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2,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3,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 *** 纵国民生计)。
2意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到来,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动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开拓性尝试,使这一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直接影响。
三民主义指的就是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这个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实践和思考。
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其发展过程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阶段,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它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但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贯彻实施:
国民党一大之后至国民政府迁台,是三民主义的发展和真正贯彻实施时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屡屡受挫,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并在国民党一大中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书稿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陈炯明的部队进攻广州大总统府时遗失,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最晚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义”为题所作的16次讲演的纪录。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2、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3、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 *** 纵国民生计)。
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