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共沾巾是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的意思。
王勃的这首诗劝杜少府离别时不要流泪,不必过于感伤,他能够感同身受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但知己朋友在精神感情上的默契与沟通是不会因山高路远而被阻断的。然而,很多时候流泪毕竟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古诗词中通过“泪湿衣”来渲染悲伤的句子有很多,比如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道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惋惜之情,出师未捷就病死军中的遗憾让历代豪杰都忍不住泪湿衣襟。还有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君臣相顾尽沾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的“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陈子昂《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中的“孤负平生愿。
感涕下沾襟”;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尽将红泪湿湘裙”;李清照《蝶恋花》中的“泪湿罗衣脂粉满”,都以泪水在衣物上的浸润现象来表达悲伤的程度。浸润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不浸润现象人们也并不鲜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露珠在荷叶上呈球形,水对于荷叶是不浸润的。
荷叶是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性物体。荷叶叶面上布满着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微米级的“小山包”,这些山包上面长满了绒毛,山包顶又长出了馒头状的凸顶,且整个表面都被纳米级的蜡晶所覆盖。而且这些山包间的凹陷部分还充满着空气,叶面上会形成一层极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
因此,荷叶的叶面具有超疏水性,水珠在荷叶叶面滚动时,尘土和污泥都被粘吸并带离叶面,使得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荷叶的自洁效应。荷花也具有疏水性,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论是在淤泥中长出还是在污水里生长,荷花都始终保持自身的高洁雅致。
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
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解释: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歧路解释:岔路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