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夜巷开放时间2022

安义夜巷开放时间2022,第1张

每周六、周日及节假日:12:00-23:00,周一到周五不开放

位于静安嘉里中心旁的安义路,是上海市中心原本很不起眼的一条小马路。虽然,只有246米长,但是它却见证了“魔都”上海无数历史岁月的变迁。“安义夜巷”划分了花市,生活方式,餐饮,娱乐,休闲等多个模块,同时和本土的酒店,商户,以及各知名品牌强强联手,为了就是能够给当地的居民及游客塑造更深层次的嵌入式空间体验感!加入夜的麾下,告别无趣乏味!

关于营业时间,安义夜巷一般是周六12:00-23:00,周日12:00-22:00,周一-周五暂停营业;预计在2020年1月关闭,详情可电话咨询。景点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安义路。

这周边还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

景点

张爱玲故居 与安义夜巷距离0.19km

上海静安寺步行街 与安义夜巷距离0.29km

静安公园 与安义夜巷距离0.35km。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卢湾区兴业路 76号(原望志路 106号)。1921年 7月23日,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刘仁静、张国烹、陈公博、周佛海、陈独秀指派包惠僧参加,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在此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扩展资料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往瑞金,在这近12年的时间里,除了有几次短暂的迁离,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及各级机构都设在上海。

毛泽东与上海关系密切,他一生中到过上海五十余次。1919年3月,26岁的毛泽东首次来到上海,此后至1921年7月前,他又先后两次来过上海。在杨树浦码头,他送别友人;寓居安义路期间,他到老渔阳里2号拜访了陈独秀;在半淞园,他与友人泛舟游湖,逸兴遄飞……

送别赴法勤工俭学青年身无分文来闯上海滩

1919年3月14日,26岁的毛泽东同一批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由北京抵达上海,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上海。第二天,毛泽东与吴玉章参加了欢送首批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活动,并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号环球中国学生会门前合影留念。

3月17日上午,中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89人(其中湖南青年43人),乘坐日本的“因幡丸”轮即将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航,毛泽东和吴玉章等一起来到码头送行,同他们一一话别。毛泽东在码头许久地挥着手,望着轮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视线中。△1919年3月15日,环球中国学生会送别留法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毛泽东

当时,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有志青年纷纷要求去法国寻求救国之道,留法勤工俭学适应了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会贤达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形成全国规模的热潮。

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2000多人,他们都从上海的杨树浦路与大连路一带(原杨树浦码头)和延安东路东端临黄浦江处(原洋泾浜法国码头)启程。

毛泽东第一次来上海可体会到了“行路难”。当时,他只有到天津的车票,向一位同学借了十块钱,才买票到达浦口。在浦口火车站,他不仅身无分文,而且仅有的一双鞋还被贼给偷走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毛泽东在车站外巧遇一位湖南朋友,他再次借钱买了新鞋以及到上海的车票,才完成这趟旅行。到了上海后,他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笔款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他回湖南。

1919年12月,毛泽东再次来沪,为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以及蔡母葛健豪等送行。

青年毛泽东为何没有出国?

关于毛泽东不出国的原因,后人有多种猜测。有说是因为语言和经费问题,也有说是因为母亲与爱人,而毛泽东在他的回忆中,比较强调的是主观因素,他认为留在国内探索有许多好处。

第一,“看译本较原本快速得多”,这不仅不影响吸收西方知识,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求得较多的知识”。

第二,“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当时毛泽东认为对自己的国家知道得还太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安义路63号

见证毛泽东人生的转折点

1920年5月,毛泽东第三次来到上海,除了送别友人赴法勤工俭学,还参与了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他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今静安区安义路63号)。6月7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京别以来,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处游览一晌,二十五天才到上海”。

安义路63号是一幢沿街而建的旧式二层楼里弄房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楼下是会客室兼饭厅。楼上的卧室有一排临街的长窗。室内放着两张床,一只茶几和一张桌子。桌上摆着粗瓷茶壶,茶杯及笔砚文具。和毛泽东同住的还有李思安、李凤池、陈书农等人。

他们每人每月仅有3元零用钱,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四个人轮流做饭,常吃蚕豆煮饭,生活比较清苦。当时,毛泽东参加了上海工读互助团,给人洗衣服。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诉说自己工读生活困境:“因为接送(衣服)要搭电车,洗衣服所得的钱又转耗在车费上了。”

毛泽东第三次在上海期间,每天都要阅读各地的报刊和书籍。他还邀请十多位旅沪青年成立了“自修学社”,共同学习各种理论著作和外语。△ 安义路63号楼上卧室,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在这里发起成立了“湖南改造促成会”,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湖南建设问题的商榷》《湖南人民的自决》等文章,开展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第三次来沪期间多次拜访陈独秀,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当时陈独秀已将全国闻名的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北京迁到上海,并在此筹备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

多年以后谈到这段往事时,毛泽东说:“我第二次(应为第三次——编者注)赴沪时,我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我一旦接受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动摇过……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可以说正是在安义路这处旧居里,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如今人们看到的毛泽东旧居,是翻新修缮之后的样子:整体是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下是当年的客堂间,依然放着方桌和几把椅子。在这栋旧居的展品中,还有毛泽东曾经使用过的“555牌”香烟盒、全套六册《共产党》月刊和建国之后批示文件用的红色铅笔、在人民大会堂一号厅使用的瓷杯、瓷勺和瓷碟等。

毛泽东与半淞园的“一面之缘”

留下寻求真理的足迹

半淞园,当年上海一处有名的私家园林。由于临近沪杭甬铁路的南火车站,该园一时游人辐辏。园内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江上草堂、群芳圃、又一村、水风亭等,长廊曲折环水……这里贴近黄浦江,故将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并应唐代大诗人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也就取园名“半淞”。

因缘际会,半淞园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到此一游的必去之地。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来到半淞园,他们泛舟游湖,登高望远,正当大家玩得兴味盎然的时候,李思安女士说道:“我们还是选取一个地方坐下来谈一谈吧!”

他们选择了一个安置有石凳石桌的亭子,挤坐在石凳上。在这里,他们详尽地讨论了新民学会的任务、活动原则、入会手续等问题。会议认为学会应采取“潜在务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的态度,吸收新会员要具备“纯洁、诚恳、奋斗、服从真理”四项条件。在会内要养成好学的风气。“半淞园会议”一直开到黄昏,大家仍意犹未尽。会间休息时,参加会议的十二人“在雨中拍照,近览淞江半水”。

1921年1月,毛泽东在长沙举行的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报告会友在上海半淞园讨论的结果,……众赞成上海的决议。”自此,新民学会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初始宗旨,上升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论高度——正如1982年萧三在回忆录《人老心不老,愿作老青年》中所言:经半淞园会议后,新民学会已初步孕育了“共产主义的胚胎”。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中,半淞园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被夷为平地,一派繁华尽毁,半淞园没有再建。

新中国成立后,半淞园一带陆续兴建南市发电厂、南市自来水厂、建设机器厂等,工厂加仓库的新兴工业取代了原有的小桥流水。

现如今,曾经的半淞园已成为上海世博园区的一部分。一座座极具艺术特色的环保建筑,环绕在半淞园路、花园港路、南车站路一带,红色旧址、创意园区并存。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到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青年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40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4
下一篇 2023-02-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