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之乱指的是汉朝末期也就是汉少帝期间爆发的一场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火并,结果双方两败俱伤。何太后是皇帝汉少帝刘辩的母亲,她当时临朝听政。她对于此的态度非常纠结,起先她是明确反对的,即使她弟弟何进向她施压也没有用。也正是由于太后的这种态度,使得宦官张让被保了下来,最终矫太后诏除掉了何进。
十常侍指的是汉灵帝时 *** 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所以被称为“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
这些人完全 *** 纵了朝政,更夸张的是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这可是典型的认贼为父母。关键是他们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好事,横征暴敛,卖官鬻爵,祸害百姓,当官的都不敢管。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为非作歹,遭到了各地百姓的反抗。
汉灵帝病重后,遇到了问题,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刘辩和刘协。汉灵帝本来是喜欢刘协,认为刘辩为人举止轻佻,但犹豫未决,只是在临死前把刘协托付给了宦官蹇硕。蹇硕本来想杀了何进立刘协为帝的,但计划失败了。
不过最终还是何进拥皇子刘辩即帝位,是为汉少帝。因为他年纪小,他的母亲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大权掌握在何进手里。
何进怨恨当初准备除掉自己的蹇硕,结果袁绍忽悠他,认为应该把宦官有影响的宦官一并杀掉。何进于是向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但何太后拒绝了。何太后的母亲常年接受宦官的贿赂,所以也不愿意杀宦官,还老是劝何太后,认为何进杀宦官是要大权独揽,危害国家。
不过何进陷入了两难,对于宦官他是害怕的,但太后不同意他也没有办法,这边袁绍又一直忽悠他,老是给他出谋划策。
袁绍劝何进,召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让他们率军逼近洛阳,威胁何太后。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
宦官这边倒也没有闲着,尤其是张让,走得是上层路线。他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两人是亲戚,所以他一直向何太后说情,结果董卓还没有进京呢,张让却伺机除掉了何进。
何进死了,但他的部下却攻入了京城,杀入皇宫,派兵捉拿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杀死,共二千余人毙命。
至此,十常侍之乱结束。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 *** 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小皇帝于股掌之上,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十常侍之乱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时期的一场祸事,在当时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将整个朝政玩弄于鼓掌之间,外戚同宦官的争斗日益激烈,而这场祸乱也造成了日后三国纷争的一个起点,董卓在这场祸乱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常侍为何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十常侍之乱介绍:
东汉末年,汉灵帝尊信张让等十常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中平六年汉灵帝死,长子刘辩继立为帝,其生母何太后临朝听政,于是外戚同宦官的斗争又重新激烈起来。
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为了一举杀尽宦官,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董卓还没有赶到,何进已为宦官所诱杀,官僚世族袁绍等又大杀宦宫。持续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斗争至此最终结束。但身拥强兵、骄纵跋扈的董卓也已到京,从此,皇帝被挟制于强臣之手,东汉王朝也就名存实亡了。
十常侍之乱的过程:
十常侍是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
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的腐败。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在《三国演义》里,十常侍指的是指张让、赵忠、封?、段?、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十常侍推动了汉朝灭亡,也算是加快了历史进步,引起了新的政局和革新。
十常侍为何能够得宠?
1.歌功颂德,隐瞒真相
刘陶说:“四方盗贼并起,侵略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刘陶虽然耿直,但是不笨,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可能冲撞了汉灵帝,急忙明确自己矛头所刺的方向: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既然是十常侍的问题,那吾皇依旧圣明!
而朝廷正人皆去,是告诉汉灵帝,有这种看法的并非一人,而是众臣的公议。十常侍和朝中大臣关系一向很僵,从汉桓帝时期开始,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就想铲除十常侍,而现在的皇甫嵩、朱隽等人对十常侍意见都很大。
一旦汉灵帝询问一些宰辅大臣的意见,马上可以得到验证。
于是十常侍不等汉灵帝询问,首先跪下来,但并非请罪,而是倒打一耙,以攻为守:“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言罢痛哭。
面对朝廷大臣的攻击,十常侍表示这些不过是朝廷大臣和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一向强势的十常侍,在汉灵帝的面前却总是扮演着弱者的角色。
并且官员们最看重的无非是官位和财富,既然大臣抨击十常侍卖官害民,那我们情愿辞官归乡,捐出所有财产!十常侍很高明,历来天子最讨厌党争,一旦大臣抱成团,就可能架空皇帝。而表示无意于官爵财富,更是技高一筹,让汉灵帝心中的天平立刻倾向于十常侍。
2.表示无意官位财富
汉灵帝大怒,斥责刘陶:“你们家也有服侍你的人,为什么唯独不能容忍服侍我的人呢?”这句话体现了灵帝作为帝王的寂寞和无奈。
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却事事要以天下为重。尤其是大臣们经常打着大义和道德的旗号,约束皇帝,让皇帝无法享受到做自己的快乐,一旦什么都要为他人,为苍生,确实也是件很累的事。
就像乾隆帝晚年怎么会不知道和?贪污,只是多年眷顾之下,和?也能倾心讨好,给了乾隆别人无法给予的快乐和享受。汉代的皇帝大都幼年登基,从小陪伴他的太监,就是他唯一能够信任的人。
3.对十常侍的依赖和信任
刘陶被士兵拖出去,遇上了司徒陈耽,陈耽一看火大,截下刘陶,跑去质问汉灵帝:“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况封?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陈耽作为司徒,是三公的身份,语气比刘陶更加强硬,用鲜明的对比,直斥灵帝昏聩!
但汉灵帝也见惯风波,马上避重就轻,抓住刘陶语句中的一个破绽进行猛烈攻击:“封?作乱,其事不明。十常侍中,岂无一二忠臣?”汉灵帝以为,封?只是有造反嫌疑,都已经被抓,大臣们还要再牵扯到其他人就实在有些过分了。
这里,汉灵帝把自己的位置已经坚定的和十常侍捆绑在一起,对陈耽等朝廷大臣已经变成了敌对态势。陈耽知道再说只能招祸,于是拼死磕头,血溅台阶。汉灵帝大怒,吩咐将刘陶陈耽一并下狱。
4.以十常侍为私人财物
十常侍就命人将二位大臣在狱中杀害,同时矫诏命令孙坚担任长沙太守,去剿灭区星;命令刘虞为幽州牧,去剿灭渔洋张举张纯。孙坚精通谋略,不出五十天就平定长沙,而刘虞得刘备帮助,数日大战就击溃张举主力,渔阳尽平。
十常侍代表朝廷封赏孙坚为乌程侯,拜刘虞为太尉,连逃犯刘备也被免除当日鞭打督邮的罪过,任命为平原县令,平原县广有钱粮,刘备的日子舒服了很多,怨气自然也淡了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