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水,打头风”分别有什么典故吗?

“濯足水,打头风”分别有什么典故吗?,第1张

原句: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池中濯足水濯足水:洗脚的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楚辞·渔父》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系帽的带子);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门外打头风打头风:顶头风。[唐]白居易《小舫》诗云:“黄柳影笼随棹月,白苹香起打头风。”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是出自《声律启蒙》一东的韵,《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扩展资料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如今我们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

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声律启蒙》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的意思是:水池中的洗脚水,门外迎面吹来的风。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出自《声律启蒙》,属于一东韵。其中“池中濯足水”的典故出自《孟子离娄上》,原句为: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足水:洗脚的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楚辞·渔父》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系帽的带子);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意思是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头风:顶头风。[唐]白居易《小舫》诗云:“黄柳影笼随棹月,白苹香起打头风。”意思是黄柳影笼随船月,浮萍香起迎头风。

扩展资料

出处: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打头风

百度百科-声律启蒙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是诗,出自明代剧作家冯梦龙《醒世恒言》小说第一卷的一句话。

原句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

翻译:屋子漏了,可是偏偏又赶上连夜下雨。船本来就迟到了,但是又赶上逆风航行。

这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祸不单行。引申为本来已经够倒霉的了,但恰巧还有火上浇油的更大的打击。

近义词: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和问题相关:

创作背景:《醒世恒言 》始刊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收录了宋、元以来话本、拟话本40篇。这些故事,风格各异,有来源于史传的,也有出于历代笔记、小说的,而最多最根本的源头,则直接来自民间传说的故事,来自社会的实际生活。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的愿望。

此句“屋漏偏逢连夜雨,般迟又遇打头风。”出现在《醒世恒言》的第一卷的故事《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中,讲述清官石壁在上任期间,遭遇仓库起火,需要赔一千五百余两钱,但是石壁没钱,最后变卖家产也没有还清,最后还抑郁病死。只留下了老婆孩子。

所以作者说:“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般迟又遇打头风。”用以感叹这家人的命运真的不好。

前半句“屋漏偏逢连夜雨”冯梦龙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一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原诗句的意思是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389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