中如果有任务被执行完了,线程池就会去拿新的任务执行。
AQS 的全称为(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这个类在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下面。
AQS 是一个用来构建锁和同步器的框架,使用 AQS 能简单且高效地构造出大量应用广泛的同步器,比如我们提到的 ReentrantLock,Semaphore,其他的诸如 ReentrantReadWriteLock,SynchronousQueue,FutureTask 等等皆是基于 AQS 的。当然,我们自己也能利用 AQS 非常轻松容易地构造出符合我们自己需求的同步器。
6.2. AQS 原理分析AQS 原理这部分参考了部分博客,在 5.2 节末尾放了链接。
在面试中被问到并发知识的时候,大多都会被问到“请你说一下自己对于 AQS 原理的理解”。下面给大家一个示例供大家参加,面试不是背题,大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思想,即使加入不了自己的思想也要保证自己能够通俗的讲出来而不是背出来。
下面大部分内容其实在 AQS 类注释上已经给出了,不过是英语看着比较吃力一点,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源码。
6.2.1. AQS 原理概览AQS 核心思想是,如果被请求的共享资源空闲,则将当前请求资源的线程设置为有效的工作线程,并且将共享资源设置为锁定状态。如果被请求的共享资源被占用,那么就需要一套线程阻塞等待以及被唤醒时锁分配的机制,这个机制 AQS 是用 CLH 队列锁实现的,即将暂时获取不到锁的线程加入到队列中。
CLH(Craig,Landin and Hagersten)队列是一个虚拟的双向队列(虚拟的双向队列即不存在队列实例,仅存在结点之间的关联关系)。AQS 是将每条请求共享资源的线程封装成一个 CLH 锁队列的一个结点(Node)来实现锁的分配。
看个 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原理图:
AQS 使用一个 int 成员变量来表示同步状态,通过内置的 FIFO 队列来完成获取资源线程的排队工作。AQS 使用 CAS 对该同步状态进行原子 *** 作实现对其值的修改。
private volatile int state;//共享变量,使用volatile修饰保证线程可见性
状态信息通过 protected 类型的 getState,setState,compareAndSetState 进行 *** 作
//返回同步状态的当前值 protected final int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设置同步状态的值 protected final void setState(int newState) { state = newState; } //原子地(CAS *** 作)将同步状态值设置为给定值update如果当前同步状态的值等于expect(期望值) protected final boolean compareAndSetState(int expect, int update) { return unsafe.compareAndSwapInt(this, stateOffset, expect, update); }6.2.2. AQS 对资源的共享方式
AQS 定义两种资源共享方式
- Exclusive(独占):只有一个线程能执行,如 ReentrantLock。又可分为公平锁和非公平锁:
- 公平锁:按照线程在队列中的排队顺序,先到者先拿到锁
- 非公平锁:当线程要获取锁时,无视队列顺序直接去抢锁,谁抢到就是谁的
- Share(共享):多个线程可同时执行,如CountDownLatch、Semaphore、 CyclicBarrier、ReadWriteLock 我们都会在后面讲到。
ReentrantReadWriteLock 可以看成是组合式,因为 ReentrantReadWriteLock 也就是读写锁允许多个线程同时对某一资源进行读。
不同的自定义同步器争用共享资源的方式也不同。自定义同步器在实现时只需要实现共享资源 state 的获取与释放方式即可,至于具体线程等待队列的维护(如获取资源失败入队/唤醒出队等),AQS 已经在顶层实现好了。
6.2.3. AQS 底层使用了模板方法模式同步器的设计是基于模板方法模式的,如果需要自定义同步器一般的方式是这样(模板方法模式很经典的一个应用):
- 使用者继承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并重写指定的方法。(这些重写方法很简单,无非是对于共享资源 state 的获取和释放)
- 将 AQS 组合在自定义同步组件的实现中,并调用其模板方法,而这些模板方法会调用使用者重写的方法。
这和我们以往通过实现接口的方式有很大区别,这是模板方法模式很经典的一个运用。
AQS 使用了模板方法模式,自定义同步器时需要重写下面几个 AQS 提供的模板方法:
isHeldExclusively()//该线程是否正在独占资源。只有用到condition才需要去实现它。 tryAcquire(int)//独占方式。尝试获取资源,成功则返回true,失败则返回false。 tryRelease(int)//独占方式。尝试释放资源,成功则返回true,失败则返回false。 tryAcquireShared(int)//共享方式。尝试获取资源。负数表示失败;0表示成功,但没有剩余可用资源;正数表示成功,且有剩余资源。 tryReleaseShared(int)//共享方式。尝试释放资源,成功则返回true,失败则返回false。
默认情况下,每个方法都抛出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这些方法的实现必须是内部线程安全的,并且通常应该简短而不是阻塞。AQS 类中的其他方法都是 final ,所以无法被其他类使用,只有这几个方法可以被其他类使用。
