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什么意思?

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什么意思?,第1张

为什么偏偏在离别时出现团圆的状态。

这句诗出自苏东坡著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是触景生情,对着明月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的。

词的一开头还有一句话: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古人一般日常生活中都是称呼彼此的字,而不是名。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

丙辰年中秋节这天高兴地饮酒到了第一天早上,喝得醉得厉害,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呢呢,我举起酒杯问这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现在又是什么时候呢。我想乘着清风回归天上,又怕天上的美玉堆砌而成的宫殿过于清冷,那么高的地方会特别冷。对着月亮起舞影子一直跟着变化,哪里还像是在人间的样子。

月亮绕过朱红色的楼阁挂在雕花的窗户上,低低地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月亮应该不会有什么愁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如此。希望人们能够平安想念,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色。

二、苏辙其人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字子由,一字同叔。苏辙与兄长苏轼、父亲苏洵合称“三苏”,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苏辙文章受父兄影响很深,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苏辙性格比较沉稳,和苏轼豪放的性格差别很大。很多时候,苏辙在兄长面前反而更像一个兄长,经常帮苏轼收拾烂摊子。也正是因为有苏辙作为后盾,苏轼才能生活得那么轻松,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苏轼和苏辙兄弟两人感情很深,苏轼因为政治观点原因一直不得志,甚至下狱差点被杀,是当时的苏辙拼着放弃官位保全了苏轼。之后苏轼落魄养活不了家小,也是苏辙无缘无故帮着兄长养家。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一辈人关系都非常好。

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呢?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首先,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州。由于苏轼和弟弟苏辙七年未能相见,故而借助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写下了这首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包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的千古名作。

然后,我们来看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俱是凸显了性格的豪放和气魄的不凡,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对宇宙起源的哲理性追寻。即头顶上的这轮明月究竟是什么时候就存在的,我不禁端起酒杯想要问苍天给一个答案。

紧接着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进一步对宇宙的追寻,即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因为有疑问,想要得到一个答案,可苍天又不会给出答案。所以苏轼便想着自己去找这个答案,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有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那天上去,但我又怕身处在高处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受不住寒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036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