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科是什么?

进士科是什么?,第1张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设于隋炀帝大业中。唐代,与明经、明法诸科并列,为常科。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高宗时加试杂文,后益重诗赋。宋代熙宁年间废明经诸科,存进士科,以经义论策取士。

元祐四年(1089)分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两科。宋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科目。明清两代,殿试分三甲发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也因此,时人称进士及第者“白衣公卿”。

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通过他们宣扬自己的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温卷”。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知己”。在唐朝,进士及第后,要到吏部进行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扩展资料;

在隋炀帝时期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人数。

直到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

百度百科——进士科

进士科是隋炀帝创立的。在隋炀帝时期,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至此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进士科与明经、明法诸科并列,为常科。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高宗时加试杂文,后益重诗赋。宋代熙宁年间废明经诸科,存进士科,以经义论策取士。

进士科制度的发展。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张元)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一、起源不同

1、进士科:进士科始于隋朝,是唐朝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

2、明经科:明经,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龚遂、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

二、废除时间不同

1、进士科:清末,多数书院都变成应举的预备机构,也被人们视为与学习西学为主的学堂相对立的旧学的堡垒。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似乎学堂代表进步,书院代表落后,尽管有些新式书院实际上是在教育新学。

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不仅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而且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也对书院的弊端大加抨击,例如熊希龄等人所呈《湘绅公恳抚督院整顿通省书院禀稿》,便详细列举过清末湖南众多书院的各种积弊。

到1901年9月,朝廷发布上谕,令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宣告了书院这一中国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和进士科一起随着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2、明经科:嘉佑年间,又于进士、诸科外别设一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考试时问大义十条,试时务策三条,出身同于进士,直至宋神宗时方废除。

三、考试内容不同

1、进士科: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

2、明经科: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288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4
下一篇 2023-0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