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什么有什么讲究

唐卡是什么有什么讲究,第1张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

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唐卡作为供奉物,必须装藏、开光,在唐卡的背面,佛像之首、颈、心口处用红笔写上梵文唵、阿、哞三字,并请喇嘛念经加持,予以开光。许多唐卡的背面有红笔书写的装藏文字,说明这些唐卡在完成以来,已经被寺院或私人清活佛等装藏并开光供奉过。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1、唐卡是随佛教由印度传来的绘画形式。由意大利学者杜齐提出。他认为唐卡源于印度古老宗教布画“钵陀”,随佛教传入西藏。

钵陀与汉地绘画不同主要在于画布,汉地绘画多为纸和绢,钵陀则以棉布为底,这与唐卡画布一致。此外,唐卡绘画中曼荼罗画为正方形画布、佛像画画布长宽比例为4:3,这都与钵陀相同。

2、由中国学者谢继胜提出,唐卡受中原绘画的影响产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唐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并非来自印度,实际上他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汉唐至宋元的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形成演变过程相一致,发源于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成”

唐卡在藏语意为“松树”,是一种画在布幔、纸上的画像。唐卡兴起于吐蕃时期,可随意移动,便于收藏。

唐卡的幅面大小悬殊,小则边长不到一尺,寺庙用的一般幅面很大,如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唐,长55.8米,宽46.8米。一般唐卡长约75厘米,宽约50厘米。

依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

国唐(丝质类唐卡):用丝绸等拼贴缝合、编织等方式制作,又可分为刺绣、缂丝、织锦、缎贴、堆绣5种。

止唐(绘画类唐卡):用颜料画在布上,表现形式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还有珠宝镶嵌其间。画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质颜料和金箔,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可以保持几百年依然鲜艳。

唐卡的题材广泛,有佛教内容的佛本尊像、护法神像、祖师像等,也有历史、民俗的内容,几乎包罗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内容,有“西藏的百科全书”之称。

西藏佛教可分前弘期(8-9世纪)和后弘期(11世纪以后),前弘期作品几乎很少流传下来(据考目前已经发现几处壁画遗址),作品风格应该完全是印度式的。目前一般所说的唐卡都是指后弘期以后的作品。

根据历史背景与时代风格,唐卡风格略分为“外来影响期”(11-15世纪)、“本土画派兴盛期”(16-18世纪早期)、“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等三个时期。

唐卡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更多人喜欢和收藏唐卡,主要看中的是唐卡的艺术价值。一幅唐卡的价值,由画工、内容、尺寸、原材料、整体风格等诸多因素决定。如有些唐卡用到大量的黄金、宝石,青金石等矿石等贵重原料,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但是唐卡不是贵重材料的简单堆砌,也不是简单的炫技。一幅好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物力,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数十年。一个优秀的唐卡创作者需要博古通今,笃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反复训练,内外兼修,身心合一,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达到至真、至善、至美。使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达到传情达意,达到思想的沟通和荡涤心灵的目地,如何使这些贵重材料发挥最大效果,才是衡量一幅唐卡收藏价值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789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