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割掉什么的?

太监是割掉什么的?,第1张

生殖器。

常人想成为太监必先去势,即割掉生殖器。这称为“净身”,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太监面不生明须,喉头无突,声变变细,说话女声女气,举止动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手术时,先是用白布或绷带把被阉割者的下腹部和大腿上部紧紧绑牢,然后用辣椒水洗涤将要手术的部位。阉割用的手术刀是一种类似镰刀的弯刀,刀锋很锋利。刀子匠会一手捏紧被手术人的阴茎与阴囊,另一只手用刀猛然将阴茎和阴囊从根部切下。

只是眨眼之间的工夫,标志男人的宝物就与被阉人的肉体分离了。接下来,会有一根白蜡针插入男人的尿道,然后再用绳子拴紧。伤口处用一种浸过冷水的纸覆盖,然后小心地包扎好。

而且,据说被阉的人,经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后,还不能马上卧床,必须由人搀扶着在屋子里走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卧床。手术后三天,必须滴水不进。三天过后,拔掉白蜡针,尿喷涌而出,即阉割成功。

古代的医疗条件肯定不及现代,如此的三天,应是相当于到鬼门关走了一遭。命大,得一条活命;命不大,也就这么着去见了阎王爷了吧。这还是有一定技术的官方阉割,民间的阉割方法更是让人心惊肉跳。

被割掉的生殖器保管

割起来的那话儿由净身师父当做宝贝收起来保管,太监无权利将这东西拿回去,净身师父有权保留它。

做太监一生的愿望便是将他被切割的下体要回来,人是叫赎身,他叫“赎兰”(台)所以太监都很省,赚钱舍不得用,目的是为了这古人观念,一定要留一个全尸,少自身那话儿,便没资格埋在祖墓,不能与父母埋在同一个墓园,这叫骨肉还家,不赎回来。

据说阎王也不收,因为不男不女六根不全,阎王不收,所以太监若有出头天,一定想尽办法找净身师赎回,往生才能留一个全尸。

每一个被阉割的男人,都毫无例外地经历过一番惨痛的折磨。这一过程是如此的残酷,如此的痛苦,以至于那些惨遭阉割者终其一生都对此记忆犹新。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清朝太监是如何被阉割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净身

是全部阉割掉的,睾丸和阴茎都不能留.

部分宫女和失宠的嫔妃是可以与太监之间有一种亲密关系的,叫做"对食",也就是由太监来满足她们的需要.这是公开的秘密.

封建帝王是绝对不能容忍他的后妃有出轨行为的,而后宫有很多工作是女性无法完成的(体力差异),所以宦官成了必须的后宫成员.

成年男性阉割,在理论上处理得当不会危及生命,清朝的宦官大体上是儿童青少年时期阉割的,分为两类:天阉和后阉,天阉又分为先天发育不全和自己阉割(比如安德海)两种.天阉的如果想进宫就报当地官府,官府就要尽职的送到皇宫,叫供奉"天嗣".

还有的就是想进宫,经过引荐保人等各项手续,到北京的"小刀刘"处净身,要给"手术"师傅"一笔钱(可以打欠条).拜祖师爷司马迁

阉割之前一天不许吃喝,在一个窗户裱糊厚棉纸的房间里,四肢绑缚在门板上,门板在肛门对应处有圆口,供排便.

用细绳扎住阴茎以及阴囊根部,快刀阉割,刀口上金疮药草木香灰等,把一个新鲜的猪腰子一剖两半,贴在上面(清凉止血).用一小节鹅翎管插进尿道,防止刀口愈合是长死,不能小便.

割下的阴茎阴囊和其中的睾丸,用盐或石灰淹制把干,装进锦囊,俗称为---"宝贝".

术后不吃不喝,第三天才能喝东西,防止尿路感染.三个月后才能正常行走.

阴茎被切除,也就是说尿道,连控制尿道口收缩的肌肉都一并被切除了。明白的说,他们根本不能自觉控制排尿啊!刚割掉以后在尿道上查一根羽毛作为导管,好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用了,也就是说,所有的太监都会随时小便失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如果是等级高,有闲暇的太监,当然可以随时更换衣裤来保持清洁,可是,宫中的太监们大多都是杂役,每天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换衣服,只好任它自己阴干。所以,大多数的太监身上随时有一股臊气。所以说,平民骂“臭太监、臭太监”的,是对太监们很大的侮辱。

整个过程如果有死伤,没有任何人负责.

进宫后要拜个老太监做师傅或干爹,学习礼仪,和规矩.

宦官割掉的是生殖器,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净身即是对正常男子进行阉割使之成为太监的过程。也称宫刑。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也就是俗称的太监。那么下面咱们来说说宦官割掉的是什么。

详细内容01

净身即是对正常男子进行阉割使之成为宦官的过程。也称宫刑。 常人想成为太监必先去势,即割掉生殖器。这称为“净身”,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净身最早起源于古埃及。阉割源于祭祀言,是一种最古老的民俗,至今已经被人淡忘。

02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03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70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 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