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曾国藩呢?

如何评价曾国藩呢?,第1张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曾国藩出生于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曾国藩一生共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皇帝。曾国藩所生活的时期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褒贬评价: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曾国藩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了洋务运动,处理天津教案。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曾国藩。因此,有人称曾国藩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有人称颂曾国藩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之人。

有称赞曾国藩的,就有辱骂曾国潘的,谁也不可能让大家都喜欢你。有些人就骂曾国藩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汉奸”、“反动头子”、“刽子手”;也有人说曾国藩是“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精装正版 曾国潘全书 曾国藩为官从政为人处世智慧 冰鉴挺经家书¥48购买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与孕育他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把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曾国潘能作什么,不能作什么?曾国藩究竟是阻碍了当时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曾国潘在晚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曾国藩在近代历史上可以说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整个清朝晚年,其历史地位之崇高那是不言而喻的,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首先,由于曾国藩对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坚决,进一步延续了清朝统治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延长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间。

二、在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是八旗军,当时是无望而不胜,但随着统一全国,旗人逐渐被腐化,战斗力逐渐衰弱。在平灭吴三桂时,康熙更多的依靠绿营兵,八旗军已不堪重用。到了后来,绿营兵也开始腐化,不复当年重用,剿灭太平天国是主要依靠还是汉族官僚阶级自己的武装部队。

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甚至还依靠外国人组成的雇佣兵,可以说是曾国藩开启了汉族官僚阶级私有武装的先河。三、在清朝前中期,始终都是满族压制着汉族,即使设立满汉两个堂官,也是满族人作主。但从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以后,汉族的官员逐渐恢复其历史地位,重登历史舞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再到后来的袁世凯,在朝堂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

四、曾国藩在地方上开始兴起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也是实至名归。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

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资料:曾国藩-百度百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69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6
下一篇 2023-0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