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比喻知音不在。
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d琴。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扩展资料:
1、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 *** ,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作品译文
伯牙擅长d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d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d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d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d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意思是:比喻知音难觅,弃绝某种专长爱好。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d琴,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
伯牙绝弦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d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d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d起赞美高山的曲调,子期赞叹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伯牙d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子期称赞道:“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
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d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拉断了琴弦,还把琴摔破了,并发誓终身不再d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扩展资料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释义:俞伯牙擅长d琴,钟子期则擅长倾听欣赏他的琴声。伯牙d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d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俞伯牙d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就一定能够从他的琴音里感受得出来,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能够听得懂他d琴的人了,既然没有了知音,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扯断了琴弦,终生不再d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赏析:“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伯牙喜欢d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 *** ,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 *** 、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d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绝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