以 ReentrantLock 为例,state 初始化为 0,表示未锁定状态。A 线程 lock()时,会调用 tryAcquire()独占该锁并将 state+1。此后,其他线程再 tryAcquire()时就会失败,直到 A 线程 unlock()到 state=0(即释放锁)为止,其它线程才有机会获取该锁。当然,释放锁之前,A 线程自己是可以重复获取此锁的(state 会累加),这就是可重入的概念。但要注意,获取多少次就要释放多少次,这样才能保证 state 是能回到零态的。
再以 CountDownLatch 以例,任务分为 N 个子线程去执行,state 也初始化为 N(注意 N 要与线程个数一致)。这 N 个子线程是并行执行的,每个子线程执行完后countDown() 一次,state 会 CAS(Compare and Swap)减 1。等到所有子线程都执行完后(即 state=0),会 unpark()主调用线程,然后主调用线程就会从 await() 函数返回,继续后余动作。
一般来说,自定义同步器要么是独占方法,要么是共享方式,他们也只需实现tryAcquire-tryRelease、tryAcquireShared-tryReleaseShared中的一种即可。但 AQS 也支持自定义同步器同时实现独占和共享两种方式,如ReentrantReadWriteLock。
推荐两篇 AQS 原理和相关源码分析的文章:
- https://www.cnblogs.com/waterystone/p/4920797.html
- https://www.cnblogs.com/chengxiao/archive/2017/07/24/7141160.html
- **Semaphore**(信号量)-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访问: 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都是一次只允许一个线程访问某个资源,Semaphore(信号量)可以指定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某个资源。
- **CountDownLatch**(倒计时器): CountDownLatch 是一个同步工具类,用来协调多个线程之间的同步。这个工具通常用来控制线程等待,它可以让某一个线程等待直到倒计时结束,再开始执行。
- **CyclicBarrier**(循环栅栏): CyclicBarrier 和 CountDownLatch 非常类似,它也可以实现线程间的技术等待,但是它的功能比 CountDownLatch 更加复杂和强大。主要应用场景和 CountDownLatch 类似。CyclicBarrier 的字面意思是可循环使用(Cyclic)的屏障(Barrier)。它要做的事情是,让一组线程到达一个屏障(也可以叫同步点)时被阻塞,直到最后一个线程到达屏障时,屏障才会开门,所有被屏障拦截的线程才会继续干活。CyclicBarrier 默认的构造方法是 CyclicBarrier(int parties),其参数表示屏障拦截的线程数量,每个线程调用 await() 方法告诉 CyclicBarrier 我已经到达了屏障,然后当前线程被阻塞。
CountDownLatch 的作用就是 允许 count 个线程阻塞在一个地方,直至所有线程的任务都执行完毕。之前在项目中,有一个使用多线程读取多个文件处理的场景,我用到了 CountDownLatch 。具体场景是下面这样的:
我们要读取处理 6 个文件,这 6 个任务都是没有执行顺序依赖的任务,但是我们需要返回给用户的时候将这几个文件的处理的结果进行统计整理。
为此我们定义了一个线程池和 count 为 6 的CountDownLatch对象 。使用线程池处理读取任务,每一个线程处理完之后就将 count-1,调用CountDownLatch对象的 await()方法,直到所有文件读取完之后,才会接着执行后面的逻辑。
伪代码是下面这样的:
public class CountDownLatchExample1 { // 处理文件的数量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hreadCount = 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创建一个具有固定线程数量的线程池对象(推荐使用构造方法创建) ExecutorService thread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 final CountDownLatch countDown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threadCount); for (int i = 0; i < threadCount; i++) { final int threadnum = i; threadPool.execute(() -> { try { //处理文件的业务 *** 作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表示一个文件已经被完成 countDownLatch.countDown(); } }); } countDownLatch.await(); threadPool.shutdown(); System.out.println("finish"); } }
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可以使用 CompletableFuture 类来改进!Java8 的 CompletableFuture 提供了很多对多线程友好的方法,使用它可以很方便地为我们编写多线程程序,什么异步、串行、并行或者等待所有线程执行完任务什么的都非常方便。
