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来源于一个传说: 古时候,京城有一个姓贾的画家,名气很大,慕名前来向他求画的人很多。这人慢慢就骄傲了,认为自己随便画几笔便是杰作。所以,他画画的时候就开始随心所欲,极不认真。 有一天,他正在画室里画一幅猛虎下山图,刚把虎头画出来,就有人登门向他重金购画,而且点名要一幅骏马图。
贾画家懒得重新画,随手就在虎头下面画上了马的身子。来人看了,就问他:“大师,你画的这是马还是虎啊?” 贾画家就说:“马……虎,马马虎虎吧。你看,既有虎的威猛,又有马的矫健,难得的杰作啊!” 对这样的作品,人家当然不满意,笑了笑,抬脚就走了。 贾画家却十分喜欢自己的这幅大作,就将此画挂在了家里。
不想,却很快惹出了麻烦:贾画家有两个儿子,智商上都有点不足,脑瓜不灵光。他的长子看见这幅画后,问他画的是什么,画家知道儿子笨,不好用“马虎”来糊弄儿子,就说这是老虎。没想到第二天长子出去打猎,看见别人的马,以为是老虎,三下五除二就给人家射死了,害得贾画家大掏腰包,赔了人家不少银子。
过了几天,次子看到“马虎”图后,也跑去问他画的是什么。画家长了经验,有了教训,这一回可不敢再说是老虎了,就说这是马。次子也记在了心里,第二天,他到郊外游玩,半路碰到一只老虎,以为是马,就欢欢喜喜地迎上去,揪着老虎脖子上的毛就要跨上去骑大马。老虎哪会跟他客气啊,转头一口,就把他给咬死了,尸骨无存。
贾画家悲伤不已,但此时后悔已经晚了。他回家扯下“马虎”图,一把火烧成了灰烬。随后,他写了一首打油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烧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自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下来了。
扩展资料
马虎的近义词:
一、粗心 [ cū xīn ]
疏忽;不细心。
引证:老舍 《全家福》第一幕第三场:“大伙儿老说我马虎,其实呀,谁也不能永远不粗心!”
二、轻率 [ qīng shuài ]
(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
引证: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虎
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专门猎杀老虎的王者。在四川省川东与贵州交界的白马山上,就生活过成群的马虎,当地人也称它们为“马老虎”。
这种动物体大如马,形亦似马,不过,体表的花纹是条状,就像老虎的花纹一样。
可是,马虎的凶猛程度胜过老虎,行动诡秘、迅猛,它们能够猎杀老虎,并且,特别爱吃老虎的内脏。
当地人对于马虎可以说又爱又怕,爱它们,是因为马虎能吃老虎、野猪,帮助他们除害;怕的原因也很简单,马虎下山,又吃牛又吃马,所以,也是祸害一样的存在。
古籍中的马虎
除了民间传说之外,在《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这本书里,也记录了这种奇异动物。
1956年12月到1957年1月,潘光旦先生赴川东南、鄂西南走访,无意中也记录了一段关于马虎的资料。
在川鄂边境,马虎还有一个名字是“马彪”,当地人说马虎头长得像马头,能吃老虎,见到老虎就追,是老虎的克星。山里有马虎在,老虎就不敢大声吼叫,声称它自己是“大王”了。
在武隆县,潘先生还曾向县领导建议,捉一对马虎进行研究。县里找来老猎人一起研究,老猎人认为抓活的是相当困难,但不是不可以的,试几次,总可以抓到它们。只是这个“捕捉马虎”的行动,后来进展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马虎最精确的记录,是《黔江县志》。黔江县,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只是黔江县变成了黔江区。在《黔江县志》中,一直有关于马虎的记载,说法与上面两种,大同小异。
都是说马虎凶猛迅捷,善于猎杀老虎,不但老虎对付不了,猎人也很难抓到。在以前,四川、鄂西等地区,是华南虎的天下。在华南虎的领地中,有一种可以猎杀老虎的“马虎”存在,也并非不可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