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正确读音是 nézhā。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道教护法神。 哪吒信仰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仰。在道教的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
俗称太子爷、三太子。对于其角色的记载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 ,活跃于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 等多部文学作品中。
扩展资料
1、小说神话故事中,哪吒在年幼时打闹龙宫,后参与封神大战,过关斩将和降妖除魔的经典故事,广为流传到如今,信仰至高至圣,尊为天庭大罗天神。
封神里是阐教弟子之一,西游里是三坛海会大神。封神中的哪吒是无魂魄,无血肉之躯的莲花化身,具有三头八臂的神功,而西游中的哪吒是莲藕之躯,具有三头六臂的神通。
2、穿戴:身穿红肚兜,脖子戴莲花,腰系荷叶裙,顶上揪巾光灿烂,水合袍束虎龙纹,四肢腕上各套一箍环儿。发梳护囟门,总角双髻头,
系头绳束发,光着两赤脚,可爱娃娃脸。武器:挥掷乾坤圈、身披混天绫、手提火尖q、足踏风火轮。斜挂豹皮囊、金砖囊中放、双执阴阳剑、投祭九龙神火罩。
3、宋代佛经中有不少关于那咤故事的记载,如在《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已有那咤“三头六臂”、“析骨还父肉还母”等情节,并出现“混天绫”、“捆绣球”等兵器,形象较比刚刚传入时期饱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哪吒(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哪吒的拼音:né zhā。
哪吒(nézhā),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梵名译作“那拏天”,各古书中又写作那吒、那叱、那咤、哪咤、哪叱等,民俗信仰尊称其为太子爷,号中坛元帅,属五营神将,佛道儒并尊的降魔天神。
小时候曾闹海杀龙,因此流传有哪吒闹海的传说,为托塔天王李靖与殷夫人(名素知)的第三太子,兄为金吒与木吒,妹为李贞英与半截观音,师为太乙真人与如来佛祖(释迦牟尼)。
据唐代佛藏记载,其为手持长戟与宝塔、身穿华丽战甲的威武护法军神,有时手持金刚棒、剑、杵。《那拏天经》记载,其法身形态是一名身着虎皮的千臂巨神,手持日月及众多法器,迦龙作为腰带,常态下则是一头二臂的儿童形貌。
《三教搜神大全》中为少年神,法身形态是三头九眼八臂、身高六丈的大罗仙,荷叶为衣。明清小说中,常将哪吒描绘成外貌英武的美少年,法身时为八臂或六臂。
别名:李哪吒(全名)、那叱、那咤、哪咤、那吒、郍吒、那拏、那拏天、那拿天、哪吒三太子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