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4月,共三次。
1、第一次奏响
1978年7月26日,经过保护处理后的编钟及钟架陆续运往武汉军区71师礼堂,并连夜进行复原组装。并对部分已损的编钟挂钩做了修理,缺损的临时用钢筋打造了几件代用。
8月1日下午2时,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整场音乐会经历了两个多小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录音录像,随后,这场音乐会的影像资料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为传播。
2、第二次奏响
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期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京联合举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曾侯乙编钟原件展出并现场演奏。
这是曾侯乙编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离开湖北、离开湖北省博物馆。
3、第三次奏响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
当年3月的一个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文物价值:
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巅峰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明中国历史上已成功解决了一钟双音在物理学、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编钟演奏的音乐:《东方红》、《山鬼》、《钟乐和鸣》、《离骚》等。
1970年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这颗卫星上发射着《东方红》音乐,这首音乐便是由河南信阳出土的两千年编钟演奏。罗伯特先生于2005年第一次看到了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并且在现场听到了编钟的声音,之后沉迷编钟音乐无法自拔。
想要在现代社会中成功将编钟音乐符号,2007年,创造了《山鬼》,2009年在香港乐团和民族管弦乐团的帮助下共同创造了《钟乐和鸣》,2018年,龚琳娜老师和罗伯特在《经典流传》节目上用编钟完美的演绎了屈原的《离骚》,让沉睡千年的古老音律出现在现代电视节目上,让全国观众领略到了编钟的魅力。
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每每人们提及编钟,大家最先联想到的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传统乐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种类十分多,编钟恰好是春秋战国时代玉石的代表作品。在步入现代社会之后,有一些考古工作者也试着还原编钟的d奏实际效果。但由于古时候并没有纪录声响的技术性,大家用编钟所d奏出去的实际效果不一定是战国的逼真实际效果。
一、编钟会在祭拜的情况下d奏。
据历史资料记述,编钟一般是在祭拜或是别的重要场所的情况下d奏。做为一种敲击乐器,击中编钟的不一样位置和不一样轻和重时,编钟会产生不一样的声调,古代人会根据这些方法d奏出优美的曲子。我们不能用现代音乐的目光来对待编钟的d奏实际效果,在各种各样重要场所,编钟大部分全是表演节目的重点作。
二、编钟在打仗的过程中也会d奏。
这一状况一般较为罕见,由于编钟自始至终属于敲击乐器,有规律性地击中可以让编钟传递出激励人心的实际效果。据《左传》 记述,吴晋两国之间在对战的过程中以前应用过编钟,战士在听见编钟的d奏后斗志大振,编钟平稳了队伍的斗志。
三、现代社会也会d奏编钟。
由于传统式编钟的存有,现代社会已经拥有编钟的更新改造体。这种更新改造体的表示方法严格执行编钟来制做,有一些音乐制作人也会根据相近编钟的打击乐器来传出特殊的响声,从而做到曲谱的目地。编钟的d奏比较复杂,且必须音乐制作人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假如要想展现出古时候那类恢弘壮美的乐曲实际效果,也许只有参照史籍开展相对应的恢复实际 *** 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