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
1.囫囵 [hú lún]
①完整;整个儿。②含糊;糊涂。
2.囫囵竹[hú lun zhú]
未凿眼的竹子。喻糊涂,不明事理。
3.囫囵觉[hú lún jiào]
是指进入深睡眠,而且中间不会被打扰、不会惊醒。
4、囫囵课[hú lun kè]
即锞子。银锭,俗名元宝。
出处: 元 商衟 《一枝花·叹秀英》曲:“待嫁人时要财定囫囵课。” 元.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那 单徕 正昏睡,囫囵课你拿只。”
5.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6.囫囵个儿[hú lun gè ér]
①〈方〉 ②完整整个儿 ③整个儿 ④不脱衣服[睡觉]
7.囫囵半片[hú lún bàn piàn]
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出处】:《千重浪》第十章》:“(邢连成)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词目】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成语典故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
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的组词:囫囵、囫囵竹、囫囵觉、囫囵课、囫囵吞枣、囫囵半片、囫囵个儿、囫囵呑枣。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形声。囫:整个的、完全不缺。囫囵:完整;整个儿。
囫囵吞枣: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详细字义:
1、(形声。从囗( wéi),勿声)。
由于家里穷,他小时候没穿过一件囫囵个儿的衣裳。
2、[whole]∶整个儿。
这么大的丸子他囫囵个儿吃下去了。
3、囫囵吞枣,húlún-tūnzǎo。
[swallow a date whole]∶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1、囫囵半片
白话释义:释义是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朝代:近代
作者:毕方 钟涛
出处:《千重浪》第十章》:“(邢连成)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2、囫囵课
白话释义:即锞子。银锭,俗名元宝。
朝代:元
作者:商衟
出处:《一枝花·叹秀英》曲:“待嫁人时要财定囫囵课。”
翻译:待嫁人时,要财定元宝。
3、囫囵竹
白话释义:比喻糊涂,不明事理。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传》第四回:“好个囫囵竹的长老!”
翻译:好一个糊涂,不明事理的长老。
4、囫囵吞枣
白话释义: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朝代:宋
作者:·圆悟禅师
出处:《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翻译:如果是知道有底人;仔细咀嚼来咽;如果是不知道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5、囫囵
白话释义:意思是整个儿,完整的。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朝代:明
作者:贾仲名
出处:《对玉梳》第一折:“若早知你这般圈缋,那般局段,急抽身不囫囵。”
翻译:如果早知道你这般圈绘,那般局段,赶紧抽身不糊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