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抒情手法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即抄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唐代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作者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如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唐代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道陵松柏满残阳。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eg: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借景抒情
eg: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托物言志
eg: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寓理于物
eg: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借史咏怀
eg: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描写方法:
(1)衬托
正衬
eg: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动衬静
eg: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反衬
以声衬静
eg: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乐景衬哀情
eg: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想象和联想
eg: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白描——无修辞、不讲求对仗工整、不求押韵
eg: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最常见。作用: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eg: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对比——表达自己对事物、世事的感情
eg: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4)夸张——使感情表达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eg: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借代
eg: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代富豪之家。
常见的借代:
战争——烽火、狼烟、干戈
书信——鸿雁、尺素、青鸟、锦书、尺牍
马、马车——平聪、玉鞭、玉勒、征辔
太阳——曦和、东曦、金乌、金盆
月亮——蟾宫、玉兔、素娥、婵娟、银盆、玉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
(6)双关(包括谐音双关、语意双关)
eg: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谐音双关,同“思”;
“泪”:语意双关,既指熔化的蜡液,又指相思之泪。
(7)用典——引用古代诗句、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收到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
(8)倒装
eg: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正常语序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9)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eg;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
(10)互文——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eg: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7、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8、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扩展资料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