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下乡是哪一年

知青下乡是哪一年,第1张

知青下乡是1956年开始的,时间段为1956年到1978年。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例如,1955年8月9日,北京郊区五名青年杨华、李秉衡、庞淑英、李连成、张生向北京团市委提出要求发起组织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北京团市委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组织了一支60人的垦荒队。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这里,把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行为归纳为“下乡上山”。这是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知青下乡历史背景

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而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到了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知青上山下乡

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

1、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民面貌。

2、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缓解了城镇青年就业危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是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

扩展资料: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大都是新中国创立后的第一代儿女,他们成长过程中大都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既造就了“文革”时期的盲从冲动,也成就了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感。

在逆境和曲折当中,在不公平和磨难当中,1700万知青中的多数人用青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他们在荒原戈壁、热带雨林、农村边疆,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他们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农机知识、抢险救灾,医疗济困,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曾经造福一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1968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共十年,虽然以前的1958和1963年,也有知识青年到农村或边疆去接受锻炼,但那时都叫支边青年或回乡青年,如豫剧《朝阳沟》里描写的银环和拴保一样。文革结束后,知青开始大批返城,但中央并没有正式发文件结束,只是悄悄地停止了下乡安排。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用

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建立乡镇企业建立都起到决定作用。无数城市青年接触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迷补了课本上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平台。缓解了城镇青年就业危业加强了工农联盟基础是消灭三大差别重要举措。净化了个人思想深知农民不易劳动艰苦为自身增加才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6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 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