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儿子被杀,为何无人求情?很简单,他不是曹魏的许褚,而是司马昭时代的许仪。
提起许褚,无人不知,他力大如牛,事实上比牛还大。早年,许褚尚未追随曹 *** 之前,和前来打劫的贼人火拼,奈何d尽粮绝,只得与贼人协商,用牛换粮。贼人同意后,双方各取所需。
不过,他们却忽略了一方的感受,就是那头老黄牛!对不起,它表示强烈抗议,“老牛我只想躬耕于田野,还不想落入贼人之腹!”也许,老牛对家乡的地形太熟悉了,它竟然自己跑回来了。
贼人一看,这伙村夫太坏了,想让咱赔了粮食又折牛,这不明摆着欺负俺山头无人耶!于是,他们一路追着老牛回到村子。
就在这时,许褚出现了,只见他一声怒吼,抓住牛尾,生生地将它往回拖了数百步。贼人们顿时震惊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力士,惹不起!不知是谁牵了头,那伙贼人竟慌不择路地跑了,牛也不要了。
后来,许褚被曹 *** 看中了,做了他的贴身保镖。曹 *** 专权,想杀他的人不少,最后能寿终正寝,许褚有功焉!
记得渭水河边,曹 *** 和韩遂谈判的时候,马超想借机做了他,不过他发现有一道犀利的眼光紧紧地盯着他,难道……马超便问曹 *** ,“请问虎侯在哪里?”曹 *** 用手指了指身边的壮士,果然就是那冷眼男!马超倒吸了一口凉气,“好险!”不战而屈人之兵,许褚做到了。
这就是许褚,力大如牛,勇冠三军。不过,最难的是他对曹 *** 的那片忠心。曹 *** 逝世后,许褚一介武夫,竟然痛哭至吐血,恐怕曹丕这个孝子都没有如此伤心吧?
因此,曹丕、曹叡也十分看重许褚,许褚过世后,对他的子孙也格外照顾,赐关内侯。那时,谁想动许仪,也得想想自己长了几颗脑袋。不过,请注意,这里有个大前提,就是曹氏真正执政时,许褚一家才会得到厚遇,为啥?因为他们是曹魏的忠臣。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杀死曹爽,司马氏从此开始专政。司马懿死后是司马师,接着是司马昭。
曹魏此时已经是名存实亡,不过是司马氏的傀儡,他连自己都照顾不来,哪里还有什么能力来保护许仪呢?
那么,许仪为什么会被杀?
司马昭决定伐蜀,群臣皆认为不可,唯独钟会支持。于是,钟会便成为了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假节是什么概念?钟会可以凭借着符节诛杀违反军令的将士。
钟会率军10多万,分别从褒斜道、傥骆道入汉中。大家知道,那栈道容易被山洪冲毁,不打仗也没人维护,破破烂烂的,根本承受不了这么庞大的军队通过。因此,钟会便令许仪先行,为大军修整栈道。至少到这里,钟会都没有杀害许仪的想法。
不过,也许是天绝许仪,一座桥出现了致命的工程质量问题。上万人经过都安然无恙,偏偏钟会经过时,桥面木板突然断裂,战马一声哀嚎,陷入坑中,钟会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值得庆幸的是,马被卡住了,没有彻底掉下去,钟会捡回了一条命。
死里逃生的钟会怒不可遏,立刻下令斩了许仪。不过,许仪是许褚的独苗,又是曹魏最亲近的臣子,钟会竟然毫不顾及,说杀就杀,更令人咋舌的是,众将领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吱声。
许仪也许是没有做好工作,但好歹也是牙门将军,即便是钟会假节,也不能将其随意处死。不过,这套规章制度显然对钟会无效,为何?时代变了。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虽然皇冠还戴在曹氏头上,权力却早就易主了 ,这是司马氏的时代。
钟会,司马家族的心腹,情愿做司马家的中郎官,也不愿接受曹魏的太仆一职。钟会善谋,被人称谓张良,因此得到了司马昭的信任和重用。司马昭可以恣意另立新君,钟会杀死个曹魏的忠臣又能拿他怎样?
除了权力博弈之外,钟会此次西征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进行,他和司马昭力排众议,并为此精心策划良久,他们当然希望用一场胜利来打脸那些叽叽歪歪的大臣们。因此,钟会此行意义重大。
谁知道,连个敌人还没看见,主帅差点折在这半路上,关键钟会已经预料到道路不好,特意吩咐许仪去整修。打个比方,就好比你预测前面道路上有个坑,便吩咐手下去填平,结果别人走过去没事,轮到你时,“扑通”掉下去了,心塞不?明明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结尾。
钟会这个人非常聪明,如果他再往坏处想,许仪这个曹魏的忠臣,是否本来就居心叵测,图谋不轨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要不是钟会命大,司马昭筹划许久的灭蜀之伟业就要泡汤了,三国历史也要改写了。这条罪名谁也承担不起,除了看着许仪伏法,将士们谁敢为此事出头呢?
许仪之罪当不当斩?其实并不重要。然而,许仪之死,标志着曹魏王朝气数已尽。三年后,司马炎称帝。
形容令人震撼的四字成语有:
1、荡魂摄魄:意思为震撼心神。
2、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3、威震三军:威:威力,威望;震:震动;三军:指整个军队。威力震撼整个军队。形容在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4、震撼人心:震:震动;撼:动摇。指某件事对人震动很大。
5、感铭肺腑:内心受到震撼。形容十分感激。
6、震撼寰宇:震撼:震动;寰宇:全球。意思为震撼了整个世界。
三国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
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李儒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 *** :小说中的曹 *** 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 *** 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 *** 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