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贝尔的简介
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Frobel)于1782年4月21日生在德国乡村吐林根(Thuringian),其父是位虔诚的牧师,育有子女五人,福禄贝尔是他最小的孩子。福氏诞生后九个月,母亲就逝世了。他的父亲独立负责六、七所教会,所以照顾福禄贝尔之责,落在兄姊和佣人肩上。在他四岁时,父亲续弦,继母很喜欢他,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可是不久继母生了一个男孩,从此,福禄贝尔的日子起了变化,继母开始待他如外人。在这种情况下,福禄贝尔受到很大的打击, 自然 而然,在继母和他之间形成了很深的“代沟”。由于环境的改变,精神上的孤独,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不喜欢交朋友,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性格,可以说是受了家庭及环境的影响。在乡村中生长,不仅形成他孤独的个性,同时亦喜欢和大自然接触,并沉浸在大自然的安慰里,不断的思索。以后几年,他更深爱花草树木,在大自然中体会出宇宙的真理和奥秘。日后他的思想来源,已在他幼小的心里发芽了。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自我活动的原理
辅导幼童本身的活动,让幼童自己 决定 自己的行动,成人不加以干涉,让幼童藉此来 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辅导他们自我 *** 练,通过他们的行动、工作,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也就是说:使 儿童 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发内在的能力,使内外能统一──这些便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福氏说:“教师要由有限来考察无限的立场,由无限的来考察有限的立场,二者在人生中统一,认识人类中的神性,来证明人类的本质在神中,努力使这两者互相调和,并在生活中表现。”福氏在结论说:“辅导幼童从自身的活动中表现出神性”。
连续发展的原理
“连续发展”这一句话在福氏的“人性教育”基础论中已有论述,人类的成长乃是连续的发展,卢梭在“ 爱弥儿”中提倡“教育乃从受胎同时开始”。
福氏认为人类生命的发展,是由一点连续进行,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人类发展阶段,连续由内部进行,彼此是有关连的,换句话说:青年是青少年的延续,成年是青年的延续。但社会上,往往不以此种态度来看幼年、青少年、青年的。仿佛这几个阶段是毫无关联性的,事实上,一般的父母往往也都认为当子女到了青少年的年龄,就说他已经是青年了,而要求他遵循青少年应有行为和生活,但他应该在 儿童期中遇着儿童期的生活才能进入青少年。又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达到了成人的年龄时,并非代表他确实已是成人了,必须在他们幼年、青少年、青年,各个时期的要求已充实过,才能说是已成人。如果只有年龄达到,而实际的生活没有完全经历过,这个人可以说还是停留在少年或青年时代。每个人在儿童期像儿童、 青少年期像青少年 ,才是正确的。福氏曾批评一般父母,说有的父母对青少年时期的儿女,要求他们的行为各方面要像青年。这种父母要反省自己的幼年、青少年时期是怎样过来的,是如何才达到成年的呢?
福氏特别期望父母不要对自己的子女有如此错误的要求,生命的发展乃是连续性,如此的要求会妨碍他们未来的种种发展,父母的要求过多,过远,强迫子女去强加模仿,努力达到这种颠倒式的教育,会阻碍你的子女,使他们成为一虚弱的孩子。福氏曾特别强调,对正常的儿童,不能从小就施予特殊的教育,福氏再说到人类按各种时期的需要来努力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拿树来作比喻, 一棵树的生长,由一 健康 芽,生枝渐渐顺序的生长,在生枝阶段中努力的完成,这阶段的工作,枝干健全了,再延续不断的生长,就可长成一棵健全的树。
劳作和宗教的原理
福氏认为人之劳动和生产活动是连续发展的关系。在福氏的那个时代,对一般生产活动的劳动,认为勤劳是人之精神本质的基本概念。也说是说,人之本质是神性,劳动、勤劳就是表现人的本性(神性),人之使命乃是把隐藏的神性表现出来,像神一样,时时创造、生产和表现。
人的劳动、生产,不只是维持衣、食、住,而是要把隐藏内部的精神、神性表现出来,为了认识自己而劳动和创造这是最主要的,而对劳动所得的结果如衣、食、住是次要的东西。在各个不同的职业、地位、场所,按所要求的来练习和表现,自己走自己合适的路,如果外部的行为表现失败了,能由内部坚强的 精神力量再站立起来,如每人用自己的力量及神的力量充分的使用,一定能过着很好的生活,所以人不能怠惰而应当勤劳。