CompletableFuturetask1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自定义业务 *** 作 }); ...... CompletableFuture task6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自定义业务 *** 作 }); ...... CompletableFuture headerFuture=CompletableFuture.allOf(task1,.....,task6); try { headerFuture.join(); } catch (Exception ex) { //...... } System.out.println("all done. ");
上面的代码还可以接续优化,当任务过多的时候,把每一个 task 都列出来不太现实,可以考虑通过循环来添加任务。
//文件夹位置 List4、Spring 什么是 Spring 框架?filePaths = Arrays.asList(...) // 异步处理所有文件 List > fileFutures = filePaths.stream() .map(filePath -> doSomeThing(filePath))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 将他们合并起来 CompletableFuture allFutures = CompletableFuture.allOf( fileFutures.toArray(new CompletableFuture[fileFutures.size()]) );
Spring 是一款开源的轻量级 Java 开发框架,旨在提高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以及系统的可维护性。
Spring 翻译过来就是春天的意思,可见其目标和使命就是为 Java 程序员带来春天啊!感动!
题外话 : 语言的流行通常需要一个杀手级的应用,Spring 就是 Java 生态的一个杀手级的应用框架。
我们一般说 Spring 框架指的都是 Spring framework,它是很多模块的集合,使用这些模块可以很方便地协助我们进行开发。
比如说 Spring 自带 IoC(Inverse of Control:控制反转) 和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可以很方便地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可以很方便地集成第三方组件(电子邮件,任务,调度,缓存等等)、对单元测试支持比较好、支持 RESTful Java 应用程序的开发。
Spring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不重新造轮子,开箱即用!
Spring 提供的核心功能主要是 IoC 和 AOP。学习 Spring ,一定要把 IoC 和 AOP 的核心思想搞懂!
- Spring 官网:https://spring.io/
-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spring-projects/spring-framework
下图对应的是 Spring4.x 版本。目前最新的 5.x 版本中 Web 模块的 Portlet 组件已经被废弃掉,同时增加了用于异步响应式处理的 WebFlux 组件。
Spring Core
核心模块, Spring 其他所有的功能基本都需要依赖于该类库,主要提供 IoC 依赖注入功能的支持。
Spring Aspects
该模块为与 AspectJ 的集成提供支持。
Spring AOP
提供了面向切面的编程实现。
Spring Data Access/Integration :
Spring Data Access/Integration 由 5 个模块组成:
- spring-jdbc : 提供了对数据库访问的抽象 JDBC。不同的数据库都有自己独立的 API 用于 *** 作数据库,而 Java 程序只需要和 JDBC API 交互,这样就屏蔽了数据库的影响。
- spring-tx : 提供对事务的支持。
- spring-orm : 提供对 Hibernate 等 ORM 框架的支持。
- spring-oxm : 提供对 Castor 等 OXM 框架的支持。
- spring-jms : Java 消息服务。
Spring Web
Spring Web 由 4 个模块组成:
- spring-web :对 Web 功能的实现提供一些最基础的支持。
- spring-webmvc : 提供对 Spring MVC 的实现。
- spring-websocket : 提供了对 WebSocket 的支持,WebSocket 可以让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双向通信。
- spring-webflux :提供对 WebFlux 的支持。WebFlux 是 Spring framework 5.0 中引入的新的响应式框架。与 Spring MVC 不同,它不需要 Servlet API,是完全异步.
Spring Test
Spring 团队提倡测试驱动开发(TDD)。有了控制反转 (IoC)的帮助,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变得更简单。
Spring 的测试模块对 JUnit(单元测试框架)、TestNG(类似 JUnit)、Mockito(主要用来 Mock 对象)、PowerMock(解决 Mockito 的问题比如无法模拟 final, static, private 方法)等等常用的测试框架支持的都比较好。
Spring IOC & AOP 谈谈自己对于 Spring IoC 的了解IoC(Inverse of Control:控制反转) 是一种设计思想,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实现。IoC 的思想就是将原本在程序中手动创建对象的控制权,交由 Spring 框架来管理。不过, IoC 并非 Spirng 特有,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应用。
为什么叫控制反转?
