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国马谡的简介 历史上的马谡是怎样的人

三国蜀国马谡的简介 历史上的马谡是怎样的人,第1张

马谡是个刚愎自用的人。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另说死于狱中。

挥泪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在《三国志》中,马谡主要有三个结局。第一个结局是,马谡没有被诸葛亮斩首,而是逃亡,后来改名为宁遂。诸葛亮死后,马谡回到了蜀国,又为蜀汉效力。第二个结果是,马谡确实被诸葛亮判了死刑,但在执行死刑之前,他在监狱里病死了。第三种说法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如此,这也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说法。马谡是被诸葛亮含泪杀死的。

一些学者研究了史书之后,认为虽然马谡在历史上有三个结局的记载,但最有可能的是第二个结局。马谡在街亭犯了大错,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然而,在行刑前,马谡在狱中病死。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马谡是蜀汉的将军,入伍后。兄弟五人,有才。他与兄长马良士刘备一起去了蜀国。临终前,刘备对宰相诸葛亮说:"马谡慷慨如素。你应该谨慎行事"。诸葛亮不听,以马谡为知己。嘉兴三年,诸葛亮征南,马谡定计攻心,诸葛亮深以为然。

说到马谡的死,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马谡是在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在营前痛哭的。这个典故来自于《三国演义》。当时,魏军来势汹汹,街亭作为蜀军的粮道,对西蜀的命运极为重要。诸葛亮命令马谡和王平率领25,000多名精锐士兵在街亭与魏军作战。山上扎营。后来,他拗不过王平的苦口婆心,给了他5000名士兵在十字路口安营扎寨。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文/赵心放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可谓代代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真格挥泪斩杀了失守街亭的马谡吗?在此悉听笔者聊聊。

(一)书中是如何描写街亭失守之战的

《三国演义》中写道,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讨伐曹魏之战。兵分三路,赵云、邓芝率部占据箕谷,马谡、王平率部镇守街亭,由诸葛亮亲率大军十万突袭祁山,打通进攻曹魏的战略通道。

出兵之前,诸葛亮详细作了安排后,马谡豪情爆棚地立下军令状:镇守一个小小的街亭不在话下,丞相啊你心细得比麻丝还要细啊,假定如有不测,可以把我全家问斩!一生为谨慎的诸葛亮不便再多说啥,但还是按照老习惯,反复强调了重中之重的事,就是要在靠山近水的地方安营扎寨。诸葛亮为啥要强调这事呢?略懂兵法之人皆知,作为防守而言,出发时可以多带一些干粮,即使缺粮还可以打猎采野果嘛,能多抗得住几天日子,如果缺水了,就是书上说的断了汲道,能坚持多久啊?

(王平与马谡)

马谡虽然耳朵听到诸葛亮说的这句话,但并没往心里搁。到了街亭后,就下令兵士们在山头安营扎寨。副将王平忧心忡忡地说:丞相一再吩咐安营扎寨要在靠山近水的地方,你这样安排,假如曹魏军断了我汲道咋办?马谡哈哈一笑:被敌人围住了不动就会被困死。居高临下,就能势如破竹地冲下去,想不胜都难哦。这就是兵法上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曹魏的张郃率军来了。张郃不是浪得名将虚号的军事将领,仔细观察一番地形,心中就有了数,对蜀军在山头的营寨围而不攻,并立即断其汲道。没过几天,无水喝的蜀军将士就军心大乱了,马谡只好率军突围败退,张郃乘机率军追杀。

兵败如山倒哟,街亭失守,战局骤变,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蜀国首次讨伐曹魏的计划宣告破产。

(二)诸葛亮为啥非要杀马谡不可

历代不少人有这么个观点,马谡纯属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外搭刚愎自用,不仅仅使自己所带部队损兵折将,关键是使蜀国的整个北伐战略计划落空,按照军法必须格杀不论!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在荆州时以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成都县令。

诸葛亮用人虽然赶不上刘皇叔,但也算顶尖儿的人物,并没有把马谡看错。马谡以参军的身份协助诸葛亮处理了许多国家和军事大事,包括从计划到准备再到落实,这样的一个人,绝非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可以胜任。据史载,马谡才气过人,韬略不少,诸葛亮召他议事,不时从白天到夜晚。丞相不是闲得无聊找人瞎吹打发日子吧?

