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名词解释是什么?

性别角色名词解释是什么?,第1张

性别角色(Gender role)又称性别作用,指由于人的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男性女性在姿势、神态、举止等许多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在任何社会或民族中,对男性与女性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起的不同的作用怀有一种普遍的期待。

性别角色的文化观点

不同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理想行为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同的,虽然有一些会比其他一些更广泛接受。例如,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化中,战争通常被视为(或只被视为)是对雄性适合的,而抚养子女通常(或只是)对雌性而言的。其他的一些观念则会随时间的地点的不同而变化。

社会所期望的具有男性和女性特有行为模式的人。其形成在原始人类主要与种属和两性的生理特性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则随社会文化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演变。从种系发生的观点看来,动物界已可见到性别角色分化的雏型。

例如:大多数飞禽由雌鸟孵卵,雄鸟觅食或在巢旁守护。在原始社会,男性从事狩猎和战斗,女性进行采集和养育子女。在农业社会,则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到礼教的约束,活动大多限制在家庭内,男性则有更多的社会交往自由,人们广为称道的是“贤妻良母”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行为模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妇女从封建家庭桎梏中解脱出来,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是男性应有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即具有“女性气质”。

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便会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讽热嘲或排斥。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社会进一步开放,更多的成年妇女参与社会活动,从事过去男性传统的职业,而男性则分担常年由妇女包揽的一些家务劳动。不仅如此,在发式、服装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起了显著变化。例如,一些男性蓄长发、着鲜艳服装,女性留短发、着男性服装、吸烟、饮酒等,使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有了急剧改变。这种改变又进一步融入当代社会,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就个体演化而言,性别角色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甚至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态度,便已显露出来。怀孕期间,父母常常推测胎儿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赋予不同的期望。婴儿出生以后,父母通过衣着、环境布置、取名等活动,把男女婴儿区分开来。两三岁的幼儿,观察父母不同的服装和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别角色开始有所认识。

学龄前儿童的父母给不同性别的子女购买不同的服装和玩具,对男孩的顽皮和淘气采取容忍的态度,而对女孩的安静文雅则予以称赞。儿童通过玩具和游戏增强了性别角色的意识,使其行为向相应的性别角色转化。入学以后,图书和电视对儿童性别角色的意识将进一步发挥影响。在儿童的动画世界里,英雄几乎都是男性,是强者;女性往往等待英雄从恶魔身边解救出来,是弱者。青春期男女区别更明显,恰当的性别角色表现比儿童期更为重要。然而,所谓恰当的性别角色,人们的观念随着社会在变化;但传统的观念仍然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新旧观念的冲突反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是家庭矛盾的增加。

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两性合一” (androgyny)行为模式的出现。本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行为是男女两性共有的,只有少数行为对不同性别角色具有特征性。即使如此,纯粹只表现男性或女性行为特征的人也只是很少数,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异性特征。所谓“两性合一”即融男性和女性行为特征于一体。androgyny一词来自两个希腊词根andro(男性)gyny(女性)。这种行为模式的传播,将有利于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冲突的消除。

“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有,那你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认为是生理束缚了自己,还是社会观念束缚了自己呢?

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 性别角色 ,它是指 “社会对两性不同行为的期望” ,同时其中明确指出,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不仅仅只被演化和生物性主导。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不同时代对于“性别女”一事的定义吧。

在鸿蒙初辟之时,天地造就了人类,并给了他们两种不同的性别,这使得二者在生理上有了一些差异:女性体格偏小,力量偏小,且具有生育能力;而男性则恰恰相反。

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生理差异,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男女就已演化除了较为明确的分工,譬如女性摘果、男性打猎,女性哺乳、男性建屋,二者组成家庭,以此推动生命的进程。

在原始社会中,“性别女”仅被定义为人类生理上的差异。

后来,人们学会了播种,由此人类便进入到农耕社会,当力量较大的男性成为了家庭耕种的主力,他们的家庭地位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相对的,女性地位则变低。

以我国古代为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定贵贱,明尊卑”的周礼强调“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思想,使得女性在人类社会中变成了卑贱的一方。

或许是尝到了身居高位的甜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男性开始更大力度宣扬这样的思想,由此,农耕社会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男权社会”。

公元前134年,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只不过是为了更大程度压抑女性自由,使其沦为男性附庸,而这却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赞赏,并将其推行为国策。

直至唐朝,由于当时社会进入到了空前的繁荣,男性拥有的足够多了,才对女性有了些许的宽容,女性被允许外出休闲,“抛头露面”,甚至到武则天时期,还出现了短暂的“红妆时代”。

然而到了宋朝,被奉为官学的“程朱理学”则认为唐朝的覆灭很大程度源于其“礼乐崩坏”,因此反而更加推崇“男尊女卑”的礼节,特别是“缠足”一事的盛行,导致女性失去了更多自由。

最终的明清时代,皇权专制不断加强,贞洁牌坊泛滥成灾,女子未嫁从父,即嫁从夫,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妇女改嫁,在明清的律法中是重罪……中国女性地位达到历史最低点。

在农耕社会中,“性别女”被定义为卑微低贱的地位。

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史,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终于瓦解,而彼时国人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开始在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女人们的权利意识苏醒,开始剪短发、求学、自由恋爱,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追求幸福和个人自由,民国司法部制定了《婚姻法》,女性在婚姻中首次拥有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婚姻法》、《选举法》、《宪法》等法律法规,对妇女的各种权利、义务、利益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制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在工业社会中,“性别女”被定义为法律上的平等。

21世纪,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大部分工作都不再需要拼体力,而男女在智力上从来就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如今,几乎在各行各业当中,我们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在家庭中,中国女性也大部分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但是,传统思想延续了几千年,想要根除依然不易。

调查显示,在多数国家,女性工资约为男性工资的70%~90%,这样大的工资差距中,却仅有约1/5是因为男女两性在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工作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在家庭中,中国女性的承担的家务平均时长却是男性的2倍,在生育之后为家庭的付出更是远远多于男性,这其实也是受到了男性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

那么,在信息社会中,“性别女”又意味这什么呢?

我认为,它意味着在思想上实现真正的平等。 当女性在法律上和男性拥有了同等的权利后,最重要的是让这个社会摒弃旧有思想,而影响他人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坚定不移。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依托社会生活,社会也由人类创造,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作为一名女性,当我们摆脱了农耕社会中因生理特性而不得不处于的劣势时,就要始终确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与男性一样。

我们是完全自由的个体,即使这个社会暂时有一些束缚,但我们至少不能自己给自己增设桎梏。“性别角色”的概念,让我们明白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往往来自社会,而真实并非就是如此。

我们至少不要让自己成为刻板印象的俘虏,历史的进步需要独立的思考和突破性的作为,社会的改变最终在于人类自我认知的改变,因此女人们,请相信自己,用自信和能力去改变自己的“性别角色”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78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1
下一篇 2023-03-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