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例如,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闻到花香等,这些都是知觉现象。
所以,统觉与知觉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广泛的感知,后者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现象。
统觉(Apperception)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重要概念。
G.W.莱布尼兹于17世纪首先使用这一术语,莱布尼茨的统觉是指人对其自身及其心灵状态的认识。
康德不同意莱布尼茨对统觉概念的理解。认为他混同了感觉与理智认识的根本区别。
康德指出:为了得到关于包括人的自我在内的任何特殊存在的知识,感觉与理智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康德把“统觉”理解为一种纯粹理智的认识形式,认为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的统一功能,由它建立起“对象”的客观性。康德认为自我意识的绝对统一性是一切客观性的最高条件。因为,凡是不能统摄在自我意识统一性之下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对象,对象意识绝对地受自我意识统一性的制约。康德又把这种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叫做统觉的先验的统一。在康德看来,统觉的统一性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统觉的统一就其自身来说,是分析的,即“我是我”。然而分析的统一以综合的统一为前提。因为,如果知性不是关联著感性杂多来进行它的活动。如果主体对於自我统一性的意识不是表述在知性的综合之中。那末“我是我”这个分析命题也是得不到的。知性的这种综合活动。即统觉的综合的统一,它的分式是“我思维这些表象”。
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统觉”(apperception)一词最初是由莱布尼兹提出的。莱布尼兹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通过统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互联合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维活动的一完成。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康德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赫尔巴特指出,“统觉,或内在的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他认为,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了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争取到新的观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