- 控制 :指的是对象创建(实例化、管理)的权力
- 反转 :控制权交给外部环境(Spring 框架、IoC 容器)
将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交给 IoC 容器来管理,并由 IoC 容器完成对象的注入。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应用的开发,把应用从复杂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 IoC 容器就像是一个工厂一样,当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对象的时候,只需要配置好配置文件/注解即可,完全不用考虑对象是如何被创建出来的。
在实际项目中一个 Service 类可能依赖了很多其他的类,假如我们需要实例化这个 Service,你可能要每次都要搞清这个 Service 所有底层类的构造函数,这可能会把人逼疯。如果利用 IoC 的话,你只需要配置好,然后在需要的地方引用就行了,这大大增加了项目的可维护性且降低了开发难度。
在 Spring 中, IoC 容器是 Spring 用来实现 IoC 的载体, IoC 容器实际上就是个 Map(key,value),Map 中存放的是各种对象。
Spring 时代我们一般通过 XML 文件来配置 Bean,后来开发人员觉得 XML 文件来配置不太好,于是 SpringBoot 注解配置就慢慢开始流行起来。
相关阅读:
- IoC 源码阅读
- 面试被问了几百遍的 IoC 和 AOP ,还在傻傻搞不清楚?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能够将那些与业务无关,却为业务模块所共同调用的逻辑或责任(例如事务处理、日志管理、权限控制等)封装起来,便于减少系统的重复代码,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并有利于未来的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
Spring AOP 就是基于动态代理的,如果要代理的对象,实现了某个接口,那么 Spring AOP 会使用 JDK Proxy,去创建代理对象,而对于没有实现接口的对象,就无法使用 JDK Proxy 去进行代理了,这时候 Spring AOP 会使用 Cglib 生成一个被代理对象的子类来作为代理,如下图所示: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 AspectJ !Spring AOP 已经集成了 AspectJ ,AspectJ 应该算的上是 Java 生态系统中最完整的 AOP 框架了。
Spring AOP 和 AspectJ AOP 有什么区别?Spring AOP 属于运行时增强,而 AspectJ 是编译时增强。 Spring AOP 基于代理(Proxying),而 AspectJ 基于字节码 *** 作(Bytecode Manipulation)。
Spring AOP 已经集成了 AspectJ ,AspectJ 应该算的上是 Java 生态系统中最完整的 AOP 框架了。AspectJ 相比于 Spring AOP 功能更加强大,但是 Spring AOP 相对来说更简单,
如果我们的切面比较少,那么两者性能差异不大。但是,当切面太多的话,最好选择 AspectJ ,它比 Spring AOP 快很多。
简单来说,bean 代指的就是那些被 IoC 容器所管理的对象。
我们需要告诉 IoC 容器帮助我们管理哪些对象,这个是通过配置元数据来定义的。配置元数据可以是 XML 文件、注解或者 Java 配置类。
下图简单地展示了 IoC 容器如何使用配置元数据来管理对象。
org.springframework.beans和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 这两个包是 IoC 实现的基础,如果想要研究 IoC 相关的源码的话,可以去看看
bean 的作用域有哪些?Spring 中 Bean 的作用域通常有下面几种:
- singleton : 唯一 bean 实例,Spring 中的 bean 默认都是单例的,对单例设计模式的应用。
- prototype : 每次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的 bean 实例。
- request : 每一次 HTTP 请求都会产生一个新的 bean,该 bean 仅在当前 HTTP request 内有效。
- session : 每一次来自新 session 的 HTTP 请求都会产生一个新的 bean,该 bean 仅在当前 HTTP session 内有效。
- global-session : 全局 session 作用域,仅仅在基于 portlet 的 web 应用中才有意义,Spring5 已经没有了。Portlet 是能够生成语义代码(例如:HTML)片段的小型 Java Web 插件。它们基于 portlet 容器,可以像 servlet 一样处理 HTTP 请求。但是,与 servlet 不同,每个 portlet 都有不同的会话。
如何配置 bean 的作用域呢?
xml 方式:
注解方式:
@Bean @Scope(value = 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 public Person personPrototype() { return new Person(); }单例 bean 的线程安全问题了解吗?
