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分别指什么?

五戒十善分别指什么?,第1张

五戒十善分别是什么?

五戒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五戒十善指的是什么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

【五戒】

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义、礼、智、信五常,复以不杀配东方,不盗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饮酒配南方,不妄语配中央。〔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毗尼母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论卷十四、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摩诃止观卷六之上〕

(二)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灌顶经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

(三)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禁绝:(一)夺生命,(二)不与取,(三)虚妄语,(四)欲邪行,(五)邪见等。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即于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饮酒戒,另加邪见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六、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

【十善十恶】

十善即十善业,梵语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梵das/a^kus/ala -karma-patha^ni )、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 (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邪见,即愚痴。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称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称为七支业(口四亦称语四)。造业之经过可分为加行、根本与后起三个阶段,此十业道属根本者,故立为根本业道。

十善十恶之说,见于大、小乘诸多经典,阿含经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行十恶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对十善十恶之果报分为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加以解释,因行十恶而堕三恶道者,为异熟果;因杀生业而致多病短命者,为等流果;因杀生业而遇霜雹、尘秽等害者,为增上果。

佛教中的“五戒十善”是指什么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十善: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不嗔、不愚痴、不傲慢、不疑惑。

下辈子想要在为人必须做到这是善才可以,这是最低标准,所以净空老法师说现在的人百分之95都要下地狱的,所以要好自为之啊。您可以看看印广法师讲的《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看完您就都明白了,宇宙万法哪里来的,阿弥陀佛

五戒十善是什么意思

十善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

于兄弟则尽友。於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憍惯。致成匪类。

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

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五戒

五戒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

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沈。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

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

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蝨。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

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

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

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

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

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

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

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岳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

一切众生。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

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

五戒十善是什么意思

十善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五戒十善是什么功德

十善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

于兄弟则尽友。於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憍惯。致成匪类。

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

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五戒

五戒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

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沈。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

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

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蝨。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

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

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

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

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

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

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

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岳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

一切众生。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

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

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居士戒、别解脱戒要修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徒都要修十善,

就是十善业,其中身体做的三善业是不杀生而能够放生、不偷盗而能够布施、不邪淫修梵行,语四善业是不妄语说真实语、不两舌说和合语、不恶口说柔和、不绮语说有意义语,意三善业是不贪安住无贪心、不嗔安住无嗔心、不痴无邪见。

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是一样的。贪欲就是贪,嗔恚就是嗔,邪见即是愚痴,痴。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五戒十善是人天福报的因。持五戒行十善到上上品,命终可生天。做到中上品,来世能得人身。

南无阿弥陀佛

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行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 *** 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著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佛教中的持五戒修十善指的是什么??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十善”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善”侧重于修善。

由“五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扩展资料:

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1、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

2、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憍惯。致成匪类。

3、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

4、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5、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戒十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54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0
下一篇 2023-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