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帽官职级别

宋朝官帽官职级别,第1张

宋朝官帽有两种,高级别官员戴直脚幞头,低级别官员戴交脚幞头。

宋朝开始,官员穿朝服,必戴方心圆领。宋朝的常服继承了唐朝的衣式,靠颜色区别品级。宋朝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幞头。

唐朝的软幞头在宋朝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交脚幞头。

扩展资料:

宋袭唐制

宋神宗元丰以前。如上所述,就是这时期的变化情况。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元丰改制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

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这时,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政和改制

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建炎复制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还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上恢复了宋初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幞头

宋代官帽设计意图,目的并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们在朝堂上“交头接耳”而制作的。

在宋朝,大臣上朝戴的官帽后面有一根长长的耳朵,很奇特。传说,这种形式的官帽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设计的,还说这种带翅膀的帽子,就是为了让上朝的官员们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他们互相交头接耳,串通一气。

其实,可以肯定的是宋朝官员的官帽带翅膀的设计之初决不是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的。这种宋朝的官帽的左右两边各伸出一个长长的“翅膀”。历来人们都以为,这种“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赵匡胤,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上朝时官员们相互交头接耳。

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如果大宋皇帝的真的只是为了让官员们不要交头接耳。而将官帽两边安上长长的翅膀。那就解释不了为什么皇帝他自己的帽子上同样也有长翅膀呢?

其实,据考证,长翅帽最早可不一定是赵匡胤发明的,东晋时期就已出现过类似的帽子,这种帽子到隋唐时非常流行,由于帽子的后侧垂有两根“乌纱翅”,人称“乌纱帽”。长翅帽应该就是从乌纱帽演变的,只不过是帽的两根翅膀用的不是乌纱,而是用竹、铁等硬材料制作的。

宋代官帽很直,固定住,不会动,而且加长了,一般在一尺左右,最后变得有三尺长,这种一米的帽子也叫展脚幞头。不管发明者的意图为何,这种带翅膀的帽子戴在头上,肯定会很不自在,不舒服。走在路上,到人多的地方,会经常碰到别人,也可能会被碰掉的,必须十分小心。

那么,宋朝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官帽呢?综合来看这种帽子主要有以下功能:

显眼、醒目。宋朝的这种官帽,有一大好处,与众不同,走在外面,市井里,让外人一看就知道是朝廷命官,公务员,有利于执法。宋朝的官服加上这顶独特的官帽,非常显眼,不管在哪里,都很容易辨别,这也算是当时的比较时髦的装束了。

庄重、大方,与众不同。穿上官服,戴上官帽。一米的长翅,一扭头,一转身,都给人一种庄重,神气,气派,自豪,还有一点不可一世的小感觉。这种官帽不仅有官威,长长的翅膀还可以起到规避作用,让你走路时要十分小心,别碰到他人,他人见到后会主动避让,这样双方就不会发生碰撞。

有一定的约束力。虽然说,发明这种带翅膀的帽子目的不是防止大臣交头接耳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确实起到一定的约束行为的作用。

这种官帽,由于两端的长长翅膀,使官员不能很随意扭头与他人交谈,这会碰他人的头或脸,很不方便。这也让官员们不能离得太近,不能随便地乱扭头与他人私下里谈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438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6
下一篇 2023-02-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