生产活动和勤劳教育
福氏说小孩应早期开始教育勤劳的生活,这是人性之要求,婴儿的感觉活动及四肢活动是身体最初的活动。 游戏 、堆积木、造型是儿童生产活动的最初花朵,这时期乃是人未来的勤劳及勤勉生活的基础时期。福氏提倡不论幼童、表少年、青年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时或两小时(依年龄的不同)专心的于制作而从事生产活动,由学习中来体验,理解。有些父母让子女在幼童时期,注重于学习很多知识方面的事却忽略了勤劳,认为劳务对幼童是无益的,而去学习所谓的专门知识,为将来的地位铺路,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的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只重视 学科 ,要知道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是等于停止了“能发展的无限的力量”,如果父母、教师能改善、重视勤劳教育,便能够挽回,这就是福氏创设 幼稚园的时候,提倡生产活动、勤劳的原因。为了要给幼儿早有劳动精神,就设计了恩物Gift(教具)。福氏设计这恩物,让幼儿活动、思考、创造──这些都是教育的第一目标。
社会原理
个人、家庭、社会、民族、人类的关系,是一种部分的全体。对个人来说是部分的全体。但也是全体的一部分。当我们注目每一个人的时候,他是完全的全体,其实也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的“部分的全体”是人,人是个人也是全体人。福氏对婴儿的看法,认为其不只是家族的一份子,也是全民族、全人类的一员。所以,婴儿的成长发展有关的,我们可由人类发展的现在、过去、未来的必然结合中,来观察小孩。福氏在基础论中说过:“小孩的教育,对人类发展的现在、过去、未来的要求能结合、调和而一致,是有神的素质、自然的素质和人的素质的人、神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在自己本身有统一性、个别性和多样(元)性。”由于这缘故,同时又在现在、过去及未来中观察、留意,在具体的教育上,家族一分子的幼儿的行动,精神的素质和力量相互调和,明了其发展来表现,每个孩子能完全发挥他个性的统一,而表现其真正的人生道路,做父母的子女,家族的一员,人类的一分子,完全的尽上自己的职责。福氏说统一个性多样的表现是“三位一体”的表现,引导其个性的、多样的、统一的表现,才能对万物作出正确的认识。福氏不只考察神、人和自然的连续性,也站在人类的 历史 、社会作一番考察。
宗教心、道德性的发芽及教育法
在人性教育基础上,福氏最强调的是宗教心、道德性的萌芽,福氏说 幼儿期 的感情,特别是幼儿的微笑是共同感情最初的表现。这社会性的感情是连结在父母、兄弟、姐妹精神的基础上,就是说,共同感情是真实的宗教心的最初萌芽和发端。是由母亲培育的,母亲使幼儿感觉到温暖及安全,母亲为自己的经常祈祷,抱着爱儿时给予感动及喜悦,这是通过母亲和儿女们的共同生活中所感到的最大幸福感。在宗教、道德上父母与幼儿、少年、青年等时代的感情,如果没有隔离的话,那一定会体会到 父母的爱。宗教心就是人觉得无论在那种环境之下,神均经常 和你在一起,这种虔诚的生活需从小培养,如果从小就培养有如此的宗教心, 万一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有内心的力量,能再得到胜利,这便是父母早期作宗教心教育的成果。
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幼儿看外界是是像雾一样蒙蒙浑沌的,由看到的东西及父母的话来认识事情,婴儿的感官的发展是从听觉、视觉,乃至四肢循序发展,这时期的保育,福氏在一八四四年出版“母亲的爱抚之歌”是从宗教精神的 故事 很详细地作为母亲教育幼儿之用的歌。又另外为了 婴儿期 和幼儿期的宗教心及身心健全及手脑并用之培养,设计了恩物(Gift)让幼儿由恩物游戏中来认知外界事物的教育。
当婴儿能自己表达感官和四肢的活动时,就是婴儿的后期,而进入了幼儿期的阶段。身体的保育、保护方面渐少,而精神保育方面逐渐增加。精神保育是指广义的教育。福氏提倡 早期教育,即由父母的教育来开始的。创设幼稚园设计恩物,编写宗教故事“母亲的爱抚之歌”,福氏比以前所有的教育思想家更强调重视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学尚未发达的当时,他觉得先准备环境,在环境中让幼儿能够正确去观察认识事物的特性,相互关系、时间、空间关系。在心理学中,幼儿感觉到所有的东西和他们自己一样,都有生命,无论是木材、石头或 植物 、 动物 都跟他们说话、 *** 作,所以我们常发现到他们自问自答,自言自语。