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在项目中使用多线程,所以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个问题。单例 bean 存在线程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多个线程 *** 作同一个对象的时候是存在资源竞争的。
常见的有两种解决办法:
- 在 bean 中尽量避免定义可变的成员变量。
- 在类中定义一个 ThreadLocal 成员变量,将需要的可变成员变量保存在 ThreadLocal 中(推荐的一种方式)。
不过,大部分 bean 实际都是无状态(没有实例变量)的(比如 Dao、Service),这种情况下, bean 是线程安全的。
@Component 和 @Bean 的区别是什么?- @Component 注解作用于类,而@Bean注解作用于方法。
- @Component通常是通过类路径扫描来自动侦测以及自动装配到 Spring 容器中(我们可以使用 @ComponentScan 注解定义要扫描的路径从中找出标识了需要装配的类自动装配到 Spring 的 bean 容器中)。@Bean 注解通常是我们在标有该注解的方法中定义产生这个 bean,@Bean告诉了 Spring 这是某个类的实例,当我需要用它的时候还给我。
- @Bean 注解比 @Component 注解的自定义性更强,而且很多地方我们只能通过 @Bean 注解来注册 bean。比如当我们引用第三方库中的类需要装配到 Spring容器时,则只能通过 @Bean来实现。
@Bean注解使用示例: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AppConfig { @Bean public TransferService transferService() { return new TransferServiceImpl(); } }
上面的代码相当于下面的 xml 配置
下面这个例子是通过 @Component 无法实现的。
@Bean public OneService getService(status) { case (status) { when 1: return new serviceImpl1(); when 2: return new serviceImpl2(); when 3: return new serviceImpl3(); } }将一个类声明为 bean 的注解有哪些?
我们一般使用 @Autowired 注解自动装配 bean,要想把类标识成可用于 @Autowired 注解自动装配的 bean 的类,采用以下注解可实现:
- @Component :通用的注解,可标注任意类为 Spring 组件。如果一个 Bean 不知道属于哪个层,可以使用@Component 注解标注。
- @Repository : 对应持久层即 Dao 层,主要用于数据库相关 *** 作。
- @Service : 对应服务层,主要涉及一些复杂的逻辑,需要用到 Dao 层。
- @Controller : 对应 Spring MVC 控制层,主要用户接受用户请求并调用 Service 层返回数据给前端页面。
下面的内容整理自:https://yemengying.com/2016/07/14/spring-bean-life-cycle/ ,除了这篇文章,再推荐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zrtqsk/p/3735273.html 。
- Bean 容器找到配置文件中 Spring Bean 的定义。
- Bean 容器利用 Java Reflection API 创建一个 Bean 的实例。
- 如果涉及到一些属性值 利用 set()方法设置一些属性值。
- 如果 Bean 实现了 BeanNameAware 接口,调用 setBeanName()方法,传入 Bean 的名字。
- 如果 Bean 实现了 BeanClassLoaderAware 接口,调用 setBeanClassLoader()方法,传入 ClassLoader对象的实例。
- 如果 Bean 实现了 BeanFactoryAware 接口,调用 setBeanFactory()方法,传入 BeanFactory对象的实例。
- 与上面的类似,如果实现了其他 *.Aware接口,就调用相应的方法。
- 如果有和加载这个 Bean 的 Spring 容器相关的 BeanPostProcessor 对象,执行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 方法
- 如果 Bean 实现了InitializingBean接口,执行afterPropertiesSet()方法。
- 如果 Bean 在配置文件中的定义包含 init-method 属性,执行指定的方法。
- 如果有和加载这个 Bean 的 Spring 容器相关的 BeanPostProcessor 对象,执行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 方法
- 当要销毁 Bean 的时候,如果 Bean 实现了 DisposableBean 接口,执行 destroy() 方法。
- 当要销毁 Bean 的时候,如果 Bean 在配置文件中的定义包含 destroy-method 属性,执行指定的方法。
图示:
与之比较类似的中文版本:
Spring MVC 说说自己对于 Spring MVC 了解?MVC 是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的简写,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将业务逻辑、数据、显示分离来组织代码。
网上有很多人说 MVC 不是设计模式,只是软件设计规范,我个人更倾向于 MVC 同样是众多设计模式中的一种。java-design-patterns 项目中就有关于 MVC 的相关介绍。
想要真正理解 Spring MVC,我们先来看看 Model 1 和 Model 2 这两个没有 Spring MVC 的时代。
Model 1 时代
很多学 Java 后端比较晚的朋友可能并没有接触过 Model 1 时代下的 JavaWeb 应用开发。在 Model1 模式下,整个 Web 应用几乎全部用 JSP 页面组成,只用少量的 JavaBean 来处理数据库连接、访问等 *** 作。
这个模式下 JSP 即是控制层(Controller)又是表现层(View)。显而易见,这种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控制逻辑和表现逻辑混杂在一起,导致代码重用率极低;再比如前端和后端相互依赖,难以进行测试维护并且开发效率极低。
Model 2 时代
