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祭天仪式的顺序

古代皇帝祭天仪式的顺序,第1张

祭天仪式顺序:

1、仪式的第一项是迎神,燔柴炉内升烟火,表达了将人间敬天之意传于上天的寓意。

2、回拜位后,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3、迎神后为奠玉帛,即向天神、祖宗进献玉、帛。

4、第三个顺序是进俎。

5、接下来行初献礼。

6、初献之后行亚献和终献礼。

扩展资料

祭天的原因: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道。天之道在“始万物”,地之道在“生万物”。

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应该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祭天就是提醒人们要“顺天时、合地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确实有一种神圣性,人对天应该有一种敬畏感,这一点在宗教情感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表现。

人间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称臣,必须对天帝表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礼仪和供奉。皇帝是天子,就必须要与上天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这样祭天就成了皇帝与上天对话的一个平台。在这里,帝王得到上天的授权来统治万民,并传达上天的意志。

所以,与上天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即使今天,人们站立在圜丘中央仰望苍穹,也会感觉到与天堂的接近。

皇帝既是受命于“天”,又必须是当“运”的兴盛者。所以,当中国人跪下来恭听最高指示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天

     近日,考古人员对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进行发掘,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发掘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历史源远流长,据传始于皇帝。殷商时期,已形成规模巨大、完善的祭天仪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朝代的祭天仪式也有所不同。

一、商周时期

     祭祀清晨,天子率领百官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1、燔燎:天子将献给天帝的牲口进行宰杀,并同玉器、缯帛等祭品堆放在柴垛上,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

2、进献鲜血、五齐(五种不同质量的酒)、黍稷饮食。

3、饮福与赐胙:祭祀者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同时,天子将祭祀用的牲肉分赠给宗室臣下。

二、明清时期

   根据明清两朝史料记载,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继承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

1、迎帝神:皇帝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上香跪拜皇天上帝神牌,列祖列宗牌位,后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2、奠玉帛:进献玉帛,奏“景平之章”。

3、进俎:进献盛于俎内牛犊,奏“咸平之章”。

4、初献:第一次向神敬酒,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司祝跪读祝文,皇帝行三跪九拜礼。

5、亚献:再次向神敬酒,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

6、终献:第三次向神敬酒,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在皇帝面前拱举,皇帝喝完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叩之礼。

7、撤馔:奏"熙平之章"。

8、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后,奏“清平之章”,焚烧祭品,奏“太平之章”。

9、望燎: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

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祭天,纳西语叫“孟本”,是丽江、中甸等地纳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节庆。民间流传“纳西祭天人”和“纳西祭天大”的俗语,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纳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又称为大祭,在春节期间进行,是春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故春节大祭,秋祭在七月中旬举行,因而也叫七月祭天。

祭天的由来,传说是纳西族的始祖崇任利恩和衬红宝百命成婚后,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点下祭天之后,生了三个儿子,但长大后又不会说话,便再次行大祭天,三个儿子才说出三种不同的语言,变成了纳西、藏族、白族等三个民族,故纳西人认为祭天可以保佑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就世代相承下来。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记载,纳西族“正月登山祭天,极严洁”。元明清的汉文史书中也有关于纳西族祭天的记载。并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规程和繁杂的仪式,说明纳西族祭天历史的久远。

纳西族祭天仪式的“天”之内涵,根据对祭天时的祭祀对象—美、达、许三棵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其内涵包括天地自然、人类祖先。祭天的目的在于加强群体凝聚力,加强与天界(自然界)的联系,歌颂祖先以求保佑,以及禳灾祈福,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祭天有祭天场,一般是在离村不远风景优美的地方,用石头围砌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场地,内有祭台。讲究点的祭天场还有内场和外场,周围栽培高大的常青树,风景优美,能容纳几十到一,二百人。没有场地的城郊或坝区中心春节期间也轮流在各家院中围栅搭蓬来祭天。在同一个祭天场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个村的家族中的几房人组成。每个家族和亲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称。以前,纳西族的祭天群有“浦都”,“故序”,“故在”,“故上”,“阿雨”等名称。这中杂居在各地不同名号的祭天群,是与古代纳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渊源关系的。大的祭天群有数十户,小的十来户。其中,浦都的祭天群数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时间最长,仪式相当复杂。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时间有先有后,但都在正月十五日前举行。

祭天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尤其忌讳“秽气”,所有成员和用于祭祀的物品都必须通过严格的“除秽仪式”。为了保持祭天族群的纯洁性和神圣性,祭天场内只能使用纳西族的语言。禁止外人进入祭天场,凡是新增加的成员,包括新出生的婴儿、新嫁来的媳妇和新上门的女婿,都必须向所有的成员赠送礼品后,才被容纳为本祭天族群的正式成员。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洁净和专用。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和天与地),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还有前排的两棵小栗树(代表崇仁利恩夫妇),都是派专人到高山和岩头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颗粒整齐的,须经过多次洗晒;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装米的竹篓,平时要挂在高处,使用前后都须洗刷干净;祭天用的“神猪”,一般为两头,有两家轮流喂养,要保证大猪上百斤,小猪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长丈余的大香,须在秋天就准备好料,使用前专门磋制,并分节贴上彩色纸花穗,使其燃烧一昼夜不熄。其他用具,大甑子,锅,秤,刀,钩,叉,盆,案板等等,属祭天群所有。平时由有关户保管,不得随便使用。

纳西族祭天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举行射箭打靶仪式,村民集中于靶场,射箭者必须是男子,先由东巴祭司念誓词,众人不断高呼“当......咚”(射中),气氛极为紧张而热烈,反映了古代部落社会尚武械斗的历史传统。祭天期间,各村都立有秋千架荡秋千,有的村还跳牦牛舞、狮子舞、白鹤舞和麒麟舞,热闹异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6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 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