1823年著《人性教育》 ,他强调幼儿教育乃是由 幼儿游戏中来辅导。玩耍、游戏是这时期之发展中的最高阶段。游戏,德语spiel 把个人内部本质的要求由内表达于外,游戏是一种喜悦、自由、平静、能够和外界平和,同时有第三者能和你起共鸣和同享的活动。游戏是善的来源。幼童很专心的玩,玩到疲倦,在游戏中体会牺牲、帮助别人、协力合作,也能增进自己的幸福,培养稳定耐心。如果观察幼儿玩到十分疲倦后,其睡觉的情形,实在很可爱,福氏创设幼稚园,主张游戏的重要性,在教育史上是第一位的提倡者。幼儿的食物不只影响身体的生长,也会影响精神生活、感觉生活和 感情生活。幼儿期的衣服,要能让他们自由活动和玩耍,不要太长,穿衣服也会影响到精神、心理,所以父母要选大方简单的色彩,帮助幼儿身心健全地发展。
福氏说婴儿开始学走路,就是人的自立的第一步,要培养自立心,应从婴儿的练习走路开始。开始时大人会牵他的手走,或让他自己扶着墙壁学习走,渐渐地他要求自己活动时,会自己体会平衡,自己站立,(当其自立得到平衡的力量时,就会自己站立),平衡地走,所以不论学爬,自己站立,能平衡前进这是证明人依自然的顺序成长发展,而自立心也由其中产生出来。好奇心也要从小培养,我们观察刚学走咯的幼儿,见到树枝也会自己玩得很高兴。福氏说刚学走路的幼儿会到处找东西。一般的幼儿由寻找东西中认识东西的性质,所以,幼儿拿到一样东西,会专心观察各部分,转转看、 摸摸看、打打看、闻闻看,放在口里尝尝看等。有时打坏,大人就责骂,但依福氏观点看,感觉方面,幼儿比大众敏锐,幼儿喜欢知道东西的内部,潜在力量,大人应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如此才是理想的教育法。
福氏注重幼儿的玩耍,同时也重视 画画 。福氏说,画画活动是幼儿表现自我的活动,同时也是创造活动,是很重要的活动。画画活动的发展,是心情调和、思考、比较、判断、知觉等精神作用的发展,也能帮助幼儿的观察力,把握事物全体的力量, 记忆力 、 想象力 、发现力等,所以福氏重视幼儿的画画活动。幼儿在四岁时喜欢画,这是神赐给他们的创造冲动。福氏说,这乃是通过他们的游戏来表现的,对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想表现出来。福氏时常观察幼儿,从幼儿中学习,他感觉到幼儿的画画需要和语言连结,这样才能发展幼儿的能力,语言和画画是相互补偿和说明的。福氏说画画是站在语言的中间,彼此有共通的性质,用口说不出的,可用画来表现,在语言和画画来说,是有相反的性质,画画是静(死)态的,语言是动(活)态的,画是用眼看,语言是用耳听的,由于这种缘故,画画能力是直接的,和语言一样,同时要发展。
在幼儿期是否应该教数目,有很多人争论,福氏在1826年著的《人性教育》提出数目的教法。由画画自然地进入数目观念和发展。幼儿由画画表现出来,由表现来观察事物,同时,他会把同样的种类、数目集合起来,例如:二个眼睛和二个耳,五只手指头和五只脚指头。由画画引导认识数目,同一种东西反复几次,就能够认识数目,由对数目的注意及认识,来发展幼儿内在算术的能力,知识范围也就会愈来愈广。在幼儿还不能分别多少、异同、大小的概念时,可由画画来引导幼儿认识数目。例如:二个大石头,三个小石头,四朵白花,五朵黄花。对于数目关系的知识,能提高幼儿生活,发展对数目关系的教育。福氏说:如果仔细观察幼儿,我们能发现幼儿由自然、具体的东西渐进入 抽象 的观念,幼儿由同样的东西,再三重复,例如桔子,桔子都是桔子,一个桃子,再一个......再来一个,很多的桃子,再来一个、二个、三个......这样在幼儿期也能数到十,要注意用口算不能断定幼儿已了解数一个与两个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正确的指导。然后幼儿进入少年时代的过渡期后,才会再进入大人时期的思考、知识及技能期。而这些都是由幼儿期的萌芽开始发展的,福氏说,在人学习数目、形状、大小、颜色、韵律、形态,最初的萌芽也在幼儿期。
福禄贝尔名词解释: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
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如同园丁顺应植物的本性,给植物施以肥料,配合以合适的日照、温度。
根据上述观点,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和手工作业应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幼儿园上课只需要用口语,不需要学习文字。而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导、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在人性教育基础上,福禄贝尔最强调的是宗教心、道德性的萌芽,福氏说幼儿期的感情,特别是幼儿的微笑是共同感情最初的表现。这社会性的感情是连结在父母、兄弟、姐妹精神的基础上,就是说,共同感情是真实的宗教心的最初萌芽和发端,是由母亲培育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