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
只有特定的国家重要文件才能盖上国徽大印,正式生效。国徽上通常有来自自然的元素,如动物植物,但也可能有其他事物,用以表现该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或意识形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徽属于盾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1949年7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在人民日报登出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启事,明确提出对国徽设计的要求是,要有中国特征。要有政权特征。形式要庄严富丽。
中国国徽象征的意义:
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国徽呈圆形,国徽中心为红地上的金色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上方的4颗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状,环拱一颗大五角星。国徽四周由金色麦稻穗组成正圆形环,麦稻秆的交叉处为圆形齿轮;齿轮中心交结着红色绶带,分向左右结住麦秆下垂,并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
最简单国徽
在日本,由于法律并没有确立正式的国徽,因此习惯上,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即菊花纹章被广为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
在日本天皇及皇室使用的器具上经常出现这个徽记。由16瓣匀称花瓣组成的金黄色菊花,质朴 典雅,庄重大方,蕴蓄着东方传统文化精神。另外,日本内阁所使用的代表徽章“五七梧桐花纹”,也常在国际场合及政府文件作为国家的徽章而使用,例如日本入境许可贴纸的底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均有其象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扩展资料:
由来
1949年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由于没有合适的国徽,开国大典时没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代表新中国的标志,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挂上国徽,全国政协决定分别组成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小组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展开国徽设计竞赛。
林徽因认为中国的国徽必须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征,不仅要表现革命的内容,还要体现出中华文明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避免像某些东欧国家一样成为苏联国徽的翻版。
林徽因和助手莫宗江经过约一个月的探索,并请时任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史教授邓以蛰、工艺美术史教授王逊、雕塑学教授高庄及梁思成一同研究讨论,几经改进,终于在1949年10月23日完成国徽图案的早期设计,并提交了《拟制国徽图案说明》。
这个国徽图案是“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
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下部的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样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色组绶穿瑗为结 束。颜色采用金、玉、红三色。”
林徽因在国徽图案里尽量采用中国数千年艺术的传统,将我国古代用以号召人民、象征国家团结统一的最隆重的礼器——玉璧作为国徽的基本图案,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丰裕与和平,体现了她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
同时,她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政权的新主题相融合,首次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设计入国徽图案;为体现新中国的政权特征,国徽图案底部设计有金色齿轮,旁饰金色嘉禾。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红绶穿瑗成结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
这种把国徽和国旗联系在一起的创意,以及齿轮、嘉禾、红绶和玉璧的造型,被后来正式颁布的国徽所采用。
与此同时,以张仃、钟灵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专家也在积极进行国徽设计,先期设计出5个与全国政协会徽相似的国徽图案,后来又设计出一个方案,把中间的图案由原来的标出中国国土的地球改为彩色的斜透视的天安门。
这些方案与林徽因等人设计的方案于1950年6月10日一并送交政协一届五次常委会讨论。政协常委会对这几个方案均不满意,但对国徽图案中采用天安门表示肯定,因此决定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之一设计国徽。
国徽设计的要求明确后,林徽因和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小组的成员们开始了紧张的设计。
林徽因不仅是设计小组的领导者,也是小组设计思想的主要源泉。她始终主张:国徽应该放弃多色彩的图案结构,采用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传统喜爱的金红两色。
林徽因认为,在国徽图案中采用天安门图形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她想到利用天安门的正投影来取代别家方案中的斜透视图,她还建议把天安门前的两个华表向左右方向拉开距离,这样既能增加整体的开阔感,又使构图比较稳定。
在反复研究了当时中央征集到的近千件国徽图稿之后,她高屋建瓴地提出“国徽”和“商标”的区别这样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从而使国徽设计的美术处理有了明确的方向。
林徽因和梁思成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爱国之心带领大家讨论研究方案,经常工作到深夜,先后做了二三十个正式完成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17日,随着一幅定型的国徽图案的诞生,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起草了署名“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说明书》,阐述了设计创意。
“图案内以国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天安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与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
以革命的红色作为天空,象征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稻麦,象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通过齿轮中心的大红丝结象征全国人民空前巩固,团结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周围……
在处理方法上,强调五星与天安门在比例上的关系,是因为这样可以给人强烈的新中国的印象,收到全面含义的效果。
为了同一原因,用纯金色浮雕的手法处理天安门,省略了烦琐的细节与色彩,使天安门象征化,而更适合于国徽的体裁。红色描金,是中国民族形式的表现手法,兼有华丽与庄严的效果,采用作为国徽的色彩,是为中国劳动人民所爱好,并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
1950年6月20日周恩来主持审议国徽设计方案的会议,参加评选的方案是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经过一番讨论和比较,会议确定了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设计方案。
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并设计的国徽图案。
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命令公布国徽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终于诞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