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表示方法

经纬度表示方法,第1张

经纬度以度数表示,一般可直接以小数点表示,但亦可把度数的小数点分为角分(1角分等于六十分之一度),和秒(一秒等于六十分之一分)。表示经纬度有多样模式,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度分秒表示(度:分:秒)-49°30'00"-49d30m00s

2、度分表示(度:分)-49°30.0'-49d30.0m

3、度数表示-49.5000°-49.5000d(一般会有四位小数)。

经纬度是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组成一个坐标系统,称为地理坐标系统,它是一种利用三度空间的球面来定义地球上的空间的球面坐标系统,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扩展资料:

一、经度的表示

东经正数,西经为负数。经度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离一根被称为本初子午线的南北方向走线以东或以西的度数。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0°,地球上其它地点的经度是向东到180°或向西到180°。

不像纬度有赤道作为自然的起点,经度没有自然的起点,做为本初子午线的那条线是人选出来的。英国的制图学家使用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作为起点。

过去其它国家或人也使用过其它的子午线做起点,比如罗马、哥本哈根、耶路撒冷、圣彼德堡、比萨、巴黎和费城等。

在1884年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上格林尼治的子午线被正式定为经度的起点。东经180°即西经180°,约等同于国际换日线,国际换日线的两边,日期相差一日。

经度是指通过某地的经线面与本初子午面所成的二面角。在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在本初子午线以西的叫西经。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经度的每一度被分为60分,每一分被分为60秒。一个经度因此一般看上去是这样的:东经23°27′ 30"或西经23°27′ 30"。更精确的经度位置中秒被表示为分的小数。

比如:东经23°27.500′,但也有使用度和它的小数的:东经23.45833°。有时西经被写做负数:-23.45833°。但偶尔也有人把东经写为负数,但这相当不常规。

赤道上经度的每个度大约相当于111km,经度的每个度的距离从0km到111km不等。它的距离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等于111km乘纬度的余弦。

不过这个距离还不是相隔一经度的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最短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之间的大圆的弧的距离,它比上面所计算出来的距离要小一些。

一个地点的经度一般与它于协调世界时之间的时差相应:每天有24小时,而一个圆圈有360度,因此地球每小时自转15度。因此假如一个人的地方时比协调世界时早3小时的话,那么他在东经45度左右。

不过由于时区的分划也有政治因素在里面,因此一个人所在的时区不一定与上面的计算相符。但通过对地方时的测量一个人可以算得出他所在的地点的经度。为了计算这个数据,他需要一个指示协调世界时的钟和需要观察对太阳经过子午圈的时间。

二、纬度的表示

北纬为正数,南纬为负数。

纬度是指过椭球面上某点作法线,该点法线与赤道平面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纬度数值在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度地区。

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是特殊的纬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经纬度

一般来说是先写纬度再写经度。

地理经纬度表示方法如下:定义通过地理南北极(地球自转轴)的大圆弧为经线,平行于赤道面的平面与地球相交所得圆弧为纬线。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称东经(可用正数表示),向西称西经(又可用负数表示)东西经线重合于180度;由赤道面(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二分日太阳直射轨迹)向北为北纬(正),向南为南纬(负),南极与北极分别为南北纬的90度。

由上,某点位置可以用它与本初子午线与零度纬线的相对位置(度)来表示。

举例

北纬34度31分东经69度12分

或N:34°31,E:69°12

E表示东经,W表示西经,S表示南纬,N表示北纬;先经后纬。

东经正数,西经为负数。经度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离一根被称为本初子午线的南北方向走线以东或以西的度数。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0°。

北纬为正数,南纬为负数。纬度是指过椭球面上某点作法线,该点法线与赤道平面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

扩展资料

1、重要的纬线:

北极圈(66°33' 38" N)

北回归线(23°26' 22" N)

赤道(0°N)

南回归线(23° 26' 22" S)

南极圈(66°33' 38" S)

长度不同(离赤道越远的纬线越短)

2、重要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

巴黎子午线

180度经线

西经20度(W)

东经160度(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纬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075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