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概述

山东历史概述,第1张

山东省简称鲁,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省会济南。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东鲁。在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

山东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

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鲁国。

以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为发端的齐文化,孕育了齐桓公、管仲、晏婴、鲍叔牙、孙武、孙膑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齐国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扩展资料

山东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自20世纪以来,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

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

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

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变化很大。

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函以东地区。

因为秦在关中,故称崤函以东六国(楚、齐、韩、魏、赵、燕)为山东六国,或云关东六国。

此时山东与关东意义相同。

如《管子》书就有“楚为山东之强国”语。

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多次用山东提法,如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又有“山东之国”、“山东豪俊”、“山东大扰”等说,皆指崤函以东地区。

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

秦汉一统之后,关中与山东(或关东)在政治上的对立消失,山东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广、狭两义。

广义的山东是沿袭战国时的旧概念,狭义的有专指齐鲁地区的意义了。

《史记·酷吏列传》载:御史大夫齐地苗川国薛(今山东寿光南)人公孙弘说:“臣居山东为小吏(薛邑狱吏一作者)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又《史记,儒林传》: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齐鲁之有山东之称,当滥觞于此。

至于山东成为行政区划,是又经历了数百年演变过程的。

山东地区的历史沿革、行政归属,夏殷时代不可详考,但当时是方国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归夏、商统治。

西周至春秋时期,该地仍是方国林立,除齐、鲁两大国外,主要的还有曹、滕、薛、郯、莒、纪、莱、谭等,还有宋、卫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山东地区被齐、鲁两国控制。

战国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属楚、赵外,都被齐国统一。

秦统一六国后,山东地区被置为郡县,如齐郡、琅邪、东海、东郡、薛郡等都在山东范围。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

汉武帝时削弱封国诸侯王势力,初置十三郡州,山东置青、兖、徐三州,下置郡、国、县。

之后数朝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但基本变化不大。

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山东地区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市),统辖山东地区。

至此,“山东”一名始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之名称。

元代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尉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后移治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至清代才将山东政区正式定名为山东省。

此后沿用不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67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5
下一篇 2023-02-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