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拓展资料提起“三军”,现代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而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三军指: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上马为兵,下马为农,解甲归田即由此来,此三军之原意,是典型兵农合一的耕战模式。
宋朝建立后开始出现职业军人,逐废。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赺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
三军指的是:左军、中军和右军。
三军各设将、佐,佐就是将的副手,三军中,中军地位最高,中军的将统帅三军。
注意事项:
在古代,“军”是一个部队建制单位,一千乘战车为一军。按照惯例,一乘战车标准配置是配备25名士兵,除此之外,每辆战车还配备有养马服役者5人,一千乘战车就是三万人。
这三万人和一千乘战车,组成了一军。《左传》中是有记载的,“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国,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三军:步、车、骑三种兵种。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