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
按照研究目的划分,科学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探索性研究。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并为日后周密而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2、描述性研究。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描述主要规律和特征。
3、解释性研究。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
扩展资料
科学研究发现、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自然的理解寻求其规律,容不得半点主观。这就是求真。
探求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活动。这就等于说科研是对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望文生义,学术的学可解为学习、学科、学业,而术则可释为技术、方法、方式。
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
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
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工作是要由人来参与的,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的因素第一。要使科学研究成果果实累累,最要紧的是有素质良好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渊博的知识,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研基本能力。
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知识面要宽,专业知识要扎实,要精通,要钻研得深透,要能够做到百问不倒。一句话,科研工作者所具有的知识应当是博大精深的。
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不但要广博,而且其知识结构还应当合理。比如搞哲学的人,他首先应当具备广博的哲学知识,其次还应当具备外语知识、中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知识、逻辑知识、历史知识和宗教知识等等。
又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家,这基本是符合实事的。之所以中国没有培养出大哲学家,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搞哲学的人的知识结构有问题,许多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极为贫乏。
一个素质良好的科研人员除了知识渊博和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应当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外语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组织人员攻关能力、观察能力、社交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
二、正确的动机和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学风。
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必须有严谨的治学学风。
1、科学研究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
人们投入科学研究,会抱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是为了个人的,也可能是为了集体、阶级、民族、国家或全人类的;可以是为了科学的,也可以是为了科学之外的,可以是为了眼前的]近期的,也可以是为了长远的、根本的。白天的目的和动机为科学研究提供着白天的动力,对科学研究产生着白天性质的影响。
我们不完全否定个人的动机和目的,但作为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来说,放在首要地位的动机和目的应当是为了推动科学和社会的前进。这种高尚的目的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才能克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科学上的最大成果。
中国目前缺少哲学家,因为大多数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是为了吃政治饭而苟且从事这项工作的。
2、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事业,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必须敢于坚持真理不怕压,修正错误不怕丑,不弄虚作假,不虚夸乱造,要严谨治学,一步一个脚印。
三、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具有勇于探索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保持着探知自然界和社会之谜的强烈志趣和心情;不怕犯错误,有着通过一系列错误而发现真理的精神准备。
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的习惯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科研课题,才能创新。
科研工作者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旧理论,不迷信众人之言。敢于怀疑常识,怀疑权威
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你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对一切传统的、权威的、书本的知识、理论必须抱怀疑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
问号是开始一项研究工作的法宝。
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弊病,就是迷信圣人、权威,阿姨奉承政治上的权贵。他们作学问只是以五经、圣人之言论是非,他们的任务好像就在于注释经典,奉承伟人的正确性和英明。他们开始是被人所欺,后来则是自欺欺人。慢慢地养成了因循守旧的恶习和思想方式,对一切传统的东西都拥护,对一切新事物都反对。
这样的知识分子充其量是政治奴仆,理论上的守旧派,知识垃圾的储存库。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应当在科学上有所贡献,在人类知识宝库中增添新物。所以,他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而创新的开端是“怀疑”。
四、不怕牺牲、不畏劳苦、刻苦勤奋、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为科学献身的激情。
科学研究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详细地占有材料就很不容易,从材料中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更不容易。科学实验会多次失败,真理的确立和传播更必须同保守和错误的思想、势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其中要经历失败、挫折、打击甚至迫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会在挫折、失败面前气馁、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
五、谦逊好学、虚怀若谷,既善于协作,又善于独立思考的品格。
科学研究有时要集体合作。一本巨著,一个科研课题,往往要许多人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一个科研人员善于与他人合作,而合作得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合作者们能否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而谦逊好学,虚怀若谷,不图名利是最为重要的。
科学研究又要求每一个研究人员能够独立工作,独立完成自己分内的那部分任务。这就要求你有独立思考、独立 *** 作和写作能力。
六、良好的职业道德。
应当说,道德是有历史性、阶级性的。所以科学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下是有所区别的。但有四条是共同的:
1、追求和维护科学真理。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科学家之所以为科学家,就是在于追求真理,在于他们能为人类指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对待真理的态度,就是科学家的良心、义务和节 *** 之所在,是科学家作为自我约束,自我价值评价的首要原则,也是科学家取得科学家世界和社会信任的首要标准。
有一个历史事件,证明科学家的良心。
法国大革命时,罗伯斯皮尔为了杀掉一个政敌,就捏造这个政敌在发给士兵的酒里放了毒,并期待当时著名化学家拜特洛作出酒中有毒的化学试验报告。拜特洛化验之后,以科学家的良心如实报告酒中无毒。愤怒的罗伯斯皮尔巴拜特洛叫去,要他修改报告,拜特洛却当场亲自饮下此酒,以确证酒中无毒。
2、倡导创作精神,尊重优先权。
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在于他的创造性成果获得同行乃至社会的公认。这种荣誉感导致科学家去持久地努力创新。
科学家的新发现只有公布出来才有意义,而他的发现一旦公布出来,社会中的任何人就可以占有,留给发现者的,唯有优先权而已。
所以追求真理就要支持创新,支持创新就要尊重发明权。
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在导言、谢词、脚注、文献等部分,都应当指出什么内容是引用某人、某书的,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3、对科学共同体要尽义务。
首先是尊重他人的科学劳动,不剽窃他人的成果。
其次要与他人团结合作,在这种协作中,个人有时难免要做出一点牺牲。
再次,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上的争论。
4、要关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科学技术的运用却能够给社会带来前进或倒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各种杀人武器。现代工业发展又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
所以,科学家应当利用舆论揭露滥用科学成果危害社会的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