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在中国哲学史、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的人性观,并派生出不同的教育观。孟子主张人性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是一切美德的开端,教育的任务只是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的本性。人的善恶根源于性,表现于情。
荀子主张人性恶,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积学而成、后天努力的结果。告子则主张人性无分善恶,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扬雄认为人之性有善有恶,善或恶的关键在于学习。
/iknow-pic.cdn.bcebos.com/b21c8701a18b87d6bce8f573080828381f30fd3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21c8701a18b87d6bce8f573080828381f30fd3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21c8701a18b87d6bce8f573080828381f30fd30"/>
扩展资料: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虽然指出人的本质应是人的社会性,但他们所说的社会性依然是从先验的理性原则或绝对理念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学说认为,人的本质属性主要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
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谈人的本质,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制造生产工具和从事生产劳动,因此,一般说人的本质属性如马克思所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人本质属性/22535486?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人本质属性">百度百科-人本质属性
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分为类的本质和个人本质。
1、人的类本质是人相对于其他物(包括非生物、植物和动物)而言的根本性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2、个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人(张三、李四等等)的根本性质和其各种属性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
在西方哲学史、教育史上,也曾先后出现过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等为代表的自然人性观,尽管他们的具体阐述不同,但都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认为教育就是保护人的自然潜能之自由、自发的发展。欧洲中世纪时,人性问题上占支配地位的是宗教神学的超自然人性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控制人的情欲,依靠上帝的启示启发人的理性。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不可分。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都必然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不是神或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社会性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生产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它离不开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和协作关系。
第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的生存不仅依赖于自然界,而且也依赖于社会,任何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人都处于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中,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参与社会生活,人要生存和发展,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
人本质属性:
人本质属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在中国哲学史、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的人性观,并派生出不同的教育观。孟子主张人性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是一切美德的开端,教育的任务只是“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的本性。
荀子主张人性恶,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积学而成、后天努力的结果。告子则主张人性无分善恶,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扬雄认为人之性有善有恶,善或恶的关键在于学习。董仲舒、韩愈等主张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说明人的善恶根源于性,表现于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