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寂是什么意思啊?

示寂是什么意思啊?,第1张

示寂

佛学大词典

梵语nirva^n!a

之意译。即指涅盘。又作圆寂、归寂、入寂、寂灭、寂。示寂,一般用于佛、菩萨、高僧等之示现涅盘而言。(参阅‘涅盘’4149)

示寂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寂者圆寂,又寂灭也,是涅盘之译语。示寂者为示现涅盘之义,言佛菩萨及高德之死也。

示寂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寂是圆寂,涅盘的意思,示寂就是示现涅盘。

只有出家师父往生才这样称呼,而且不是一般的师父。

示寂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圆寂的证量是比较高的,一般人达不到,一些高僧大德往生会用圆寂,但也不是特别的恰当,只是一种称赞也敬意在里面。只有佛才能称得上圆寂二字。

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

佛教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是可以称为一种境界的。后来婉言僧尼死为圆寂。 唐 义净 《大宝积经》卷五六:“我求圆寂,而除欲染。” 唐李白 《地藏菩萨赞》:“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王琦 注:“ 贤首 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红楼梦》第十七回:“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於去冬圆寂了。”参见“ 涅槃 ”。 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大一一·三二七下):‘我求圆寂而除欲染。’贤首心经略疏(大三三·五五四中):‘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盘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大乘无为的涅槃,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槃。

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

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一、示寂

示寂,佛教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示寂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圆寂的证量是比较高的,一般人达不到,一些高僧大德往生会用圆寂,但也不是特别的恰当,只是一种称赞也敬意在里面。只有佛才能称得上圆寂二字。

二、僧腊

僧腊,sēng là,汉语词汇,释义为僧尼受戒后的年岁。

三、戒腊

戒腊又作法腊、夏腊、坐腊。指僧侣受具足戒以后之年数。严格意义上是指僧侣受具足戒以后坐夏、安居的年数,没有安居不算一腊。

另有一说,谓法腊乃指剃度以后之年数,戒腊为受具足戒以后之年数。又依戒腊记载僧席次序之木牌,称戒腊牌。禅家于入寮之终有寮元茶礼,若人数众多时,即依戒腊从上位次第请众寮点茶,此称戒腊茶。又僧侣之生年及戒腊,合称为年戒。

扩展资料

佛教制度

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对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戒条。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

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传汉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传佛教喇嘛持253戒。

信奉大乘的汉地佛教僧尼还须受菩萨戒。凡受戒者不许破戒,但允许声明舍戒还俗。破戒者要受到惩罚。如果遇特殊情况,也可以暂时破例开戒。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示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僧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戒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受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30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4
下一篇 2023-0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