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历史意义:
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在隔绝40多年后举行汪辜会谈;有了“九二共识”,国共两党领导人才能在2005年4月举行历史性会谈,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双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先后达成ECFA等18项协议和多项共识;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态势。
扩展资料“九二共识”形成的历史背景
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也衍生出种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
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九二共识”是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达成共识的方式是各自口头表述,记载于两会函电往来中;构成共识的内容就是上述经过协商、相互认可的具体文字。
扩展资料:
共识中,双方都表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国家统一的态度,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台湾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异的处理。在两岸之间固有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的历史条件下,“九二共识”的达成,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为两会开展协商并取得成果提供了必要前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