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

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第1张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扩展资料:

地球形成历程:

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地球圈层形成;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

距今4200-543Ma,地球处于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形成了原始海洋。

543Ma至今,地球处于显生宙时期;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表面主要组成有:

1、岩石圈

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2、水圈

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3、生物圈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

4、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扩展资料: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有:

1、三态转换

由于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其形状大小适宜(半径6378公里),使它表面吸引了适量的水和大气并保持一定的压力,造就了地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物质共存并互相转化的复杂形态。

2、地球内力

所谓地球内力是指地球的构造力,来自地球内部,在地球表层清晰明显地表现出来,诸如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地壳隆起和沉陷等等。

3、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即指以太阳辐射为基本能源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蚀作用等,它通过物理化学变化、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极力消除内力所造成的起伏,总的作用趋势是夷平地表,其影响深度仅限于地表以下几米到几十米的深度。

4、中介作用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物质、能量流所维持的一层薄薄的有机膜,它起到了太阳能与无机界之间的中介作用。

5、人类活动

人类的出现使地球表层发生了质的变化,也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层圈的突出特征。人类改变大气圈,造成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甚至控制局部环流;人类改变水循环、创造人工地形,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界的面貌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表层

地球的表面形态高差变化很大,基本上可以分为陆地与海洋两大部分。大陆约占地球表面的29.2%,平均高度为800m,最高点为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m;大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70.8%,平均深度为3900m,最深处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034m。如果将地球表面抹平,则地球表面将位于海平面以下2.44km的深度。

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海水分割成一些分离的陆块,其中大块的叫陆地,小块的叫岛屿。

1.大陆表面的形态

(1)山地

地形起伏较大,海拔>500m,相对高差>200m的地带称山地。山地往往成群分布。由若干个山地组成条带状延伸的叫山岭,如秦岭;由若干个山岭组成平行排列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世界上高大的山脉多分布在构造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带。

(2)高原

海拔一般>1000m,面积较大,顶面起伏较小,周围为陡崖的高地称为高原,常以山地为边界。我国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为4500m。

(3)丘陵

地形起伏较小,相对高差<200m,海拔<500m的低矮山丘叫丘陵。我国东南沿海的山地为丘陵。

(4)盆地

四周为山岭或高原环绕,中间地势低平(平原或丘陵),外形似盆的地形叫盆地,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是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54m,又称为洼地。

(5)平原

地势宽广平坦,四周为山岳或山地与海洋之间的地区叫平原。海拔<200m的称低平原,海拔在200~600m的称高平原。大的平原都是地壳沉降和外力堆积作用的结果。如我国的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等。地球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面积约5.6×106km2。

(6)裂谷系

延伸可达数千千米,宽仅30~50km的线形低洼谷地,两壁或一壁为断崖,如非洲裂谷系由一系列峡谷和湖泊组成,它是地壳上被拉张而裂开的地区。

2.海底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广大地区也是起伏不平的,根据海水覆盖的深浅、地形起伏特征及与大陆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图1-8)。

图1-8 大陆边缘地形单元示意图

(据徐成彦,1988)

(1)大陆边缘

大陆架 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属陆地的一部分。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平台,表面平坦,坡度不超过1°,水深一般在200m以内,它的宽度为几十到几百千米,平均为75km。

大陆坡 为大陆架到大洋底的过渡区(图1-8),坡度较大,一般为4°~7°,最大可达20°,海水深度为200~2500m。大陆坡上常为海底峡谷横切,峡谷两侧陡峭呈V字形,峡谷通向大洋盆地,多发育有水下巨大的冲积扇,一般认为海底峡谷是浊流侵蚀的结果。

大陆基 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间的平缓地带,平均深度达3700m,该地带多是浊流和滑塌作用带来的碎屑物质的主要堆积场所。

海沟和岛弧 太平洋的北部和西部分布着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无论这些岛的本身,还是将它们连接起来,都成为弧形,称为岛弧。岛弧靠大洋的一侧常发育有长条状巨型凹地,横切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深度在600m以上,称海沟。海沟与岛弧常平行排列构成海沟-岛弧系。太平洋东岸有海沟却没有岛弧,但在大陆的西部有海岸山脉——安第斯山脉分布,构成海沟-山弧系。有海沟发育的地方大陆架很窄,没有大陆基。

(2)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水深主要在4000~5000m,也称深海盆地。在深海盆地中一些较开阔的隆起区,没有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也相对比较平静,地面高差不大者称为海底高原,如太平洋中的马尼希基海底高原。海底范围不大,呈长条状的隆起区,通常称为海岭,一般没有地震,又称为无震海岭。有的海岭是由链状火山构成的,其中突出海面的构成岛岭或群岛,如夏威夷群岛。

(3)洋中脊

洋中脊位于大洋中间,该区经常发生地震,为正在火山活动的中央巨大山脉,延伸于四大洋,连绵达65000km,在洋中脊的顶部发育有深达1000~3000m的巨大裂缝,称为洋脊裂谷(图1-9)。

图1-9 大西洋洋脊与裂谷

(据柴东浩等,2000)

通过海底调查,洋中脊是由于洋底岩石圈被拉张断裂,上地幔基性和超基性岩浆上涌、喷出等形成的。洋中脊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图1-10)。

图1-10 全球洋底地貌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173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2
下一篇 2023-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