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词语,对不同的专业名词进行准确细致的解释,才可以让人们更精准的理解它。
运用词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2.词义侧重点不同。
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的智慧与特长
“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在新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事物。
3.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损坏”与“破坏”,都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破坏”则是有意的
“诬蔑”和“诬陷”都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而后者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
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作用、干劲、创造性、积极性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
如:阻碍(动词)——剥削阻碍生产发展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理想
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精华(名词)——这是全书的精华精彩(形容词)——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1、“拦社”的习俗
过去村里几位80多岁的老爷爷谈起我们这边“拦社”的习俗。十多年前,我们还保留着社会习俗。一般来说,在老人去世后第三年的社会年到来之前,死者的亲友会提前几天到墓前祭奠死者。拦社分为“春社”和“秋社”两类。春晚的具体时间是春节后的第五天。
2、下葬的形式
事实上,拦社是一种“下葬”的形式,但两者有区别。村里的老人说,一个人死了,三年内埋的坟叫“新坟”,活着的亲戚必须在第二年打扫祭品。如果家庭没有时间支付,那么在第三年的社会年到来之前,最晚也要扫一次。老一辈认为“新坟不堵社会,导致鬼愁”,也有“新坟而社区”之说,即新坟不等到清明扫墓,一般在春节前两天。
3、物品与死者及在世人的感情
村里的老人说,刚去世的人生活中并不熟悉,他们到处都会拥挤和被欺负。因此,世界上的亲戚应该把香、鸡、鸭、鱼、宝等东西放在春晚的门前。以前的祭品,和死者都拿着这些东西来维系关系。这样,死者就可以安然无恙,也可以保护生前亲人的平安和感情。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拦社风俗的具体内容,这种风俗也是一种传承的表现,所以大家应了解一下。在本地我们也经常有老人去世的新的习俗,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用意,都有对逝者的怀念和祭奠,所以在老人还活着,多尽孝吧。
不可以,拦社的禁忌有
如今春社和秋社与人们疏远陌生了,它们是我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盛大节日,而在现实生活中早已销声匿迹。该消失的一去不复返,该保留的沿袭至今。生活在鄂西恩施的土家族每年春社要吃社饭,这个古老习俗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当地称之为“过社”。此外,过社前夕当地还兴“拦社”
所谓“拦社”就是于春社前祭祀去世不久的亡灵。亡者的亲朋好友在亡者过世后的第三年的春社前几天,到墓前祭奠亡灵称为“拦社”。拦社时,坟头要插“宝盖”。宝盖呈直径二尺高一尺无下底的圆柱体,骨架由篾编扎,用纸、布或丝织物裱糊成形,并装有用同类材料做的飘带、花朵饰物或用笔勾勒出传统的装饰图案。祭奠时将其用长竹竿悬挂,插在坟上。
所谓“拦社”,就是敬社官。旧时,客家人对社官是非常尊敬的,认为社官老人是一村之主,能主持村里的大小一切事情。俗话说:“老虎进村拜社官”,也有的说,“社官灵,虎豹不入境”。所以一村之社官庙,能主一村人的福气,不仅逢年过节要敬社官,而且家里死了人更要敬社官,希望社官为村里添一新鬼,各方面给予照顾放行。
敬社官的节日,就是“春社”、“秋社”这两天,具体时间按古书云:“立春五戊为春社。”也就是立春以后,按天干记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秋社”是按立秋计算五戊,农历《通书》每年都会特别标出时间,一般都在“春分”、“秋分”前后一两天,今年特别,“春分”和“春社”同是3月20日即农历二月三十日。
相传古时候侗乡有一位有名的厨师叫木阿点龙,能做一手好菜,皇帝即令他进京做饭菜。一日皇帝寿辰,大摆筵席,请各位大臣入席祝贺,席间,皇上即问什么最好吃,各大臣见皇上吃什么就说什么好吃,只有木阿点龙心直口快,说世界上只有盐最好吃。皇帝大怒,立即把木阿点龙推出去斩了。木阿点龙的好友敢怒不敢言。第二年,皇帝寿辰照样大摆筵席,这时厨师所有的菜都不放一粒盐,皇上才知枉杀忠良。从此以后,每逢木阿点龙被斩之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当地人都要进行祭社活动,以示纪念。侗族人叫赶社。
旧时,每村到春社或秋社这一天,都要凑钱去敬社官,然后一起吃饭,叫“做社”。家里死了老人家,要提鸡、鱼、肉到社官庙祭社,则叫拦社。这种风俗现在已不太盛行,在客家农村还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