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为什么那么厉害

德国哲学为什么那么厉害,第1张

一、德国在没有统一之前,一直都是动乱,三百多个诸侯国打来打去,而在战乱时期人们最容易思考。延续千余年的思考是多么深厚的思想沉淀;2、善思考,严谨;3、在德国人的思维里,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不是英美的经验主义,在德国的音乐、哲学、文学里略见一斑。德国艺术家不屑于创造绘画这样看得见的具象化的作品,而更愿意创作音乐这样流动的抽象化的作品,德国执着于文化,英法则更创造文明;4、古代的哲学思想用语主要是拉丁语、古希腊语,到了十八世纪为了传播哲学思想,渐渐开始采用通俗语言,德语的严谨程度最接近古希腊语,发展较完善。二、这和德国人的严谨、尚学以及尊重权威是分不开的。要成为思想家,就要做学问,而且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做学问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而是必须有一个“巨人的肩膀”——成熟的教育体制,尚学的社会风气,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及信赖,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任何伟人的成功都有历史的必然性,德国能孕育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绝对不是偶然的。而现在中国缺乏的,正是那些滋养百花盛开的土壤。从汉代的尊崇儒学开始,中国学术就一直处在一种霸权的阴影下,当然很难孕育出伟大的思想家。三、地理的因素。德国位于中欧,天气寒冷,有效的减少了户外活动,导致德国人喜欢呆在家里。德国人天性沉默、严肃,所以在家就靠看书和思考打发时间。这些有益的脑力活动,促进了德国人思辨能力的发展,寒冷的天气有助于思维的活跃,这为哲学奠定了基础。经济的因素。德国的主体是普鲁士,而普鲁士的经济在中欧是非常发达的(最后统一德国的就是普鲁士)。哲学是一种闲暇的享受,只有有闲暇时间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学。多数德国哲学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所以能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为了生存去学一门技术(德国的学徒制很完善,终身性的)。这也是一个基础。当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体。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曾有一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因为大师不会孤零的出现,大师的出现是有背景的。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又是德国人)说过一个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人类的文明集中大爆炸,发出耀眼的光芒。其实,这可以用“国家不幸诗家幸”来概之。在哲学蓬勃发展的时候,多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根本原因。德国一直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分裂期时期,总有势力想成就伟业,统一国家,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谓礼贤下士),所以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会增强。这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和营养。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的玄学等等,都是绝好的例子。经济学讲求供需,哲学亦是如此。只有社会有需要,才会有供给。德国社会的分裂,使得国家遭受不少的耻辱,所以他们需要一些理论来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国家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纳粹哲学在一战后横行德国的原因)。所以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改造,哲学理论不断出现。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单个因素所能决定的。当这所有的因素(我举的因素可能不完整)汇集在一起时,事情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这或许就是答案。四、总的来说是因为日耳曼民族不够统一所致,因此即使有许多的较小的专制地区,但一直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俾斯麦(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统一德国以前,德国一直是四分五裂的。这种情况便造就了德国人忧国忧民,同时可以在较宽松的国情下自由想象,要知道,一个比较小的地区,就算专制,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束缚人民的。

1.《纯粹理性批判》: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康德的“第一批判”。

哲学乃一切哲学的知识之体系。吾人若以哲学指评衡“一切哲学化企图”之原型而言,又若此种原型为评衡各种主观的哲学(此种哲学之结构,往往分歧繁复而易于改变)之用,则此种哲学必须视为客观的哲学。

彼等乃知理性之所能洞察者,仅限于理性按其自身之计划所产生之事物,又知理性不容其自身机械的为自然所支配,必以依据固定法则之判断原理指示其进行途径,而强抑自然以答复理性自身所规定之问题。

本书是康德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

本书的根本思想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 从而确定理性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2.《实践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康德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康德是我们民族的摩西,带领我们走出了埃及的颓败,进入了自由而孤独的沙漠,他从神的山巅上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法规。

——荷尔德林

概念只要与对象发生关系,不论对于这些对象的知识是否可能,它们都拥有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仅仅是依照它们的客体所具有的对我们一般认识能力的关系来规定的。

我们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地,即自然概念的领地和自由概念的领地;因为认识能力是通过这两者而先天地立法的。现在,哲学也据此而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3.《判断力批判》: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们有一单纯的审美判断力的机能,无概念地对诸形式来下评判,并且在这种单纯评判上发现一种愉快,我们同时使它成为每一个人的例则,这种判断并且不是建基于一个利益兴趣,也不导致这样一利益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一种知性判断力的机能,对于实践格律的单纯诸形式规定一种先验的愉快,我们使它对每个人成为规律,我们的判断力也不是建基于一个利益兴趣,却仍然导引出这一利益兴趣。

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

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我来回答,德国古典哲学广泛吸收了以前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对它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以R.笛卡尔和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17~18世纪英法经验主义学派和启蒙运动学派、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和以G.E.莱辛为首的启蒙运动学派。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总结前人哲学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学问题,把哲学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德国古典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康德是二元论者,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费希特后来已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然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有其内在的首尾一贯的发展规律,康德开始了德国哲学的革命,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努力,最后由黑格尔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完成了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到了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费尔巴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清算,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同时也充分暴露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表明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前进了。这样,德国古典哲学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宣告终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5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 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