学过 Servlet 并做过相关 Demo 的朋友应该了解“Java Bean(Model)+ JSP(View)+Servlet(Controller) ”这种开发模式,这就是早期的 JavaWeb MVC 开发模式。
- Model:系统涉及的数据,也就是 dao 和 bean。
- View:展示模型中的数据,只是用来展示。
- Controller:处理用户请求都发送给 ,返回数据给 JSP 并展示给用户。
Model2 模式下还存在很多问题,Model2 的抽象和封装程度还远远不够,使用 Model2 进行开发时不可避免地会重复造轮子,这就大大降低了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复用性。
于是,很多 JavaWeb 开发相关的 MVC 框架应运而生比如 Struts2,但是 Struts2 比较笨重。
Spring MVC 时代
随着 Spring 轻量级开发框架的流行,Spring 生态圈出现了 Spring MVC 框架, Spring MVC 是当前最优秀的 MVC 框架。相比于 Struts2 , Spring MVC 使用更加简单和方便,开发效率更高,并且 Spring MVC 运行速度更快。
MVC 是一种设计模式,Spring MVC 是一款很优秀的 MVC 框架。Spring MVC 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简洁的 Web 层的开发,并且它天生与 Spring 框架集成。Spring MVC 下我们一般把后端项目分为 Service 层(处理业务)、Dao 层(数据库 *** 作)、Entity 层(实体类)、Controller 层(控制层,返回数据给前台页面)。
SpringMVC 工作原理了解吗?Spring MVC 原理如下图所示:
SpringMVC 工作原理的图解我没有自己画,直接图省事在网上找了一个非常清晰直观的,原出处不明。
流程说明(重要):
- 客户端(浏览器)发送请求,直接请求到 DispatcherServlet。
- DispatcherServlet 根据请求信息调用 HandlerMapping,解析请求对应的 Handler。
- 解析到对应的 Handler(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Controller 控制器)后,开始由 HandlerAdapter 适配器处理。
- HandlerAdapter 会根据 Handler来调用真正的处理器开处理请求,并处理相应的业务逻辑。
- 处理器处理完业务后,会返回一个 ModelAndView 对象,Model 是返回的数据对象,View 是个逻辑上的 View。
- ViewResolver 会根据逻辑 View 查找实际的 View。
- DispaterServlet 把返回的 Model 传给 View(视图渲染)。
- 把 View 返回给请求者(浏览器)
关于下面一些设计模式的详细介绍,可以看笔主前段时间的原创文章《面试官:“谈谈 Spring 中都用到了那些设计模式?”。》 。
- 工厂设计模式 : Spring 使用工厂模式通过 BeanFactory、ApplicationContext 创建 bean 对象。
- 代理设计模式 : Spring AOP 功能的实现。
- 单例设计模式 : Spring 中的 Bean 默认都是单例的。
- 模板方法模式 : Spring 中 jdbcTemplate、hibernateTemplate 等以 Template 结尾的对数据库 *** 作的类,它们就使用到了模板模式。
- 包装器设计模式 : 我们的项目需要连接多个数据库,而且不同的客户在每次访问中根据需要会去访问不同的数据库。这种模式让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能够动态切换不同的数据源。
- 观察者模式: Spring 事件驱动模型就是观察者模式很经典的一个应用。
- 适配器模式 : Spring AOP 的增强或通知(Advice)使用到了适配器模式、spring MVC 中也是用到了适配器模式适配Controller。
- …
Spring/SpringBoot 模块下专门有一篇是讲 Spring 事务的,总结的非常详细,通俗易懂。
Spring 管理事务的方式有几种?- 编程式事务 : 在代码中硬编码(不推荐使用) : 通过 TransactionTemplate或者 TransactionManager 手动管理事务,实际应用中很少使用,但是对于你理解 Spring 事务管理原理有帮助。
- 声明式事务 : 在 XML 配置文件中配置或者直接基于注解(推荐使用) : 实际是通过 AOP 实现(基于@Transactional 的全注解方式使用最多)
事务传播行为是为了解决业务层方法之间互相调用的事务问题。
当事务方法被另一个事务方法调用时,必须指定事务应该如何传播。例如:方法可能继续在现有事务中运行,也可能开启一个新事务,并在自己的事务中运行。
正确的事务传播行为可能的值如下:
1.**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D**
使用的最多的一个事务传播行为,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Transactional注解默认使用就是这个事务传播行为。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2.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S_NEW**
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把当前事务挂起。也就是说不管外部方法是否开启事务,Propagation.REQUIRES_NEW修饰的内部方法会新开启自己的事务,且开启的事务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3.**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ESTED**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创建一个事务作为当前事务的嵌套事务来运行;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该取值等价于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D。
4.**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MANDATORY**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抛出异常。(mandatory:强制性)
