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尺=1.20297462817码。
尺是市制长度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尺约合33.33厘米。
生活离不开尺,建屋量地,造物制衣等。据《吕氏春秋。季夏纪。古乐篇》记载,中国古人按乐律的音频为“黄钟”的乐器长度来确定尺的长度,所以古尺又称乐尺。律尺。黄钟尺。是度量横制定的基础。后来,历代尺度因时代不同又各有所差异。
尺的发展史: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现代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现代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代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代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2.12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这即使在现代,也算美男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是现代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腰围3尺是100厘米尺,是一种长度单位。
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
1尺=33.3333333厘米(cm),通常码数减7就是腰围市尺尺寸。
常见腰围尺码对照如下:
29码=2.2尺腰=73.3cm
30码=2.3尺腰=76.7cm
31码=2.4尺腰=80cm
32码=2.5尺腰=83.3cm
33码=2.6尺腰=86.7cm
34码=2.7尺腰=90cm
36码=2.8尺腰=93.3cm
38码=2.9尺腰=96.7cm
40码=3.0尺腰=100cm
拓展资料
公尺
开放分类:京剧音乐声腔术语度量衡长度单位
公尺也就是“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1公尺=1米=3市尺(3尺)=3.2808英尺=1.0936码。米(metre/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于1791年所制定的,当时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1米”。为实现这个定义,一群大地测量家花了6年的时间,测量从敦刻尔克(Dunkirk)到巴塞罗那(Barcelona)之间的距离,并把这个定义做成了长度是1米的铂棒。但由于测量误差,这个公尺原器有0.2毫米的误差。经过许多年,米制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有20个国家于1875年签订公约,并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负责相关的业务。1889年国际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设计,制作了30个横截面是X 形的铂铱合金棒,分赠给各会员国,来统一及推广米的定义,并于1927年,把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内的改良型米原器,当它在摄氏0度时,原器上两端刻线间的距离,做为国际米的定义
来历/公尺 编辑
米(metre/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于1791年所制定的,当时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1米”。为实现这个定义,一群大地测量家花了6年的时间,测量从敦刻尔克(Dunkirk)到巴塞罗那(Barcelona)之间的距离,并把这个定义做成了长度是1米的铂棒。但由于测量误差,这个公尺原器有0.2毫米的误差。经过许多年,米制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有20个国家于1875年签订公约,并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负责相关的业务。1889年国际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设计,制作了30个横截面是X 形的铂铱合金棒,分赠给各会员国,来统一及推广米的定义,并于1927年,把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内的改良型米原器,当它在摄氏0度时,原器上两端刻线间的距离,做为国际米的定义。
但是用铂铱合金棒上的刻线来定义米,有许多缺点,例如刻线品质和材质稳定性都会影响尺寸的稳定性及重现性,而且一旦毁损后也无法复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希望把长度基本单位建立在更科学、更可靠的基准上,而不再是用某一实体的尺寸做为标准。
标准量测方法/公尺 编辑
迈克尔逊测法
1893年迈克尔逊利用镉的红光波长及其发明的干涉仪,来量测铂铱米原器的长度,从而激发科学家用光波波长做为长度基准的想法。
经过许多科学家对众多物质的光谱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后,向国际度量衡局建议3条可能做为长度基准的光波谱线。
最后在1960年第11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中,通过以氪-86的辐射光波为长度基准,并定义“1米等于氪-86原子在2p10和5d5能阶间跃进时,辐射光的真空波长的1650763.73倍”。
1960年的一个重大技进展是镭射诞生了,科学家利用其优异的单色性,方向性去测量。
2005年5月,使用时间法进行测量,即量测短脉冲光波行经待测长度时所需的时间,再乘以光速值就可得到长度值。
这是属于长距离量测方式,适用在大地测量及卫星雷射测距。第二种是干涉法,量测方式是用已知波长的光源搭配光干涉技术来量测待测长度,最后长度值等于干涉条纹数乘上波长值。
这是属于短距离量测方式,其准确度非常高,也是各国国家标准实验室采用的量测方法。
现代测法
现今的光源有很多种,波长则从可见光到不可见光都有,但一般人并没有能力量测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因为它需要特殊的技术与设备。
有鉴于此,国际度量衡局根据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建议了12条已知波长的辐射谱线,并清楚地描述其实施方式与工作条件。
除此之外,光波频率及光速值的量测技术也有惊人的进展。经过物理学家及计量学家数十年的研究与验证,终于在公元1983年的第17届国际度量衡大会通过了新的米定义,“1米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之间所行走的距离”。
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视为一个不变的物理常数,它的数值是299792458 米/秒。
历经了上述3次重大的变革,米的定义与实现方法已经分开,长度基准不再是某一种规定实体的尺寸或某一特定的辐射波长。
因此米实现的准确度不再受定义限制,相反地,它会随着科技进展而不断地提升。
实际应用/公尺
如何把米的定义应用到实体的长度测量上?根据国际度量衡局的建议,实现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飞频633nm镭射,碘稳频532nm镭射及钙稳频657nm镭射。
如果以碘稳频633nm镭射为光源,用光干涉的方式在真空中量1米的长度,其不确定度是2.5×10^-11米。
由于大部分量测系统是在普通的大气环境下工作,因此在空气折射率的影响下,即使采用碘稳频633nm镭射进行干涉测长实验,以现在的技术水准,1米的量测不确定度最多可达到千万分之一米。这对一般的应用已足够,但如果要提升量测准确度,就必须在真空下进行实验或改善空气折射率的量测技术。
总之,米定义经过200年的演进,长度的基准已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物理定义,任何人只要依上述的方法,都可产生1米的标准。
3 尺 = 100 厘米 (cm)。
1、3尺是100厘米。“尺”是我国传统使用的一种长度单位,“厘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的基本单位,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是3尺=1米,1米=100厘米,折合33.33厘米为1尺。
2、尺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商代,当时一尺大约16.95厘米,按照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每个朝代的尺寸换算长度是不同的,比如在秦朝,一尺约23厘米;汉朝时,一尺大约21厘米到23厘米。
现在,市尺的长度,我国已经根据国际标准重新度量了原有的市尺,使之容易与公尺进行折算。市尺是市制长度的主单位,市尺以上有市丈、市引,市尺以下有市寸、市分、市厘、市毫、市丝,均以十为进制。
尺的长度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
商代:三尺合今50.85cm。
周代秦时:三尺合今69.3cm。
汉时:三尺大约64.05——71.25cm。
三国:三尺合今72.6c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