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èi
声母p;韵母ei;第四声。
沛,多指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也形容充盛的样子,如,充沛、丰沛。沛也可指有水有草的地方。沛古同“旆”,如,旌旗。
见于明代都邛《三余赘笔》浙中少水,人家多于山上置闸蓄水,遇旱岁开以灌田,名之曰沛,取沛然之义也。
扩展资料:
基本用法:
1、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沛然。
2、充盛的样子:充沛。丰沛。
3、有水有草的地方。
4、跌倒,倾仆:颠沛(挫折困顿)。
5、古同“旆”,旌旗。
6、沛县(今江苏沛县)简称
7、沛郡、沛国的简称。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此处“沛”指沛郡。朱元璋世家沛,此处“沛”指沛国。
1、沛(读作pèi)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沛”本义指水名,沛水,后指水流大。古时也指古郡名;县名;地名。也多用于充盛、旺盛的意义。
2、“沛”是左右结构,首先在正左方书写“氵”,第三笔一提结束书写,随后在其正右方书写“巿”,第七笔一竖结束书写。
拼音:pèi。部首:氵。笔画:7。笔顺:点、点、提、横、竖、横折钩、竖。基础释义:1、盛大,旺盛,沛然,充沛,丰沛。2、姓。
详细释义:〈名〉(形声。从水,市(bèi)声。本义:沛水)同本义沛,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说文》泽名。沛泽齐侯田于沛。——《左传·昭二十年》。
组词:充沛、丰沛、沛公、沛然、沛廷、漰沛、育沛、流沛、沛若、渥沛、泛沛、沛腾、雾沛、沛迟、澧沛、沛泽、沛厉、沾沛、滞沛、漂沛、滂沛、沾沛、沛宫、沛艾、沛渥、沛沛、沛滂、沛发、沛濊、沣沛、沛庭、沛竹、沛中歌、颠沛流离、沛雨甘霖。
古籍释义:
《唐韵》《集韵》普盖切。音霈。水名。《说文》: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
又泽名。《左传·昭二十年》:齐侯田于沛。
又草生水曰沛。《公羊传》注:草棘曰沛。《风俗通·山泽篇》:沛者,草木之蔽茂,禽兽之所匿也。
又县名,属沛郡。《汉书注》:秦泗水郡之属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