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杀马谡,是找替罪羊,让其为首次北伐失败背锅,不然无法向朝廷作出交代。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估摸对战争不太了解吧?世上有常胜将军,但无百战百胜将军。蜀国的关羽、张飞打过败仗没被杀头,曹魏的曹仁,在博望坡被刘备打得溃不成军,南郡又被周瑜给夺取了,损兵折将又丢城池,败绩不可谓不大?没杀一儆百吧?于禁不仅使七万军队覆没,还叛国投敌,溜回来后曹丕也没公开杀他,只是画了几张画讽刺一下让其难受……

有读者要问,那就是诸葛亮在小题大作?NO!笔者管见,诸葛亮杀马谡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诸葛亮很信任马谡,相信他是最理解和支持北伐战略方针的人,之所以选择他领军去守街亭,也正是看中这一点。殊不知马谡刚独自领军就和丞相唱反调,不听劝告在山顶上安营扎寨,被断汲道陷入危机后,竟然慌得六神无主,最后还是副将王平力挽狂澜,才避免了全军覆灭。诸葛亮一贯认为,王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赶不上马谡的。这实际结果不是在活生生打诸葛亮的脸吗?

其二:诸葛亮制订的北伐战略十分稳健,在出兵的同时也考虑了失败时的退路。他知道在高级将领中,很多人认为这战略太保守,是口服心不服的。自己最信任的人公开唱调,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如果不刹住这股歪风邪气,那就无法进行北伐,无法统帅整支军队。他要让将士们都知道,军令如山,奖惩分明,违抗军令者绝无好下埸!于是诸葛亮对首次北伐失败的责任人员作出了不同处理:处死参将张休、李盛;剥夺黄袭的兵权;赵云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没有完全遵守诸葛亮的坚守安排,在小范围内和曹真硬碰硬干,一度让部队陷入危机,不过凭借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避免了大的损失。属于擅自做主,所以也应受惩罚,官职降一级;王平受嘉奖封侯。失守街亭的马谡,是首次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当然斩立决!

诸葛亮通过对首次北伐失败责任人员的不同处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后面的几次北伐中,蜀国军队切实做到了严格按军令行动,说进就进,说退就退。即使诸葛亮意外死于五丈原时,蜀国军队仍然可以做到有序井然撤退,连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也摸不清底细。

(三)马谡到底如何死的呢?其实是一个历史之谜

不少小说虽然有人物和事件的原型,但为了增加观赏性和可读性,虚构的情节不少,这种看法是人们的共识不假吧?因此仅凭小说《三国演义》就断定马谡就是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不能当真。

马谡是如何死的呢?陈寿所著《三国志.蜀书》中,就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向朗传》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用现代语言释意:街亭失守后,马谡畏罪潜逃没投案自首。向朗知情不报,诸葛亮十分气愤,免去了向郎的官职。

《马良传》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用现代语言释意:马谡投案自首后被关进监狱等待处理,也可能忧愤过度也可能得了急病,在狱中死去了。

(张郃)

《诸葛亮传》和《王平传》的记载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相同: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用现代语言释意:诸葛亮率军退回汉中后,即令处死了马谡。

陈寿在同一部史书中,对马谡的结局记载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是十分矛盾的。

笔者管见,可能是古人受了时代的限制,写书的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吧?只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写,不如现代人那么讲究逻辑性。把上述几个传记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作出比较有逻辑性的臆测:街亭失守后,马谡知道自己犯了大罪就畏罪潜逃了,过段时间最终被缉拿归案,被诸葛亮判了死刑,在等待行刑的日子里,马谡在狱中病死。

文末补白: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中裴松注引《襄阳记》的记载,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诸葛亮对自己如同儿子,自己视诸葛亮如父亲。我们感情十分深厚。希望诸葛亮像鲧对禹那样有情有义,我就死无遗憾了。据野史载,马谡死后,诸葛亮十分厚待马谡的遗孤。

推荐:

《重耳传》里的骊姬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成语从长计议就与她有关

《红楼梦》里鸳鸯拒婚,贾母为何不骂当事人邢夫人而大骂王夫人?

诸葛亮的童年有多恐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69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6
下一篇 2023-0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