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活跃度一般怎么定义?

用户活跃度一般怎么定义?,第1张

用户活跃度取决于网站的用户定位和业务定位。

1、首先是用户行为的分析,用户在网站上能产生什么行为?

2、其次是用户属性的分析,用户在网站上拥有什么样的属性?

以微博为例,用户可以发微博、评论、转发、收藏、关注、私信,用户有发布的微博数、转发数、评论数、被关注数、关注数、收藏数。两个维度结合到一起就可以定义出活跃用户特征。还是以微博为例,活跃用户的定义可能是:每天发布微博3条以上、评论5条以上、关注新用户5个以上、微博总数超过50条、被关注数超过30人等等。

活跃用户,是相对于“流失用户”的一个概念,是指那些会时不时地光顾下网站,并为网站带来一些价值的用户。 流失用户,是指那些曾经访问过网站或注册过的用户,但由于对网站渐渐失去兴趣后逐渐远离网站,进而彻底脱离网站的那批用户。活跃用户用于衡量网站的运营现状,而流失用户则用于分析网站是否存在被淘汰的风险,以及网站是否有能力留住新用户。

互联网公司对活跃用户的定义大同小异,主要以用户打开APP一次记为一个活跃用户。

一些常见的用户分类

活跃用户: 打开应用的用户即为活跃用户,不考虑用户的使用情况。每天一台设备打开多次会被计为一个活跃用户。

日活用户: 每日使用APP的用户数,每台设备只记录一次。

月活用户: 每月使用APP的用户数,每台设备只记录一次。

不同产品的活跃用户:

无账号产品: 周期内打开APP的用户即为活跃用户。例如工具类APP。

有账号产品: 周期内登录APP的用户为活跃用户。例如网游。

我们假设有一款新产品,这是它三个月内的活跃数据。从数字和整体的趋势看,每个月的活跃用户数一直在上升,感觉这款产品好像运营的还不错。

但是,我们不能通过一个绝对的数字来衡量,因为不同行业的产品、不同领域的产品的用户数衡量标准并不一样。好的数据指标,都应该是比例或比率。

用户活跃可以简化为一个最简单的公式: 新增用户的数量要大于流失用户的增加量 。可以想象有一个水池,运营的工作就是一直往里灌水,但是水池也会漏水,如果漏水速度太大,那么水池就干了。一款产品可能因为市场竞争、拉新乏力导致新增用户数下降,也可能因为产品改动,运营策略失误造成后续流失用户变多。运营所要做的就是开源节流,尽可能地拉新,增加新用户数量,但同时也要采取措施防止被拉进来的用户大量流失,要知道,拉新的成本是很高的,有时候拉10个新用户不如保留1个老用户对于企业利润的价值更大。

怎么样更详细的监控活跃数据的变化呢?我们引入桑基(Sankey)图的概念。

那么,知道了怎么监测活跃用户的数量,产品运营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提升用户活跃呢?光知道问题在哪里还不够,必须要对症下药。

提升用户活跃的方式

(1 )优化产品

优化产品是提升活跃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用户的流失?当用户遇到以下一些问题时,就不会使用了,比如页面加载过慢、登录不成功、闪退等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把产品的注册过程减少一个环节,也许就可以把转化率提升5%以上。优化产品是个漫长、细致的工作,而且要结合数据分析,找出用户具体是在哪个环节流失的,凭感觉做产品优化,效果往往不太好。

优化产品最主要的是核心功能优化。比如某种外卖类APP,最核心的功能是展示食品并让用户下单,但如果将APP的UI界面设置的很不合理,让用户找不到哪里可以下单,哪里可以看食品的详情页,那肯定是不行的。

(2 )功能开发

如果是低频软件,有一个很好的手段可以快速提升用户日活,就是把高频的功能糅合进自家的产品。这里举2个例子,一个是当下最火的知识问答。另外一个是应用市场加入资讯板块。

视频软件的用户活跃和产品属性、用户的生活习惯有关,工作日比较忙,没有时间登视频软件,周末放松休闲时,才打开浏览下,使用时段集中在周末。现在软件内增加了答题功能,每天都有,这个功能就会吸引平时中午不看视频的人,有空闲了也会去登录视频软件去答题。由此推断,他们的日活数据一定是暴涨的,产品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唯一的区别是增加了一个高频的功能。

另外就是加入资讯功能的例子,360手机助手和猎豹清理大师。用户看到360手机助手有新闻的推送,遇到感兴趣的就会点开来看,点开的同时打开了应用市场,也会浏览下推荐的最新游戏。之前一个月使用1次的软件,现在几天就会打开一次。所以,我们的应用市场内也加入了新闻板块,不像之前只推送应用和游戏,现在可以推送新闻,用户点开率上升了很多,APP的日活数据也稳步上升。

(3 )活动刺激

活动刺激是提升用户活跃最能够快速见效的方式了。人是逐利的动物,在利益的诱导下,让用户做什么都可以的。比如某热门手游app,次日登录送五星英雄,七日登录送萌妹子(貂蝉),用户想要得到这些稀有道具,就不得不每天登录。游戏自身有很多稀有道具,用这些做诱饵来刺激用户登录,再方便不过了。相对来讲,应用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

