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一)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一),第1张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一) 概述 一、概念 1、什么是网络?

网络:网样的东西或网状系统。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是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一般指的是路由器和交换机)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指的是计算机他们之间是互联互通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 互联:互联互通 通信链路

​ 自治:无主从关系(不能控制对方)

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 数据通信(比如发送邮件) 2. 资源共享

同一个计算机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可以使用某台计算机的计算机资源,可以共享硬件、软件、数据。

2.1 硬件

打印机

2.2 软件

(比如软件不用下载就可以使用(另一个台电脑上面 的软件等等))

2.3 数据

百度文库里面的文档

3. 分布式处理

多台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工作任务的不同部分
例如 Hadoop平台

4. 提高可靠性

比如一个给一个主机发东西,中间的出现问题(当机) 主机可以选择另一个线路到达 选择迂回前进。

5. 负载均衡

使用分布式处理,多台计算机承担一部分任务,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资源。

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一阶段

重点:
1.美苏冷战,美国国防部害怕苏联炸毁网络指挥系统,于是在1969年建立了ARPAnet(也就是阿帕网),但是必须在一个网络里面。

2.希望实现不同网络互联 也就是 internet(interconnected network) 互联网,奔着着这个目标去,出现了TCP/IP 协议 可以实现不同网络的互通。
IP : 基本的通信协议。
TCP: 是为了帮助IP进行可靠传输。
重点:
3、1983 年阿帕网接受了TCP / IP 协议,选定 Internet 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
ARPAnet 是 Internet 的前生。

第二阶段-三级结构

由于网络结点的激增,美国把网络的管理权ISP的服务商,于是就出现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多层次ISP结构


四、区分 网络 互联网 因特网

网络是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

五、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组成部分: 硬件、软件、协议 2.工作方式

​ 1.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使用的端系统的通信(端对端 两个进程的通信)

​ 1.1 C/S(client 客户 / server 服务)方式
(B / S 浏览器(brouser) 服务器 和C/S比较相似),B / S 不是端到端的服务。

​ 1.2 P2P方式(perr to peer ) 一方提供服务 一方使用服务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 2.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3、 功能组成

​ 根据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两大功能,可以把其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 1.通信子网: 实现数据通信

​ 2.资源子网: 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六、 计算机网络分类

重点:
1.按照分布范围:

  1. 广域网WAN 通过是跨国 通常采用交换技术

  2. 城域网 MAN 一个城市的

  3. 局域网 LAN 大概1000m左右 通常采用广播技术

  4. 个人区域网PAN 每一个在工作的时候把自己使用的一些电子设备(电脑、耳机等等)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
    5.人体区域网 BAN 近距离无线通信,在人体内。
    看属于那个网络,要看其使用的技术。

2.按使用者分

​ 2.1. 公用网(一般大众使用的)

​ 2.2. 专用网(比如军队、银行用的)

3.按交换技术分 (指的就是数据)

  1. 电路交换 (打电话 建立链接 通话 释放链接)
  2. 报文交换 (存储转发 整个)
  3. 分组交换(存储转发 分成每一个组)
    存储下来,看往哪里发,选择一条路径,进行转发。

重点:
4.按拓扑结构分

  1. 总线型
  2. 星型
  3. 环型
  4. 网状型(常用于广域网)
  5. 树型

5、按传输技术分

  1. 广播式网络 共享公共通信信道
  2. 点对点网络 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七、分组交换网中的延时

重点:
延时:指的是数据(报文 / 分组 / 比特流 )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的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者迟延。单位为S。

1、发送延时(传输延时) 主机内部
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 发送延时(d trans) = 数据长度 / 信道带宽(发送速率)

带宽指的是最大发送速率,做题的时候,把带宽当做发送速率,但是实际中达不到带宽,要比带宽的速率要小。

2、传播延时 机器外面
计算:传播延时 (d proc)= 链路长度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
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
以电磁波为载体,传输比特流

3、排队延时(等待输出、输入链路可用所需要的时间d queue)
路由器有时比较忙,它们先在路由器的中缓存待一会,所以会产生这个排队延时。

4、处理延时 (dprop)
路由器要看序列有没有出错,检查检查,并且要找出口所要花费的时间。
最后总延时就等于 = 发送延时 + 传播延时 + 排队延时 + 处理延时。

八、网络协议三个要素

重点:
1、语义: 语义是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它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什么样的响应。

2、语法: 语法是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以及数据出现的顺序。

3、时序:时序是对事件发生顺序的详细说明。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义就是你想干什么,语法就是你必须要遵守人家这样的规定以及格式,时序就是干什么的时候要说明做的顺序或者次序。

九、7层OSI 参考模型(法定标准) 1、为什么会诞生

为了解决网络复杂的大问题,采用“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方法,就产生分层结构(按功能)
各个公司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产生了许多体系结构,为了统一标准化,使得能够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OSI七层参考模型就诞生啦。
IBM提出SNA 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

理论是成功的,但是市场是失败的( 制定的周期太长等等原因),也就是说,实践不了,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OSI模型介绍


上面四层实现了端到端的互通,因为上面四层中间系统用不到,看起来是两个主机直接连在一块的。

下面三层需要进入中间系统,每一次对数据的传送是点到点,只是管下一步到哪,其实这块是可以想到路由表,也是这样的道理。

3、每一个层次对数据如何 *** 作

4、OSI参考模型的对应的功能以及协议

1、应用层

2、表示层

3.会话层

4、传输层

里面使用的主要协议:TCP、UDP

5、网络层(重要)

6、数据链路层

七、物理层(傻瓜层 给它什么,它就发什么)

主要协议:Rj45、 802.3

十、4层TCP / IP 参考模型 (事实标准)

先实践,再有理论 ,刚开始是TCP/IP 协议栈 ,慢慢变成TCP/IP参考模型。
为什么会叫,TCP/IP 协议栈,是因为他们两个占大头。

1、相同点:

1、都分层
2、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通过图可以看出来)
3、可以实现异构网络的互联(可以实现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之间实现互通。)

2、异同点:

1、OSI 定义三点:服务、协议、接口
2、OSI 先出现,参考模型先于协议发明,不偏向特定协议。
3、TCP / IP 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异构网互联问题,将 IP 作为重要层次。
4、

3、 五层参考模型 融合了ISO / OSI 模型 和 TCP / IP 参考模型各自的优点。


十一、知识总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681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7
下一篇 2022-1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