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域驱动设计概述
- 背景
- 软件架构模式的演进
- 概念
- 分层架构与六边形架构
- 分层分包
- 复杂是我们软件生涯的一生之敌。
- 分层架构 & 面向过程设计 - MVC
- 六边形架构 & 面向对象设计 - DDD
- 六边形架构图
- 代码结构MVC-DDD对比
- MVC代码结构
- DDD代码结构
- 探讨
- 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否需要用DDD?
DDD(Domain Driven Design)
即领域驱动设计,核心是不断提炼通用语言并用于与领域专家等团队所有成员交流,并用代码来表达出一个与通用语言一致的领域模型。
这些年随着设备以及技术的发展,软件架构发生了很多变化,从最初的单机(BS/CS)架构到后面的集中式架构,再到如今的微服务架构, 现在基本可以说是微服务架构盛行的时代,DDD早在2004年就由埃里克·埃文斯提出,但一直处于一个不愠不火的状态,直到Martin Fowler的《Microservices》引起大家注意,也就是微服务盛行之后(这儿需要说明的是,微服务最早的提出者不是Martin Fowler,而是Fred George),DDD再次回到人们视野中间**
软件架构模式的演进 概念
下图很好的展示了领域,限界上下文,聚合,聚合根,实体以及值对象的关系。
我们先回顾一下分层分包的概念:
分层是除“模块化”之外最古老的架构模式,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是模块化的架构,但同时计算机世界也是层层叠加的。分层分包的本质就是隔离,人处理难题的能力是有限的,无法同时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所以不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同一层次,譬如行政体系也是分层的。隔离使得各个层次职责更清晰,更容易管理。
分层的原则是只能上层调用下层,而不能反过来,反之容易导致循环依赖。分包的原则是,同一个包中的对象天然是亲和的,同时对包外的对象是不亲和(隔离)的。
分层架构 & 面向过程设计 - MVC
缺点:
一个服务方法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逻辑,负责校验、获取外部信息、组装、转换SpuDTO为SpuDO、并调用SpuMapper保存到数据库,SpuDO为失血模型。
耦合性强,在各种service(如MaterialService,CategoryService)内部注入,重构/扩展性差。
优点:
在逻辑很简单场景下,crud迭代最快。 MVC保证了代码最差也差不到哪去(基本总是最差)
优缺点:
DDD如果做的差,会比MVC还要差,如果做的好,的确可以应对业务的变化(了解业务,预测业务的变化)。
业务逻辑清晰度高。
防腐层隔离变化。
充血模型扩展性高(当MVC耦合成一团山的时候,还敢随便改SpuDO的信息吗?除非读懂每一个Service的调用过程)
各领域自治,可以自我发展。
六边形架构又称“端口和适配器模式”,是计算机博士Alistair Cockburn提出的一种具有对称性特征的架构风格。在这种架构中,系统通过适配器的方式与外部交互,将应用服务于领域服务封装在系统内部。
- Controller: 对外暴露的服务
- Service:服务层
- impl: 逻辑层
- mapper:数据库交互
- gate: 对外暴露的服务
- rest:对外暴露的rest服务
- application:应用服务层
- domain:领域层
- category: 分类
- unit: 单位
- sku: 规格
- spu: 商品库
- infra:基础设施层
- repo:仓储实现
- mapper: 数据库交互
业务:快速变化
需求变更快,需求迭代快,业务扩展快的项目。
开发人员:3-5年经验
需要熟练应用过很多设计模式,有了这些经验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设
计,才能不偷懒的去做这件事,否则很容易对领域造成污染。
时间:更充分
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划分业务,设计领域,需要更多的类,编写更多
代码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