这个使用的很少。
若是错误的配置以下 3 种事务传播行为,事务将不会发生回滚: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SUPPORTS**: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以非事务的方式继续运行。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OT_SUPPORTED**: 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把当前事务挂起。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EVER**: 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和事务传播行为这块一样,为了方便使用,Spring 也相应地定义了一个枚举类:Isolation
public enum Isolation { DEFAULT(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DEFAULT), READ_UNCOMMITTED(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UNCOMMITTED), READ_COMMITTED(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COMMITTED), REPEATABLE_READ(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PEATABLE_READ), SERIALIZABLE(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SERIALIZABLE); private final int value; Isolation(int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public int value() { return this.value; } }
下面我依次对每一种事务隔离级别进行介绍: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DEFAULT** :使用后端数据库默认的隔离级别,MySQL 默认采用的 REPEATABLE_READ 隔离级别 Oracle 默认采用的 READ_COMMITTED 隔离级别.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UNCOMMITTED** :最低的隔离级别,使用这个隔离级别很少,因为它允许读取尚未提交的数据变更,可能会导致脏读、幻读或不可重复读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COMMITTED** : 允许读取并发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可以阻止脏读,但是幻读或不可重复读仍有可能发生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PEATABLE_READ** : 对同一字段的多次读取结果都是一致的,除非数据是被本身事务自己所修改,可以阻止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幻读仍有可能发生。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SERIALIZABLE** : 最高的隔离级别,完全服从 ACID 的隔离级别。所有的事务依次逐个执行,这样事务之间就完全不可能产生干扰,也就是说,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以及幻读。但是这将严重影响程序的性能。通常情况下也不会用到该级别。
Exception 分为运行时异常 RuntimeException 和非运行时异常。事务管理对于企业应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出现异常情况,它也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当 @Transactional 注解作用于类上时,该类的所有 public 方法将都具有该类型的事务属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方法级别使用该标注来覆盖类级别的定义。如果类或者方法加了这个注解,那么这个类里面的方法抛出异常,就会回滚,数据库里面的数据也会回滚。
在 @Transactional 注解中如果不配置rollbackFor属性,那么事务只会在遇到RuntimeException的时候才会回滚,加上 rollbackFor=Exception.class,可以让事务在遇到非运行时异常时也回滚。
JPA 如何使用 JPA 在数据库中非持久化一个字段?假如我们有下面一个类:
@Entity(name="USER") public class User { @Id @GeneratedValue(strategy = GenerationType.AUTO) @Column(name = "ID") private Long id; @Column(name="USER_NAME")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Column(name="PASSWORD")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String secrect; }
如果我们想让secrect 这个字段不被持久化,也就是不被数据库存储怎么办?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static String transient1; // not persistent because of static final String transient2 = "Satish"; // not persistent because of final transient String transient3; // not persistent because of transient @Transient String transient4; // not persistent because of @Transient
一般使用后面两种方式比较多,我个人使用注解的方式比较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