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即单色釉瓷和彩绘瓷。单色釉瓷又分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称为“一道釉”。中国明代以前是素瓷时代,明代以后才有了彩瓷的蓬勃发展。
素瓷是指无论釉上和釉下都没有色彩的瓷器,没有绘制的花纹。素瓷是在通风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铁的含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釉色。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瓷器按照窑口分类:
窑口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窑名、型制以及工艺。
那么窑名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是以朝代来分,如唐窑、明窑、清窑之类的。
第二是按地名来划分的,这个是最常见的的取名法,瓷窑以其辖属州县来叫的,例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由于它属于越州管辖的因而称之为越窑,内丘瓷窑由于它原属邢州而将之称为邢窑,另外如定窑、龙泉窑、哥窑等也是一样。
第三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如北宋汴梁东西各有各的窑厂,当初官衙设立东西二窑务,陈留县瓷窑由于它处于汴京之东而称东窑。
第四是以经营方式命名的,如五代余姚上林湖越窑烧成的某种“臣庶不可用”的秘色瓷器,就称秘色窑,北宋汴梁、南宋杭州瓷窑烧成皇室专属陶瓷器,就称官司窑,明初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宫廷御用瓷器,就称御窑,民问烧的就称民窑。
第五是以姓名来起名的,比方说有宋朝吉州永和镇的舒公窑、五代郑州的柴窑、或者是清朝以监烧官姓氏命名的臧窑(臧应选)、郎窑(郎廷极)、年窑(年希尧)和唐窑(唐英)之类的。
如今关于很多新发现的古代瓷窑所定的名称,都命名于窑址所在地,上面再冠以隶属县名。像浙江萧山上董窑、广州西村窑、福建连江埔口窑、四川华阳琉璃厂窑、河南汤阴鹤壁集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之类的,这样的起名方式已经差不多趋近相同。
这般命名,既明确又切合实际情况。史上沿袭过来的窑口有窑址和名称不一致的,考虑到大家早已习惯这些说法,也就不会再改了,如定窑事实上没在定县而在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耀州窑事实上没在耀县而在铜川县黄堡镇之类的。
①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陈列)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电器陶瓷,电子陶瓷,化工陶瓷,纺织陶瓷,透千(燃气输机)陶瓷等等。
②按是否施釉来分,可分为有釉陶瓷和无釉陶瓷两类。
⑧人们为了生产、研究和学习上的方便,有时不按化学组成,而根据陶瓷的性能,把它们分为高强度陶瓷,铁电陶瓷、耐酸陶瓷,高温陶瓷、压电陶瓷,高韧性陶瓷,电解质陶瓷、光学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电介质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
④可简单分为硬质瓷,软质瓷、特种瓷三大类。
所产的瓷器以硬质瓷为主。硬质瓷器,坯体组成熔剂量少,烧成温度高,在1360℃以上色白质坚,呈半透明状,有好的强度,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又是电气的不良传导体,如电瓷、高级餐具瓷,化学用瓷,普通日用瓷等均属此类,也可叫长石釉瓷。
软质瓷器与硬质瓷不同点是坯体内含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稍低,在1300℃以下,因此它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介电强度均低,一般工业瓷中不用软质瓷,其特点是半透明度高,多制美术瓷,卫生用瓷,瓷砖及各种装饰瓷等,通常如骨灰瓷、熔块瓷属于此类。
特种瓷种类很多,多以各种氧化物为主体,如高铝质瓷,它是以氧化铝为主,镁质瓷,以氧化镁为主;滑石质瓷,以滑石为主;铍质瓷,以氧化铍或绿柱石为主;锆质瓷,以氧化锆为主;钛质瓷,以氧化钛为主。
上述特种瓷的特点多是,由不含粘土或含极少量的粘土的制品,成型多用干压、高压方法,在国防工业,重工业中多用此类瓷,如火箭,导d上的挡板,飞机、汽车上用的火花塞,收音机,内用的半导体,快速切削用的瓷刀等等。
从装饰手法来说分三类: 1、胎装饰 多为印花、划花、刻花、堆贴、绞胎等 2、釉装饰 单色釉(青瓷、白瓷、黄瓷、蓝瓷、绿瓷等单一色泽釉色的瓷器)、结晶釉(兔毫、油滴、铁锈斑、茶叶末釉等含结晶物质的釉面装饰)、花色釉(窑变釉等)、纹片釉(就是釉面有裂纹的那种啦~像哥窑) 3、彩装饰 釉下彩(青花啊,釉里红,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斗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