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贼
本名乌鲗,又称花枝、墨斗鱼或墨鱼。
乌贼身体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三个部分,躯干相当于内脏团,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质内壳。
2、鱿鱼
鱿鱼,也称柔鱼、q乌贼,目前市场看到的鱿鱼有两种:一种是躯干部较肥大的鱿鱼,它的名称叫"q乌贼";一种是躯干部细长的鱿鱼,它的名称叫"柔鱼",小的柔鱼俗名叫"小管仔"。
头部两侧具有一对发达的鳃围绕口周围。鱿鱼体内具有二片鳃作为呼吸器官;身体分为头部、很短的颈。
拓展资料
1、乌贼简介
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Sepioidea)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q乌贼近缘。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
乌贼约有350种,体长2.5~90公分(1~35吋)[3],最大大王乌贼体长逾20米。乌贼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
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体躯椭圆形,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
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
乌贼主要吃甲壳类、小鱼或其他软体动物,主要敌害是大型水生动物。它是头足类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在遇到敌害时,会喷出烟幕,然后逃生。
乌贼的肉可食,它的墨囊里边的墨汁可加工为工业所用,墨囊也是一种药材,内壳可喂笼鸟以补充钙质。乌贼的内脏可以榨制内脏油,是制革的好原料。它的眼珠可制成眼球胶,是上等胶合剂。我国常见的乌贼有q乌贼(俗称鱿鱼),金乌贼与无针乌贼。
乌贼是我国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渔业捕捞量很大,肉鲜美,富营养。
2、鱿鱼简介
头部两侧具有一对发达的鳃围绕口周围。常活动于浅海中上层,垂直移动范围达百余米。身体细长,呈长锥形,以磷虾、沙丁鱼、银汉鱼、小公鱼等为食,本身又为凶猛鱼类的猎食对象。
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卵包于胶质卵鞘中,每个卵鞘随种类不同包卵几个至几百个,不同种类的产卵量差别也很大,从几百个至几万个。
鱿鱼体内具有二片鳃作为呼吸器官;身体分为头部、很短的颈部中国q乌贼(俗称“鱿鱼”),肉质细嫩,干制品称“鱿鱼干”,肉质特佳,在国内外海味市场负有盛名,年产4——5万吨,主要渔场在中国海南北部湾、福建南部、台湾、广东、河北渤海湾和广西近海,以及菲律宾、越南和泰国近海,其中以南海北部湾、渤海湾出产的鱿鱼为最佳。
鱿鱼,虽然习惯上称它们为鱼,其实它并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身体细长,呈长锥形,前端有吸盘。鱿鱼体内具有二片鳃作为呼吸器官;身体分为头部、很短的颈部和躯干部。身体细长,呈长锥形,其中两只较长。在分类学上,鱿鱼是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二鳃亚纲——十腕目的动物。头部两侧具有一对发达的眼和围绕口周围的腕足。
乌贼和鱿鱼的区别如下:
1、属性不同,乌贼是乌贼目乌贼科动物,鱿鱼是十腕总目管鱿目开眼亚目的动物。
2、外形不同,乌贼身体较宽,尾部为椭圆形,鱿鱼身体较细长,尾部比较尖呈现圆锥形。
3、颜色不同,乌贼表皮颜色较深,偏暗色,且会有一些斑点,而鱿鱼表皮颜色为紫色或浅紫色,也有呈粉色的。
其他区别
乌贼和鱿鱼的内部特性不同,乌贼会喷墨,其体内会有一个墨囊,还有一个较硬的白色的壳,而鱿鱼体内只有一根细长的半透明状软壳,且喷墨能力没有乌贼强。
乌贼本名乌鲗,又称花枝、墨斗鱼或墨鱼。其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并伺机离开,因而有乌贼、墨鱼等名称。鱿鱼,也称柔鱼、q乌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鞘亚纲十腕总目管鱿目开眼亚目的动物。体圆锥形,体色苍白,有淡褐色斑,头大。
1、乌贼和鱿鱼长得很像,不仔细看还真的容易弄混。
2、所属科目不同。乌贼属于头足纲,鞘亚纲,乌贼目,乌贼科。鱿鱼属于头足目,二鳃亚纲,十腕目,q乌贼科。
3、外形不一样。鱿鱼身体相当比较细长,尾部比较尖呈现圆锥形,整体可以用子d头来形容。乌贼身体比较宽,尾部相对椭圆形。
4、手感不一样。乌贼体内有硬骨,摸起来比较硬。鱿鱼体内只有透明的薄膜,手感比较软。
5、肉鳍不一样。鱿鱼的肉鳍在尾部上呈两片三角状。乌贼的肉鳍在身体两侧直到尾部都有,呈两片长长的条。
6、无论是乌贼还是鱿鱼论其营养都很丰富,甚至乌贼骨还可以入药。要论口感,还是鱿鱼更胜一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