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
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1959年1月2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颗成功地探测到地外星体的探测器,进入日心轨道的第一颗人造行星。
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这个带有探测月球的仪器,是计划飞抵月球的。在苏联“月球2号”成功之后2年7个月,美国的探测器“徘徊者”4号飞抵月球背面。到了1965年,飞往月球的“天路”基本探查清楚了。下一步的任务主要是探测能不能在月面降落的问题。
1959年3月4日,在离月球表面3万余千米的上空近距离飞行,收集并传回科学数据,最后进入日心轨道,成为第二颗人造行星。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开始建造,其正式名称为反法丁斯防卫墙,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的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62年8月31日,美国从侦察机拍照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d,由此引发古巴导d危机。这个事件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1964年7月28日,首次成功传送回月球表面的近距离电视视频与图像4308张。
1965年2月17日,成功传送回月球表面,近距离电视视频与图像7137张。
1966年1月31日,成功软着陆在风暴洋中,着陆后15分钟便拍下第一张照片。这是在月球表面首次人类可以随的速度进行的软着陆。
在这期间,发展了月球硬着陆、软着陆和绕月飞行打底,并于1969年最终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夙愿。
1966年3月31日,月球10号的任务不是直接在月球上软着陆,而是把一个人造月球卫星送入环月飞行的月球轨道。月球10号在近月点为350千米、远月点约1000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围绕月球飞行了460圈。
1966年5月30日,在月球上着陆并发回了首批144张照片,发现了一片点缀着无数个月坑并散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岩石。它没有发现很深的软土层,显示月球表面是平坦的,而且强度足够支撑一个载人登陆飞船。
探测的方式
①在月球近旁飞过或在其表面硬着陆,利用这较短时间探测月球周围环境和拍摄月球照片。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就是以近旁飞行发回首批月球背面照片;美国徘徊者7、8、9号探测器就是击中月球表面前发回一批照片。
②以月球卫星的方式取得信息,这种方式能有较长的探测时间。
③载人航天器、不载人航天器或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通过减速使航天器在接触月球或其他星球表面瞬时的垂直速度降低到最小值,以实现安全着陆的技术),登月载人航天器(见阿波罗工程)可大量收集月球土壤、岩石样品,拍摄大量照片,安装各种测量仪器,获取丰富和详细的月球资料。
不载人航天器或探测器,在月球软着陆后,拍摄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照片传回地面,或者将仪器测量的数据传回地面,甚至像月球16、20、24号探测器那样在月球软着陆并取回月球表面样品。由于30多年来对月球的各种探测,极大地充实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
登月的资料:
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升空,两日后在月球的静海着陆,第一次实现人类从一个天体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同年10月7日,前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成功的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1966年1月31日,前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飞行了39个小时以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人类第一次实现软着陆。
1970年9月20日,前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品,带回地球。 60年代,美国根据它庞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发送了9个"徘徊号"和7个"勘测号"月球探测器。
拍回了数以万计的月面照片,以后又为阿波罗载人飞船着陆,发射了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为它登月地点提供探测数据。与此同时,10次阿波罗载人登月试验,从不带人到近地轨道飞行、带人模拟登月飞行、到最后带人登月预演。至此美国完成了登月的一切准备。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三人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升天,这次飞行的目标是月球,这是人类的首航。他们经过75小时的飞行到达了月球轨道。于是由科林斯驾驶指令舱绕月球轨道飞行,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在月面近海一角降落。
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奥尔德林紧随其后。他们在月面上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插上月球,上面镌刻着"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首次登上月球。我们是全人类的代表,我们为和平而来。"
他们在月球上兜留了二日,在完成月面考察任务以后,进入登月舱,离开月球回到月球轨道上的指令舱中,与科林斯汇合以后开始返回地球。24日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这一次史无前例航天飞行。
中国的登月: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借助研究太阳系天体来了解太阳系的演化过程,第二是在月球探索的过程中航天技术会不断发展,以便在未来进行更遥远的太空旅行和太空开发。
月球相对于地球是一颗小质量的天体,地质活动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停止了,遗留着很多古老的环形山,其中一些环形山的形成时间可能就在月球形成后不久,探索月球的地形地貌、元素分布、地质构造等信息,有助于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同时也能了解到太阳系早期的一些历史信息,了解地月系统相互作用的历史,有助于解开太阳系的一些谜团。
要想探索月球,以现代人类的观测技术,用望远镜探测获得的信息太有限了,最好的办法还是近距离研究,那就要靠火箭和飞船,火箭把飞船送到轨道上,用在轨或者着陆探测器近距离研究月球。在这个过程中航天科技不断地发展,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能够探索和着陆月球才能更好地发展深空探测技术,才能在更遥远的天体着陆探测。而且人类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要离开地球的,没有这样按部就班的探索活动、技术研发,就没有未来的事。
月球也有开发的前景,首先是空间资源,相较于地球月球质量体积小,没有大气和磁场,月震也相当微弱,在月球进行天文观测要比在地球和近地轨道上观测条件要更好一些。
并且月球背面能够抵挡地球上的地磁信号,在一定时间段内也能靠体积遮挡太阳风,更有利于进行深空探测,而且这样的空间资源也可能用于人类发展某些工业,甚至也可能用于航天发射,在月球发射火箭比在地球更容易一些,再者月球有较多的水资源,可以用于生产燃料氢气和用于呼吸的氧气,有利于未来月球基地的建设和驻人,人的存在又有利于设备的维护。
再有物质和矿产资源,月球的一些金属的储量相当可观,可以弥补地球相应资源的不足,未来可用于可控核聚变的氦-3储量也远比地球丰富,也有开采的价值。而航天技术反过来也能应用在某些民用的场景中。
最近几年日本印度以色列甚至韩国都在开展自己的探月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恐怕是为了不在未来的太空开发中落后。人类的演化历程保持着探索的天性,而探索自然是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根本保证,探索月球,以月球为踏板试验技术以向更遥远的天体进发,人类将获得更强大的实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