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读作yùn,声母y,韵母un,声调四声。
释义:地名,如东郓、西郓。
同音字:缊、蕴。
偏旁部首:阝
笔画顺序:点、横钩、横、撇折、竖、提、横折折折钩、竖。
笔画数:8笔。
结构:左右结构。
郓的组词解释
1、东郓
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北,是季文子修筑的郓地,称为“东郓”。
2、西郓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东,是鲁成公修筑的郓地,称为“西郓”。
3、郓城县
隶属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介于北纬35°19′~35°52′,东经115°40′~116°08′之间,总面积1643平方公里。
yùn,声母是y,韵母是ùn,声调是四声。
部首阝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8画
五笔PLBH,仓颉BQNL,郑码WWHY,四角37527
释义:地名,在中国山东省。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只有1个
郓城[yùn chéng]
县名,在山东省西南部,北临黄河,邻接河南省。
形近字:军
军拼音jūn
1、武装部队:军威。
2、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
3、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军。
读Yùn郓城 Yùnchéng
[Yuncheng] 县名,在山东省西南部,北临黄河,邻接河南省。[1]
春秋时期,鲁成公四年(前587年)冬,鲁国为加强防御,筑城名郓。这就是郓城得名的起源和由来。据《春秋·左传》载:“成公四年冬城郓。”《郓城县志》述:“周、春秋,鲁成公四年冬城郓。郓为鲁西鄙,地临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又云“郓始于春秋。”《说文解字》述:“郓,从邑,军声,鲁有郓地。”唐朝武德四年(621 年)废东平郡设郓州,治郓城。次年置郓州总管府,辖郓、濮、兖、戴、曹5 州32 县。贞观八年(634 年),因郓地卑湿,州治迁须昌(今东平东北)。天佑二年(905 年)郓城县复名万安县,隶郓州。唐以后,郓城名称又多有变动,归属也有变化,但大多为州、郡或县的治所。郓城西北大杨集肖堌堆文化遗址,出土了陶鬲、石斧等古文物,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居、发展。商王祖乙,曾迁都至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