针对非游戏类的app,可以采用开发积分兑换系统的方式来激励用户经常登录,登录领积分,用积分兑换实物。本质上是用福利来激励用户登录。

(4 )增加提示

用户不主动使用APP时,增加提示可以有效的激活用户。第一个,将推送功能作为重要的运营手段。有时候用户不会主动想到要去登录app,因为用不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主动的提示来诱使用户点进去看看。

另外一个手段是增加红点或者发送图标到桌面上。因为用户有点掉红点的习惯,看到桌面上有图标也会去点,通过这两种方式,日活数据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这两种方式不建议频繁使用,偶尔使用一次效果最佳,因为如果频繁使用的话,用户会反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用户的流失,因此把握住适当的频率很关键。

一个APP最根本的便是用户,那么当然用户也分许多种类,比如活跃用户、留存用户、流失用户等等,那么一般情况下又是怎么来分析活跃用户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用户的具体分类。

不同类型的用户

用户包含各种类型,反应了不同群体的特征和想法。在使用整个产品的周期中,我们应定义更全面的指标:

流失用户: 有一段时间没有再打开产品,那么我们就视为流失用户,根据产品的属性,可以按30天,60天,90天等划分。

不活跃用户: 有一段时间没有打开产品,为了和流失区分开来,需要选择无交集的时间范围。比如流失用户是60天以上没打开产品,那么不活跃则是0~60天没打开。

回流用户: 有一段时间没用产品,之后突然回来再次使用,则称为回流用户。回流用户是活跃用户,且是由流失用户或不活跃用户唤回而来。

活跃用户: 一段时间内打开过产品。

忠诚用户: 也可以叫超级活跃用户,长期持续使用产品,比如连续四周,或者一个月内15天等。

现在我们发现,不论是活跃用户还是不活跃用户的维度,都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活跃用户

很多人对于什么是活跃用户的概念还很模糊,大多数运营数据分析平台上都直接给出了一个活跃用户的数字,那么什么是活跃用户呢?用户每天既会不断新增,也会不断流失,如果单独只看每日活跃用户数,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本质的,所以通常会结合活跃率和整个APP的生命周期来看。

活跃率是指活跃用户/总用户,通过这个比值可以了解你的用户的整体活跃度,但随着时间周期的加长,用户活跃率总是在逐渐下降的,所以经过一个长生命周期(3个月或半年)的沉淀,用户的活跃率还能稳定保持到5%-10%,则是一个非常好的用户活跃的表现,当然也不能完全套用,得视产品特点来看。

概括来说,增长黑客在衡量“活跃度”时,会通过访问次数、访问时长、收藏指数和相关影响因素几个维度来判断用户的活跃情况,并按连续活跃天数和阶段内任意活跃天数2个时间维度对用户活跃度进行整体分析。

如何进行用户活跃度分析?

1.通过日访问次数评估用户活跃度

访问次数代表用户每日使用产品的频次,我们将计算所有访问次数大于1次的用户,来计算这些用户的平均访问次数,或者设定一个固定值,例如某位用户连续7平均访问产品的次数为3-5次,那么我们就可以把4设定成固定值。

在基于访问次数计算出平均值或设定了固定值(A)之后,我们要统计每日访问次数大于1次并且小于A*50%的用户,以及每日访问次数大于A*50%并小于A的用户,以及日访问次数大于A的用户分别的数量。统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访问次数将用户进行分层,高于A值的用户是我们产品的绝对活跃用户,对于没有达到A值的用户可以通过运营活动重点提升日访问次数。

2.通过日访问时长评估用户活跃度

与通过访问次数计算用户活跃度的方式相同,找出用户使用时长的衡量值B,通过B对用户进行筛选分组。

3.通过“收藏指数”评估用户活跃度

一般来说,用户产生收藏行为代表着对产品内容的认可,如某篇文章,某件商品。

在实际统计中,“收藏指数”因产品所在行业的不同而不同,需要针对产品所在行业进行个性化定义,例如社区类产品要统计有过发帖、回帖行为的用户,资讯类产品要统计日浏览文章大于5篇(举例)的用户,电商类产品要统计日浏览商品大于5件(举例)的用户等。

同样,通过对“收藏指数”的定义,计算出相关用户行为的衡量标准,我们称其为C值,C值为活跃用户必须满足的条件,继而可以筛选出高出C值50%、100%甚至更多的用户数量。

4.找出用户活跃度的影响因素

在影响因素这项分析上,需要统计不同特征用户的活跃度人数。例如领取红包后1-3天的活跃用户变化情况,与非领取红包用户的活跃度进行对比,再比如连续打卡3天、5天的用户在活跃度上的变现差异。

以上是4项用户活跃度的衡量方式,在统计时,首先需要筛选出满足条件的用户数量,然后计算满足条件用户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788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