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和第二欠世界大战期间,妄图以军事、经济、政治手段永久占领和统治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而演出的一幕丑剧。
1938年11月3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首先抛出了“建立东亚新秩序”的计划。声明说:帝国所期求着即建立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新秩序主要是为了引诱国民党投降,排斥英美等国家,再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1940年7月26日,日本新上任的内阁,以近卫为首,进一步把“建立东亚新秩序”扩大为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此时,日本的野心是要建立以日本为中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基本的大东亚新秩序。8月1日,抛出了“以日满支(即中国)为一环确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声明。到9月,这个共荣圈又将东南亚等地区划进来了。
日本在所谓大东亚共荣圈里实行的是侵略灭种政策,对各国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疯狂掠夺各国的资源,在各占领地区建立的傀儡政权,成为他们实现所谓共荣圈的工具。
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邀请”各傀儡在东京举行“大东亚国家会议”,向内外宣布大东亚共荣圈业已建立和完成战争的坚定决心。然而,这次会议既是“大东亚共荣圈”丑剧正式上演的标志,也是走向崩溃的开始。因为战场上,日本军队已开始败退了。“大东亚共荣圈”是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而建立起来的,也必然随着它侵略战争的失败而分崩离析。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炮制的一个侵略计划,其宗旨是把亚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变成日本殖民地。1940年春夏之际,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在西欧得逞一时,荷兰、法国败阵,英国困守三岛,惶惶不可终日,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实现其在东亚的扩张时机已到。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了载有所谓“共存共荣”内容的“基本国策纲要”。同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发表声明,正式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日本为中心,以其所谓的“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把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供日本掠夺和剥削,由它主宰一切。
被列入这个“共荣圈”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以及夏威夷群岛等。1941年底至1942年初,日本陆军省和拓务省制订“大东亚共荣圈土地处理方案”时,还确定要占领苏联的远东地区,把它纳入“共荣圈”。
日本在大肆鼓吹“大东亚共荣圈”的同时,残酷地奴役和屠杀被划入“共荣圈”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大肆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便陷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并遭到致命打击。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奋起抵抗,终于使日本妄图称霸东亚的这个侵略计划化为泡影。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就是指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制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希望确保日本在东亚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洋发展,。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表明了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的地区。
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觊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称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了荷兰、法国等地,并威胁到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当前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尽管大东亚共荣圈是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但是大东亚共荣圈中的独立国家却是由日本军队掌控或部分掌控。大东亚共荣圈随着日本的投降而终结,虽然日本被认为是侵略者,但是日本军队驱除东南亚殖民地宗主国的势力,并且希望建立现代化体制,同时也让菲律宾、缅甸等国独立,许多独立运动领袖也多与日本方面联合。
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则一直坚持“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为取得侵略别国机会的借口而已,其实质是让各国在这个共荣圈中接受日本的统治。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的合作,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二战中,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曾不可一世地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灰飞烟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