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名列前茅是一个成语,读音是mínglièqiánmáo,意思是古代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则举茅草发出警报,后来以“名列前茅”字面意思是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译文:“敖为宰,选择楚国的令典,军队行进,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扩展资料
名列前茅的近义词:
独占鳌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úzhànáotóu,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自: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前茅”就是古代行军时的“斥候”,即部队的前哨、侦察兵。
“斥候”可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兵种。“斥候”起源于春秋战国,据传兴起于汉代。
“斥候”本作“斥堠”,斥是“度,远近”的意思;“堠”通“候”,指古代道路标记里程的小方碑,每五里立一堠。“侯”的本意是射布,古代射礼的靶子不是实物,而是用画着猛兽的布或兽皮,这就叫“侯”。
所以说,“前茅”是指部队的前哨、侦察兵。
前茅的作用
先头部队在多数情况下固然是最先与敌军交战,尽可能给敌军迎头痛击,但他们还担负着另一项重要任务——侦察了解敌情,搜索有无伏兵,并及时用“前茅”(牦旌)向本军指挥将领与后续部队发出不同含意的信号,俾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古人所说的“虑无”。
对此,西晋将领、学者杜预(公元222—284年)写道:“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蹹(踏)伏,皆持以绛及白为幡,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备虑有无也。”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公元574—648年)也解释说:“前有斥候蹋(踏)伏者,令人远在军前斥度候望,虑有伏兵,使蹋(踏)行之。”
可见,“斥候”即是伺望侦察;“踏伏”即是搜索伏兵。“前茅”除了用绛幡(红赤色旗帜)和白幡(白色旗帜)向部队指挥和后续部队表示有关敌情外,还按事先密定的不同暗号,挥动着旗帜发出代表各种情况的信号,使自己一方部队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
前茅
【拼音】:qiān mǎo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解释说明】:1、前茅在现代指军队中的斥候,也就是军队前哨、侦察兵。
2、在古代行军时的前哨斥候,在遇到敌情后会迅速向我们后军举旗示警。出 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杨伯峻注:“茅,疑 即《公羊传》‘郑伯肉袒,左执茅旌’之茅旌……楚军之前军或以茅旌为标 帜,故云‘前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